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不绝于耳——从近十年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看甲骨文研究进展
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100多年时间里,经过无数学者呕心沥血,我国甲骨文研究成果斐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后辈学者站在先辈学者肩膀上,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为古老的甲骨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纵观近十年国家社科基金甲骨文立项选题,盛况可见一斑。甲骨“绝学”枝繁叶茂,正焕发新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发布主要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年规划要点和年度课题指南的方式进行,具有导向性、权威性、示范性作用。鉴于此,本文以项目选题为样本,以2009—2019十年间国家社科基金在甲骨文方面的立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选题分类梳理,总结近十年我国甲骨学领域研究情况,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近十年来甲骨文研究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选题53项。总体而言,相关立项研究从数量上看增幅平和,稳中有升。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第一,甲骨现藏著录的整理与研究。在近十年国家社科基金甲骨文有关项目的立项中与甲骨现藏著录研究有关的分别是:“北京大学藏甲骨整理、保护与研究”“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金璋的甲骨收藏与研究”“旅顺博物馆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
此类对公私所藏甲骨的整理,是甲骨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奠基之举。这些甲骨现藏研究整合现有甲骨文文物资料,清点博物馆馆藏、私人所藏甲骨,进行一系列的甲骨拓片、照片、摹本,进而展开分期断代、缀合考释等深入研究。所整理的甲骨很多未收录在现已出版的甲骨著录中,部分尚属首次出现,可以与已公布的甲骨著录形成对比,对于甲骨校重、辨伪有着重要意义。这些甲骨现藏研究多由博物院、高校、研究所发起,具有综合性强、整理系统、收录完备的特点。
第二,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近十年有关甲骨文的立项选题中,有7项与工具书的编撰有关,分别是:“甲骨文合集三编”“《甲骨文引得》编纂及其数据库建设”“甲骨学大辞典”“甲骨文词汇纂释研究”“《甲骨文字编》修订与增补”“《甲骨文字诂林》补编”“商代甲骨法文读本”。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商代甲骨法文读本”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起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此前在201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商代甲骨中英读本》,选取120片甲骨刻辞介绍,重点关注甲骨文认读,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此次推出采用中法文双语的《商代甲骨法文读本》,既是接续之译作,也是中国古老文明在国际传播的有力推广,有助于中华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此外,在这些工具书编写项目中,也有对已有文献的补充修订选题,如“《甲骨文字编》修订与增补”“《甲骨文字诂林》补编”。《甲骨文字编》由李宗焜先生编纂,中华书局于2012年出版,摹录了所能见到的几乎所有甲骨字形,共计46635文,该书全面丰富,摹写精确,代表了当时甲骨文研究的最高水平。2018年,李宗焜先生牵头再补此书。《甲骨文字诂林》一书,由于省吾先生编著,中华书局于1996年出版,是深受学界认可并频繁使用的大型甲骨学工具书。2010年,何景成先生发起对《甲骨文字诂林》的补编,并已出版面世。
这些针对经典专著、大型工具书开展的补编修订工作,一方面辑录近年来新增的甲骨文发现、考释的优秀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对原书可能存在的错漏遗失进行修正,力争翔实有据,与时俱进,在旧有留存的基础上更臻完善,收录近年甲骨学领域研究成果,为甲骨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提供能反映当前学界研究成果的工具书,以供学术研究参考。
第三,甲骨文字考释与整理研究。十年间甲骨文相关立项中,多是与甲骨文字考释有关的立项选题。“甲骨学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还是考释文字。考释文字从一开始就是研究甲骨最基本的工作,到现在仍然是最基本的工作。”此言不虚。这些项目重视辨析甲骨文字体字形,研究文字结构性质,进行字词纂释。其中,研究甲骨文字形字体如“甲骨文字字形义的整理与研究”“甲骨文字形义关系及字符系统研究”“甲骨文字形的配准识别研究”“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甲骨卜辞字体分类的初步研究”“殷墟甲骨文与战国文字结构性质的比较研究”“殷墟甲骨文字汇释辨证”“甲骨字释的整理与研究”“《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语言文字研究”,有助于甲骨文释读的深入开展。
第四,甲骨缀合、文例和分组分类研究。在甲骨文研究中,缀合、辨伪、校重和释文修订均属于基础研究领域。近十年通过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选题可以看出,学界不断致力于这些甲骨文基础研究领域的探索,从不同角度出发,在甲骨缀合研究方面,有“甲骨缀合理论的整理与研究”“基于字体分类的甲骨卜辞缀合研究”“甲骨缀合类纂及数据库建设”多个项目。在文例研究方面,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例研究”。
除此之外,这些立项选题中多进行“甲骨分组分类研究”,这也是近年来甲骨学研究呈现的一种趋势。以组类为单位,既可以进行精细分析,也可以与他组他类做横向的比较探究。代表项目有“类组断代理论视野下的商代甲骨文虚词研究”“历组甲骨文字体类型研究”“殷墟甲骨出组、何组、黄组的比较研究”“基于组类差异的甲骨文字词关系研究”“殷墟甲骨文分类与系联整理研究”。
第五,甲骨文殷商历史等的研究。在殷商历史研究方面,甲骨学与多类相关学科协同研究,从已发现的甲骨文中探寻殷商时期先民们的生活痕迹和殷商社会的风土人情。在53项甲骨文相关研究立项选题中,有10项与殷商历史有关,多以甲骨文文字材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为研究对象,抽丝剥茧加以分析,并与现有史料对照,从而获得对殷商社会的更多认识。其中研究天文如“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研究体育如“殷墟甲骨文体育刻辞整理与研究”,研究占卜如“商代甲骨占卜流程与卜法制度研究”“殷墟甲骨钻凿布局研究”,研究刑罚如“殷墟甲骨文刑罚类卜辞整理与研究”,研究美学如“商代甲骨文与儒家核心审美观念的起源及中华文明早期形象建构研究”,研究军事如“甲骨军事刻辞的分期分类排谱、整理与研究”,研究殷商地名如“分类断代与环境变迁背景下殷墟甲骨文地名遗产再研究”等。这些项目虽然所涉学科不同,所用方法不一,但均与甲骨文研究息息相关。
第六,甲骨文数据库建设。在对近十年国家社科基金甲骨文相关立项选题的整理过程中可以看到,多个甲骨文数据库的建设选题赫然在列。在53项选题中,有6项与甲骨文数据库建设有关,分别是:“殷墟甲骨文译注与语法分析及数据库建设”“甲骨文材料整理及图文数据库建设”“殷墟甲骨拓本大系数据库建设”“殷墟甲骨文形态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甲骨缀合类纂及数据库建设”“《甲骨文引得》编纂及其数据库建设”。
甲骨文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存在不仅体现了科技手段应用对甲骨学研究的积极影响,也意味着有可能形成更为开放的网络资源获取平台,能够极大程度上便利学者们查阅资料、检索图文,可以说是继出版纸质版甲骨著录之外的云端尝试。近年来学界在甲骨文数据库方面的探索建设,使得现有文物、文献资料去碎片性,更为数据化、集中化,通过资源整合提升数据文献利用率。
综观近十年的甲骨文立项研究,逐渐呈现出专项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特点。无论是缀合、辨伪、校重还是分期断代、文字考释,都反映出在甲骨文研究某一领域内的不断钻深攻坚、探源出新,既解决旧有研究中遗留问题,也不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各类甲骨文基础研究领域的不断纵深推进,带来了甲骨学研究的繁荣盛景。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甲骨文的研究不断做深做细,相关专题研究越来越多。如以甲骨收藏地为单位进行的研究,包括旅顺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都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照片、拓片、摹本、释文角度深挖细掘。如以类组为专题的研究,有关于宾组卜辞、历组卜辞、黄组卜辞、子组卜辞的研究等。
其次,甲骨文研究体现学科交叉。甲骨学研究涉及语言、文字、考古、历史、体育、美育等多个学科。例如在殷商历史研究方面,甲骨学与多学科联动合作,研究内容涉及殷商社会方方面面,凭借现有丰富的甲骨文文献资源,援引考古材料作为证据,既得以印证学界对殷商社会风貌的诸多猜想,也使人们对上古时期先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最后,甲骨文的研究应用计算机新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甲骨文的研究,包括进行图像处理、甲骨缀合,利用人工智能识别甲骨文字,进行数据库建设,形成开放的网络资源平台。甲骨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动研究热度不减,现代科技手段更为甲骨文研究助力良多。无论是甲骨文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还是各类数据库的建设,网络云端已经成为继纸本外新的甲骨文资料整合平台。伴随甲骨文自动化、科学化检索平台的出现,学术界不仅能更为方便地获取相关学术研究资源,而且能从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视角开辟甲骨文研究的新领域,进而嘉惠学林。
通过愈发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学术传播,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甲骨学与诸多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内在地体现为学术研究之间的互动,更体现在学术价值的社会运用之上。从现实看,今天的甲骨学研究,已经不再属于寂寥的“绝学”,在众多学科交叉、学术方法交汇、学术价值交融中,甲骨学研究呈现出繁荣局面。可以想见在未来,甲骨文这一印证着古老而神秘领域的研究逐渐回暖,必定佳作频出。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百年来甲骨文考释实践研究”主持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洪飏 张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