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忌”,越早知道越好
在《清史稿》中,曾国藩曾被称赞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出身于普通耕读之家,到成为晚清第一重臣,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时至晚年,他总结出了一番人生感悟,道出了其为人处世大道智慧。
他认为,人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处世规则,每个阶段都有它最为忌讳的处境。
即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人生如逆旅,不进则退。
只有谨防这些禁忌,掌握好人生方向,才能在激流中勇进。
少年:忌顺
少年时,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初入人世,最忌讳长期处于顺境,不经历世事磨炼。
年少无知,一旦习惯顺境,在遭逢艰难境遇时,便容易一蹶不振,使信心丧失殆尽,令后半生穷困潦倒。
古人云:“少年得志大不幸”。
少年早慧一路顺境,最容易毁掉一个人。
伤仲永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仲永出身于世代耕农之家,五岁那年,从未上过学的他提笔成诗,被全乡人称赞为“神童”。
此后,他处处受到乡亲们的礼待,甚至有人花钱请他作诗。
父亲见有利可图,便带他四处拜访,以此赢得名声和钱财。
习惯了众星捧月的他,自诩才高,便也不再学习。
渐渐的,在十二三岁时,他的才华就开始趋于平庸,成年后,更是泯然于众人,最后,潦倒一生。
就像老子说的“福兮祸所伏”,在顺境里呆惯的少年仲永,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也浪费了突出的天赋。
孟子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年少时,经历些磨砺,比在顺境里长大的孩子更有利于成长。
张居正儿时,颖悟绝伦,十分聪慧过人。
七岁,通达六经,闻名于州府;十三岁,参加童试,成府学补生。
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却认为,张居正有宰相之才,过早中举,会让他骄傲自满,适当给他一些波折,日后才能有一番大作为,就没有让他入选。
历经挫败的张居正,不但没有心灰意冷,反而越发稳重,之后在官场上也走得十分平稳,最终成为了大明朝一代贤臣,贡献极大。
在得知顾璘的作为后,他不仅没有埋怨,还一直心存感激。
他说,如果没有顾璘,也许后来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
过于平坦的顺境,养不出有坚强意志力的孩子。
坐拥半壁江山的曾国藩,教育子侄后代时,还要求他们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不可存官气。
少年人,就应该多一些磨砺,晚一些成功。
很多父母习惯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为孩子拦下所有的风吹雨打。
殊不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长期生活在顺境里,不历经一番生活磨砺,就会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任何风吹雨打,更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
中年:忌闲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想要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一直闲着,直到失去奋斗的目标,丧失一切前行的动力。”
人至中年,是一生中最鼎盛的时期,也是成就一番作为的最好时段,所以,中年人最忌讳闲着。
人一旦闲懒下来,便会有明日复明日的心态,最容易一事无成。
自古人才多出于勤,而闲懒则会毁掉一个人。
孔子的一生就十分勤勉,为了自己发展教育的伟大志向,他广收弟子,周游列国,不遗余力地撰写了一部部不朽的典籍,而被后世奉为孔圣人。
但有一个弟子叫宰予,令他十分不喜。
此人虽然聪明,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人懒散。
大好的时光里,他人忙碌于求学,有所成就,他却天天闲着无所事事。
有一次,孔子在给弟子们授业解惑,大家都在一起侃侃而谈,而宰予却闲在一旁睡懒觉。
孔子怒其不争地批评道: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在最美好的年纪,选择安逸,是最愚蠢的行为。
只有勤勉之人,才能更好地掌握前程。
都知道,早年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聪慧之人,甚至有些木讷。
在40岁之前,他是默默无闻的,但他用十余载的严以律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十一岁那年,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
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这12条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要求,他却像铁规军纪一样严格遵守,一直坚持到终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曾国藩一生的成功,都集中在一个勤字上,不让自己有丝毫松懈的机会,成为那些因为“闲”,而一无所成之人的典范。
他曾告诫子弟: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我们很多人都是资质平庸之辈,本就没有什么突出才能,再不勤加约束自己,就只能过着浑噩的一生。
中年人的闲,就如刀剑生锈,时日越久,就越难有锋利的光芒。
闲,是中年人的致命伤。
如若不及时制止,就会在对家庭、事业和感情的无能为力中,慢慢消沉下去,直到最后再也没有奋起的动力。
晚年:忌逆
“临老临老,最怕打脚棍。”
这是曾国藩的祖父曾告诉过他的一句话。
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最怕的就是一棍子打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的机会。
人到晚年,辛苦打拼一生,本该是颐养天年,顺应天命的年纪,最忌讳一个逆字。
晚年时,如若一意孤行的逆势而为,一旦生出变故,定是莫大的打击,更会终生遗憾。
岁月迟暮,想东山再起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胡雪岩就曾悔恨的说过:
“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
早年失败,还有遭受挫折的机会,而晚年,却难有再起的可能。
胡雪岩晚年的悲惨命运,就是最好的印证。
从一名钱庄小学徒,一路拼杀,成为官居二品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功无疑是幸运的。
但结局却是可悲的,因为在这样的成功里,他迷失了自己。
他的晚年充满了一种极强的自我膨胀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听他人劝告,急功冒进,继续采取年轻时的冒险做法,不留后路。
从盛名极富到倾家荡产,他也只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最后,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如果没有晚年的逆势而为,他也不会落下不得善终的结局。
相较而言,懂得顺势而安的白居易,晚年则是幸福的。
一生波折的白居易,时至晚年,却放下所有,顺应天命,过起了惬意安详的生活。
为了安度晚年,他用大半生积蓄置办了豪华的宅院,不仅种上了自己喜爱的花草树木,还搭建了格调优雅的亭台楼阁。
他还专门修了一个大池塘,植上满池莲花,时常会在此钓鱼休闲,恍若世外桃源。
院子里,还经常引来三五个顽童“造访”,不是摸鱼,就是采莲,倒为他平添了几分晚年的乐趣。
他抛下所有杂念,只管独善其身。
古人七十古来稀,白居易的惬意晚年,活得比常人更加丰富多彩,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中,活75岁寿终正寝。
老年时,就要懂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顺应天命。
不要再去做冒险系数大的事情,重要的是保重身体,而不是再去争名夺利。
老年人,不要逆流而行,不要称雄不认老,要懂得求缺惜福,多给子孙后代留下精神遗产,更能造福子孙后代。
庄子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人生苦短,在历史的长河中,人这一辈子也不过如白驹过隙,仅一个瞬间罢了。
但人活一世,谁没有几个梦想,谁不愿意安然度过一生呢?
可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年少气盛时,吃得苦,人生才能拥有更多的顺境;
中年而立时,懂得勤,生活中才有闲适的资本;
晚年迟暮时,顺应天命,余生才能避免逆境的遗憾。
如此一生,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所经无憾,所往不悔。
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才能让人生多点“顺境”,有点“闲境”,且少点“逆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