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对话】三轮车卖不动了?经销商怎么应对“销能”乏力的新常态
三轮行业资讯旗舰
三轮车行业新常态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消费总规模缩小,目前国内三轮车(包括燃油电动)消费总量大约在1000—1200万辆之间。总量虽然维稳,但仍出现小幅下滑的迹象,由盛而衰,一切问题都因此而生。以三轮摩托车为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5年1-4月,正三轮摩托车产销70.51万辆和69.74万辆,同比下降3.4%和3.71%。其中,普通客运三轮车产销13.54万辆和13.26万辆,同比下降43.94%和44.51%;普通货运三轮车产销56.96万辆和56.47万辆,同比增长16.68%和16.39%。
总规模下降,高增速的市场环境不再,给三轮车行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产能过剩,这个词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也有切肤之痛了,另一个就是“销能”过剩,过去那种乡乡开店天天卖车的繁荣景象有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关于“销能”过剩,行业和商圈都以“生意清淡”来表达,语言表达的方式其实往往是思维的方式,既然清淡,那就还有不清淡的时候,这种思维方式就有可能把“销能过剩”这个严酷的命题暂时回避掉了,大家都清淡,那就等着呗,熬着呗。有些工厂和商家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城市解禁之类的“井喷机遇”上,但这毕竟只是个幻想,还是趁早“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生意清淡可以等,有淡则有旺,但“销能”过剩就不同了,一是市场竞争有优胜劣汰效应,竞争力弱的,迟早要被淘汰掉,对清淡生意不能忍受的,现在就可以逃避掉,其实已经有不少商家,尤其是代理商开始转战其他领域,譬如低速电动车和全封闭车,在给三轮车留点资金,留点人,应付着,毕竟和工厂这么多年的交情,生意做了这么久。如果是传统的经济格局,过剩减少就可以了,原来一个县有10家三轮车店,现在5家关张5家继续开张,貌似就把问题解决了,但在行业新形势下,光是关、停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销能”过剩必须要有“整合提升”的概念。
“整合”就是品牌、产品合并经营,一个品牌一个店的专营专卖模式将趋崩溃。单一品牌独家代理的模式本质上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的,消费者的所有权利中第一权利是自由选择权,专卖店实际就是靠品牌霸权剥夺用户的这个权利,或者说提高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成本,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时候专卖店可以牛逼,经济萧条了,专卖店高昂的成本谁替你摊销?
品牌专营店撑不下去,大卖场就会再次归来。在品牌专营时代,商家的产品线是由工厂配置的,这种模式也逼得工厂必须丰富自己的车型产品线,实在没有则有这个能力,就找别的工厂代工;现在这一套越来越难推动了,现在是商家自己为自己配置产品线的时代,有思想、有能力的商家现在都是在各个工厂之间穿梭,掐他们的菜心,拿他们众多产品中最畅销的产品,自己的店自己作主,这个趋势企业是否有预见和对策?
“提升”就是把三轮车和文化一起经营,线上和线下一齐互动。现在三轮车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品牌营销,利用营销的力量卖车,这相对于开店的坐商来说,肯定是更亲近用户了,但是也有的企业和商家觉得文化营销和品牌造势的影响有限,准用户太少了,担心实际上卖不了几个车,何况对于已经习惯卖实体店产品的商家来说,一时难以转变观念。
在这个过程里,互联网平台将起到很大的作用,经销商一手抓发展用户的前端工作,一手抓末端的售后服务工作,至于中间的信息流、购买资金流、物流等问题,则可以和电商平台合作一起搞掂。
三轮车车消费总量减少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多年来高歌猛进,就三轮车市场本身来说已经饱和;二是人为抑制,城市禁摩禁电削减了很多有效需求;三是作为代步工具,三轮车车被压缩到一个很窄的消费区间,在未来可预见的几年内,触底反增并不是没有可能,如何跳出下滑的“魔圈”是企业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