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沁色怎样鉴别?其实就这几招!
年代久远的玉器会形成自然的沁色,而这种沁色也是鉴别其真假爱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如今玉器市场的走俏,仿古玉器沁色已经越来越多,大家要如何来鉴别呢?
1
看玉器断口
古玉的驻孔、蚀斑以及腐蚀残破处多是由于自然侵蚀所形成的,所以没有锋利的尖角,手感特别的自然。而仿冒的大部分都是采用砣击等方法来伪作蛀孔与蚀斑,通常残破处断口为参差状,残痕比较锋利,扎手。
现代仿玉琮
高古玉残件
2
看玉器材质
作假的沁色古玉多是采用质地稍次的玉,而且其玉质颜色比较复古,绺裂比较多,石性很重。由于其质地不纯,色彩不正,所以肌理特别的粗糙,光泽也比较暗淡,与刚出土的古玉稍有些类似这种仿冒的沁色古玉欺骗性很高。
西汉早期 白玉龙
3
看玉器颜色
造假的玉器多是为重蚀、重色,有的色彩过于鲜艳,腐蚀残破严重的玉器要格外留心。造假沁色的玉器颜色多是浮于玉器的表面,染料附着不牢固。将其放在水中浸泡一会儿沁色就会被泡出来。而如果是红沁或是铜绿沁采用酒精棉球就能够擦掉。
现代人工染色
4
看玉器色形
现代仿沁色
有些清代以前的老提油皮壳处的颜色经常还会出现褪色、脱落、成为斑块,反而不及绺裂纹中的颜色深重,这种现象刚好与出土古玉的沁完全相反。经过油炸作色的仿古玉,其表面颇显油腻,摸上去有些粘腻,很难清洗干净,在真品上是不能出现的。
通常提油法作出的沁色难以持久,阳光下暴晒就会变色发枯,并会随天气阴晴发生变化,晴天晦暗,阴天鲜亮,由于经过高温炸煮,玉质酥软,浮光外露,越盘越暗,日久就会精光全消,黯为干枯的腊肉颜色。
提油法有三个破绽:一是玉质生嫩;二是色彩晦暗,而且非深即浅;三是因是以骤热骤冷作出,有火烧之像,纹理粗而硬,甚至可以摸到裂纹,毫无古玉内有的鱼鳞片相和粗细渐变相。
火烧:有“煨头”之称,方法是用火烧烤玉器,使玉器受热变为白色,又称为伪石灰古、仿鸡骨白。火烧一般是用氧化钙把涂上氢氧化钠的玉器裹好,放到锯末里闷烧两天,烧出的白色似鸡骨白;如想作出牛毛纹,闷烧后拿出用冷水激一下就会产生。如是高锰酸钾的冷水浸泡就会产生血色牛毛纹。玉器着色时温度控制较严,要在三百度时浸入染料中。
做黑色地方加上硫化汞裹烧再用砂纸加上猪油进行打磨除光。还有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放在氢氟酸内浸泡后打磨的,但磨光硬,全无玻璃光的美感。火烧玉因加热玉器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无,加热过度会有较深的粗裂,质地变得疏松,白色发灰、发黄,有的会有未烧透的点点瑕疵。
清乾隆以后,留皮盛行,未曾留皮的古玉往往用火炙烤,作出一层类似沁色的斑片称为“烤皮子”。烤色的色泽一般过于桔黄或过于乌黑,往往着色于玉器的个别侧面和雕刻突出的部位,雕刻的深凹部位则难以上色,烤色遇绺缝就会沁入其中,表现为内外部都有黄和黑,与皮子有别。烤色技术多用于仿制古玉土沁和掩盖瑕绺。
造斑:不同方法可以伪造不同沁色。造黄土锈是将玉器涂上胶水埋入黄泥中,黄泥贴在玉器上似黄土锈,产生的黄土锈随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像古玉的土锈;造黑斑:
一是
二是用旧棉花泡湿将玉包好,用小火烧烤,待棉花干红后再用水浇,一直到黑色入骨,黑斑往往深浅不一,往往尽力避免通体发黑方才罢休;造红斑是将玉置火中烧,趁热抹上红色颜料和蜡,再热再涂,至玉质呈现枣红色为止,此法仿沁料必浮在表面,经不起用现代仪器放大仔细观察。
风梅玉:风玉仿牛毛纹,梅玉仿水坑古,《古玉辨》中说:“质松之玉,作成古物,用重乌梅水煮一昼夜,其松处被滚水搜空,宛如水激之痕,再用提油法上色,俨然'水坑古’矣,但玉质太松,其水激之痕究竟不如真者之出于自然,不着形迹耳。”
风玉办法是用浓灰水和乌梅水将玉长时间熬炼,用急火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或冰窖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致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缝细若毫发,用其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真古玉牛毛纹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羊狗玉:《古玉辨》中言:“玉器小者,用刀割生羊腿皮,置于其中,再用红线缝之,不使出血,经三年后取出,玉带红绿,宛如旧物。但盘热时嗅之,微有腥味。”《玉纪补》中也说:“据云用夹石之玉,先染以色,次放于油内炸透,再将猫犬杀毙,破开肚腹,趁热将玉置于内,埋在土中数年,然后取出,血疒成团成块,亦有水银光亮隐在玉内,不似真旧之变化百出。”
据说羊玉可以冒充古玉中的红丝沁但枯涩不温静,常用作传世古玉;狗玉可以出现土花斑,常用作伪造土古,但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