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馆——吉林省博物院(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吉林省博物院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顺路1666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建立时间:1951年创立

吉林省博物院(Jilin Provincal Museum),原名吉林省博物馆,1951年建馆,1954年,随省政府迁至长春市。2016年4月28日,吉林省博物院新馆开放,新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历史与艺术博物馆,直属于吉林省文化厅,属国家一级博物馆。

截至2016年7月,吉林省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95件、二级文物3379件、三级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近10万件。其中高句丽、渤海、辽金时期的文物以及中国历代书法绘画、东北抗日联军文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展出内容

常设展览

《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展出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类藏品62件(套)。该馆设有序厅、森林文化展区、渔猎文化展区、民族文化展区、技术文化展区等若干专题展区。各展区采用实物、图表、文字、场景复原等传统展出方式结合电子模拟、影像合成等现代技术手段,集中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瓷苑掇英——吉林省博物院藏精品陶瓷展》

吉林省博物院藏中国古代陶瓷精品展,汇聚了史前陶器、原始瓷器、及宋、元、明、清时期主要名窑的产品。有唐三彩的绚丽多彩、汝瓷的温润如玉、官窑及龙泉青瓷的凝厚深沉。

《白山松水的记忆》

吉林省博物院新院基本陈列《白山松水的记忆》分五个部分:

文明曙光、汉唐古韵、松漠雄风、明清华章、近代吉林。上自远古时代的桦甸寿山仙人洞,安图人,榆树人,下至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吉林省的历史文化,考古遗迹,世界遗产和文物精华,反映了吉林大地上各民族儿女谱写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

《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是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展览。陈列利用丰富的抗联文物、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展示。陈列分六个部分:东北沦陷、奋起抗日肩负民族救亡重任、配合抗战烽火关东声威远扬、艰苦卓绝挑战人类生存极限、舍生殉国热血铸就英雄壮歌、收复东北。展出抗联典型文物500多件,珍贵照片400余幅。该陈列获得了2013年度十大精品陈列。

《历史的丰碑——黄埔军校校史展》

历史的丰碑——黄埔军校校史展分为“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通过200多张历史照片及45件珍贵文物,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历程,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告慰众多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黄埔英烈。

临时展览

《清风徐来——吉林省博物院院藏成扇精品展》

2016年7月17日,吉林省博物院推出《清风徐来——吉林省博物院院藏成扇精品展》。展览以晚清到近现代的折扇成扇为主,精选了院藏34幅书画折扇,其中扇骨包括了象牙、竹、木等,扇面则涵盖了云母、屑金、雨雪金等;形式方面既有常见的螳螂腿、挑灯方、罗汉头,也有比较少见的波折式、透雕福在眼前纹饰扇骨等;绘画包含了山水、人物、花鸟以及相应的工笔写意等各类风格;书法篆刻方面,篆、隶、楷、行、草、古玺、汉印、流派印等各种书体和篆刻风格囊括殆尽;作者方面既有齐白石、张大千、溥儒、齐白石一类的书画名家,也有载洵、俞陛云、林长民这样的社会名流,本次展览从折扇的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晚清到近现代的折扇文化发展道路。

《旗装雅韵——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满族服饰展》

2016年1月13日,吉林省博物院推出《旗装雅韵——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满族服饰展》。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突变。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直接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该次展览精心遴选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服饰八十多件,展示了清代满族服饰的独特风景。

《古风神韵——走进神秘的萨满世界》

2013年9月10日,吉林省博物院和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合办的展览《古风神韵——走进神秘的萨满世界》于吉林省博物院开展。萨满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性文化现象,主要分布于东北亚、北美、北欧等地区。吉林省是萨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至今仍然保留着比较完整的萨满器物和活态萨满祭祀仪式。该次展览共展出文物89件套,还有很多图片资料,分别从萨满服饰、祭祀、医术、神偶、面具五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且神秘莫测的萨满文化。

馆藏精品

吉林省博物院代表性的馆藏文物有北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南宋杨婕妤《百花图》卷、金张瑀《文姬归汉图》、元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明董其昌《昼锦堂并书记》卷、清丁观鹏《法界源流图》卷等;近现代著名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溥心畲等人的作品也收藏颇丰,此外,还有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汉白玉耳杯、辽契丹文八角铜镜、辽石雕彩绘塔、辽库伦辽墓壁画、金定窑紫釉印花碗、宋汝窑天青釉水仙盆、宋官窑贯耳瓶、宋“松风清节”琴等重要收藏。近现代文物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物为主要收藏,重要的文物有:清中国一统舆地全图、《淮军阵图》、吉林省全图、吉林青年团印发的反对二十一条传单、辽宁民众自卫军使用的电台、陈正人给彭真的《对当前东北及其周围形势的认识和我们的方针的建议》手稿等。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局部)

年代:北宋。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纸本。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景祜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口)生,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和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行、楷书得力于李邕、颜真卿和杨凝式,而自成一家。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后人称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北宋四大家”。著作丰富,有《东坡全集》等传世。

此卷是苏轼白书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峨》。“涮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为酒名。作者藉此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文章豪放畅达,想象丰富: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堪称双绝。

作者往后记中写道:“……绍圣兀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绍圣元年(1094年)作者十l=十九岁,书於被贬谪岭南途中的襄邑(今河南睢县)。

拖尾有元人张孔孙。明人黄蒙、李东阳、王辞登、王世懋、王世贞、张孝思题跋,以及乾隆皇帝的题跋和题诗。乾隆时入清内府,在此之前,流传有绪,钤诸家鉴藏印记数十方。《平生壮观》、《书画记》、《墨缘舡观》、《石渠宝笈续编》、《壮陶阁书而录》等书著录。并刊刻于《秋碧堂帖》、《敬一堂帖》、《三希堂帖》、《壮陶阁帖》等丛帖中,有影印本传世。溥仪出宫时将此卷携出,藏于长春伪宫。1945年伪满洲国覆亡,此件国宝下落不明。吉林省博物馆为此寻访了三十多年。1982年12月终于在一位中学教师家里找到了它,使这什珍宝重新得到了国家的保护。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喜事!


董其昌书《昼锦堂记》卷(局部)

年代:明。纵42、横1312厘米,绢本。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生,崇祯九年(1636年)卒。书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于一炉,自成风格。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甚大。

《昼锦堂记》乃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为韩琦所作,董氏作《昼锦堂图》,并书此记于后,书画相得益彰。通篇笔调清新爽利,活泼自然,牵连引带处,简捷痛快,有一气呵成之势。为董氏行书之精品。


王铎自书诗册(局部)

年代:明

纵25、横17厘米

绫本。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痴庵,又号痴仙道人。河南孟津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清顺治九年(1652年)卒。博学好古,工诗文,有“神笔王铎”之称。以行、草书见长,深得“二王”笔法。

全册共三十页。行笔有痴有徐,顿挫转折,有迹可寻。册后题记“天启乙丑仲冬”,即明天启五年(1625年),时王氏才三十四岁,但书法却毫无稚嫩之感。当是他早年佳作之一。


汉白玉耳杯

年代:汉

高3.2、口长13、口宽9.5厘米

1958年吉林省集安县城内粮库出土

在古代,耳杯用于盛酒或羹,亦称“羽觞”。实用耳杯多为漆器,亦有陶质的,玉制耳杯为数甚少。此耳杯玉质光润晶莹,富丽端庄,系用新疆和田玉磨制而成。其形制与满城汉墓出土的料耳杯相似,当为汉代畿内工匠的杰作。可能是中央王朝馈赠之物。

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年代:东汉

长15.7厘米。

1968年吉林省榆树县刘家乡出土

首部似鹰,眼窝嵌两颗黑色玉石珠,前额嵌一绿松右,羽用金银丝错成。钩身作鸟喙神人,眼窝嵌蓝色宝石,额镶一滴水状绿松石,双手抱鱼,作舂食状。鱼身通体以金丝填成鳞片,体侧嵌二银片,似滴水状。鱼置于“神人”怀中,能活动而不脱出。尾部作飞鸟,口含一蓝色宝石;双足、双翅卷曲向后成环形。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圆钮,钮面错银,作卷云状,中心嵌一红宝石。上部腹面错金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八字。下部饰飞凤,头足错金,翅、尾和体部错银。造型优美,铸工精巧。加之通体错金银,镶嵌宝石,是一件十分罕见的珍贵工艺品。


银釉鸡冠壶

年代:辽

高25、口径6厘米

1975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沙力好来出土

淡黄陶胎。扁身,短管口,口唇微侈。上有马鞍状双孔泉,供穿绳用。体侧有皮条及针痕装饰。通体施绿釉,壶身呈现光艳悦目的银斑。壶身两面压划卷草纹,纹饰简洁明快,优美自然。鸡冠壶是辽瓷中的典型器物,它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从造型与装饰看,此壶应为辽代早中期的作品。


丁观鹏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卷(局部)

纵33、横1635厘米

纸本设色

丁观鹏,北京人。生卒年不详,乾隆时供奉南薰殿。善道释、人物。初学丁云鹏,有出蓝之誉。后曾从郎世宁学画,深受其影响。

此卷用工笔重彩大描金法,画佛界诸形象,有卫护神、观音、禅宗六祖、十八罗汉及各种佛会。场面宏大,人物繁多,洋洋大观。原本为宋代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画(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乾隆认为原件诸神祗错讹不伦,于是聘章嘉国师为顾问,对该画进行整理,命丁观鹏将首尾部分摹成《蛮王礼佛图》,中间部分为《法界源流图》。此卷完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用笔细致非凡,设色浓丽,端庄典雅,为其精心杰作。《秘殿珠林续编》、《国朝院画录》著录。


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纵29、横523.3厘米

纸本墨笔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生。淮南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后不久。博学多才艺,善画人物,尤精白描。他继承了宋代李公麟的画法,被誉为“李龙眠后一人”。

此图根据《九歌》内容,卷首先绘屈画像,然后依次绘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当时著名书法家吴睿书辞。可谓书画合壁,相得益彰。

此卷是张渥于至正六年(1346)年冬十月为其好友言思齐所绘。虽说是临李公麟,实际上是再创造。所画人物状貌各异,生动自然。把屈原那种忧国忧民、憔悴枯槁的精神气质再现出来。全卷忠实地表现了《九歌》的辞意,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传世。

著名书画家倪瓒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言思齐家看到了这件作品,深有感慨地题云:“张督厚(渥)画法,吴孟思(睿)八分,俱有古人风流。今又何可得哉!壬子六月廿九日,观于思齐西斋。”说明此时张渥、吴睿均已作古。


郑燮竹石图轴

纵130.5、横71.5厘米

纸本设色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居扬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乾隆丙辰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助农民胜讼和救济灾民,得罪豪绅而罢官。为官清正,关心民间疾苦。工诗文,善书画,尤长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俗,秀劲绝伦。书法隶楷参半,自谓“六分半书”,独具风格。诗文通俗流畅,格调清新,自然真率,为世所称。为“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行世。

此幅竹石,笔墨不多而别有风韵。自题七绝一首,实为作者的自我写照。此涛原为题画兰,作者曾在几幅画上题写,只是个别字略有不同,如“立根”或作“扎根”,“乱崖”或作“破崖”、“乱岩”,其余均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兰竹如此,为人则更应如此!


乾隆款仿钧窑双耳瓶

通高29.8厘米

鼓腹,贯耳,圈足。造型仿宋官窑,釉色仿钧窑。造型端庄稳重,釉色青、白、蓝、紫交相辉映,艳丽夺目。乾隆时期(1736―1795年)是我国清代瓷器工艺的鼎盛时期,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地步。仿古器物更是超越前代,此器是仿钧瓷的佳品。


龙泉窑观音像

通高24.2厘米

观音为堆塑素烧坐像,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庄严肃穆,神态安详。像前左右有子作侍奉状,显得虔诚毕敬。右侧置一净瓶。背龛以丛镂空卷云纹成顶罩,当为民间所供奉之遗物。顶罩略有残损。


搅釉瓷盒

高4、盖径8厘米

1953年吉林省农安县辽塔内发现

胎质坚密洁白。盖与器作子母口扣合。矮圈足。内外均施白褐两色釉,纹饰由盖顶旋转展开,犹如孔雀开屏,静中有动。釉色典雅,晶莹润洁。小巧玲珑,活泼自然。如此精美的搅釉瓷器,极为罕见。


龙泉窑湖绿釉贴菊花纹洗

高2.5、口径16.5厘米

釉色呈浅湖绿色,柔和淡雅。矮圈足。内底中心贴一朵深红色菊花,图案规整却无板滞之感。红绿相映,显得典雅秀美。


龙泉窑刻花食盒

通高21、口径29厘米

盖面等距刻蝙蝠五只。盒身以系耳为界,分为两区:一区为牡丹与荷花,另一区为菊花和梅花。并分别配以五言诗句:“春牡百花王,夏荷满池中,秋菊多佳色,冬梅映雪芳”。象征“五蝠(福)临门”、“四季平安”。


“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铜印

边长9厘米

1974年吉林省洮安县玉城村明代遗址出

铜质。九叠篆阳文:“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印背刻“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礼部造”、“永乐七年九月日’’侧边刻“礼字四十三号”。明代在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指挥司,相当于县一级地方机关。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这是研究明代东北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


契丹文铜镜

直径26。2厘米

1971年吉林省大安县红岗出土

镜作八角形。镜背铸契丹小字五行,陈述先生对镜铭作过释读。大意是:时不再来,命数由天;及时解脱,天相吉人。镜边刻汉文“济州录事完颜通”七字。据《金史》记载,天眷三年(1140年)改辽黄龙府为济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为隆州,贞祜初升隆安府。此镜称“济州录事”,当为金初官职。完颜通不见史籍记载。此镜为辽代旧物,后经完颜通签刻发放使用。


石狮

通高64厘米

1949年吉林省敦化县贞惠公主墓出土

用花岗岩雕琢而成。渤海匠师以洗练而又细致的刀法,把守墓石狮刻画得威武雄健。石狮造型与陕西省唐乾陵的大石狮颇相一致,可以看出渤海的石雕艺术,与唐代一脉相承的关系。


定窑紫釉印花碗

高5、口径17厘米

1974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白音昌出土

胎薄而细。芒口,矮圈足。釉色滋润柔和,莹洁可鉴,内壁饰花纹六组,每组内容不同,有牵牛花、牡丹花、荷花、梅花等图案。构图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施紫釉的定窑瓷器,传世极少,因而弥足珍贵。


鎏金神兽铜牌饰

东汉

长11.5、宽7.2、厚0.15厘米

1981年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

正面铸一形如飞马的神兽,吻部作弯角上翘,形似犀牛。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双翼伸展,作奔翔状。背面于神兽臀部作一横鼻。出土时牌面朝下,粘有纺织品和皮革残迹。


玛瑙项饰

东汉

悬长约98厘米

1981年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1号墓出土

由266颗玛瑙珠和6根金管组成。玛瑙珠为圆形,大小不一,桔红色。金管呈圆筒状,相间穿于玛瑙珠之间。红黄相映,晶莹夺目,显得华贵异常。

1号墓是榆树老河深墓地的一座大型墓葬。随葬品相当丰富,出土有金耳饰、金银指饰(双手十指均有金或银指环)、银腕饰以及铁马镳、铁马衔和铜节约等。死者生前为一地位高、拥用大量财富的女性。


青花云龙纹高足碗

高11.4、口径13厘米

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纹,呈竹节状。口沿为青花唐草纹。内壁暗花印行龙二条。外壁用青花绘一游龙,并衬以火焰纹。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线条流畅有力,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石雕彩绘塔

残高96.5、基座边长33.5、宽25.8厘米

1970年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塔基出土

灰色砂岩雕制。实心,四角三层。基座是仿砖石结构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宝瓶式角柱、问柱:壶门、狮子,上缘施仰莲。塔刹仅存莲座、莲珠及球状“覆钵”。中间三层基本上仿木结构。绿檐红柱,雕琢精细,四面浮雕花朵、奔羊、怪兽、门扉、佛像等。并在浮雕的物体上施以红、绿、黑、白、蓝等色彩。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从造型与技法看,它与北宋塔的建筑风格颇多相似之处。

同时出土的还有铁质小塔和木桌等,应为礼佛之物。


漩涡纹铜环

东汉

外径12.8cm、最厚处0.5cm

1981年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

截面呈橄榄形,两面分别阴刻八个相同的漩涡纹。线条流畅,表现出娴熟的雕刻技巧。


龙泉窑豆青釉琮式瓶

辽(宋)

高18、口径3厘米

1975年吉林省扶余县班德古城出土

胎质洁白,釉色青碧,光泽柔和。上部仿古代玉琮形式,下部为方形座,整器状如一座小塔。座身四壁均饰相同的卷曲纹和草叶纹。线条流畅,清新明快。在施釉较薄处,显出胎质的白痕,俗称“出筋”。此器当为中原传人。

交通线路:

(由于处于市郊距离市中心近三十公里,暂无直达公共交通)

可乘坐轻轨3号线或102路公交车长影世纪城站(终点站)下车沿永顺路步行1.5公里即可到达。

古美征稿启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