新书推荐 |《孟子的药方》
《孟子的药方》是一个颇含深意的名字。不过,把圣人的思想看作药方,并不是灵机一动,而是受到了前人的启发。
朱熹说:
“治病不治病,却在药方;服食见效不见效,却在人。”
朱熹道出了传统儒家有关药喻的共识:疾病在各人身上,药方在圣贤手中,痊愈在自家心头。
梁启超说:
“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孟子思想,就像一服良药,救治了当时和后世无数迷茫的心灵。《孟子的药方》以汉字为媒介,通过说文解字去了解孟子的思想,带领读者穿越2300多年的时空,回望孟子的时代,探寻孟子的童年,感受孟子的善良,品味孟子为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开出的药方。
性善
论
孟子的“性善论”自提出那天开始就面临争议,2300多年来,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也有人说人性是无善无不善的,或者人性是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的。比孟子晚一点的荀子干脆说人性是恶的。
人的善性从哪里来?
人人都有善性,善性是从何而来呢?它是先天就有的,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呢?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如果直译这段话,大致意思是:今天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都会有惊恐恻隐之心——不是想与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声而这样的。
善性对人有什么意义?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在孟子的思想中,有一个强烈的价值主张,那就是人与禽兽不能一样。但是,他同时又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少。
《孟子的药方》
《孟子的药方》全书包括五章:第一章题为《回望孟子的时代》,第二章题为《寻找孟子的童年》,第三章题为《感受孟子的善良》,第四章题为《品味孟子的药方之不忍人之心》,第五章题为《品味孟子的药方之不忍人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