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南京“外十八”城门
南京的明城墙从内到外一共四圈,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
对于南京的城墙有一个说法叫“内十三,外十八”,指的就是内城城墙(即京城城墙)在明初建立有13个门,而外郭城则有18个门。之前的文章介绍了京城墙部分13个城门的现状,本文再带大家浏览一下,外郭城门的现状
如下图,南京外郭城城门的示意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从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各城门的排列。由于当时的外郭城主要是夯土建造,虽然宏伟,但是经历了600多年,大多已经不存在,只留下了部分地名在使用
下图以南京地图为基准的明城墙示意图
下面,就从顺时针开始,逐一介绍,由于外郭城有部分在明清两代就已经损毁,所以有些地方是没有当初的照片和图片可以参考的
明朝外郭18 座城门是:东面姚坊门(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5 门;南面上方门、夹冈门、双桥门、凤台门、安德门、小安德门、驯象门7 门;西面江东门、石城关(又叫栅栏门)2 门;北面外金川门、上元门、佛宁门、观音门4 门
一、姚坊门(尧化门)
姚坊门南至仙鹤门界,北至观音门界,共长一千四百九十丈。大门楼一座,大官厅三间,后厅三间,卷蓬三间,茶房二间。春秋二季阅视外城腰跕摆饭或即于本门上城。神庙一座,大水关三券。
因附近有姚坊村得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英国人修京沪铁路时将姚坊门误译为尧化门,此名沿用至今。 姚坊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姚坊门有外瓮城一座,城门及瓮城由城砖砌就,两侧城墙用泥土堆筑,俗称“土城头”。
清末至民国时期,姚坊门逐渐衰败,门址现已无存,尧化门、土城头地名仍存
二、仙鹤门
仙鹤门右至麒麟门界,左至姚坊门界,共计一千二百八十丈。门楼一座,官厅三间,神庙一间,锁房三间,锁钥一副
仙鹤门得名于附近山脉的仙鹤观,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区,处于明外郭麒麟门和尧化门之间。
仙鹤门以及明外郭始建于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至民国时期,仙鹤门外郭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城门位于今仙鹤茗苑东门与燕西线交汇处,现已建成仙鹤门遗址公园
三、麒麟门
麒麟门右至沧波门界,左至仙鹤门界,共长一千三百五十丈。城楼一座,官厅三间,直房三间,栅栏二扇,月墙一道,城隍庙一座,锁钥一副。
麒麟门是外郭城门最东的一座城门,因位于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墓道的两只石麒麟而得名。
麒麟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至民国时期,麒麟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旧址大概位于今天的江宁区麒麟街道
四、沧波门
沧波门南至高桥门界,北至麒麟门界,共计一千六百零三丈。本门系阅视外城大摆饭之所。门楼五间,官厅五间,后厅五间,厢房八间,军余直房三间,把总厅三间倒塌,城券一座,锁钥一副。
沧波门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城门处于麒麟门与高桥门之间。明外郭沧波门与浦口沧波门(东门)同名。
沧波门位于水系比较发达的地方,钟山、青龙山、珠山等山水均交汇在这里,是当时粮食运往南京城内的必经之地,所以取名沧波门。沧和仓谐音,代表仓库,粮仓;波,意为波涛汹涌,二者合一,代表粮食如波涛。寓意很好,又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地方和水有关。
沧波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沧波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附近修建有沧波门公园
五、高桥门
高桥门西至上坊门界,东至沧波门界,共计一千零五十丈,垛口三十七座,小关一座,设有锁钥委官二员。本门轮拨军余守把。水洞二处,官厅六间,直房一间,神庙一座,锁钥一副
高桥门因门外高桥而得名高桥门。城门位置大致位于今双麒路与梅家廊路、高上路交汇处,高桥门外桥及护城河一带。
高桥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高桥门是南京东南之军事要冲,1911年12月江浙联军在此与清军激战。1937年12月9日,日军第九师团第十八旅团36联队就是从此突破国军张灵甫团进入七桥瓮再而攻击光华门。野战炮阵地就设在高桥门内田野上远距离向光华门城垣猛烈炮击
清末至民国时期,高桥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地名沿用至今。门外原有明代一单(或三孔)孔青石桥—高桥,当地人称剩石桥,于2009年遭到拆除改建为混凝土桥
六、上坊门
上坊门西至夹岗门界,东至高桥门界,共计五百五十五丈五尺。临门五丈有上坊关石桥中立,五券,官厅六间,左右茶厨房六间,春秋阅城小饭之所,直房二间,玄帝庙宇一座,锁钥一副。
上坊门,明代称上方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位今南京市秦淮区,燕西线秦淮河畔,城门因附近上坊镇而得名,附近筑有上坊桥。
上坊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民国时期,上坊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
七、夹岗门
夹岗门西至凤台门丁字墙一号起,东至上坊门界,共计一千十八丈。西边水洞一处,城门锁钥一副,城隍庙一座,官厅二层,直房三间。
夹岗门,明代称夹冈门,也是南京外郭城最南端的一座城门,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附近有夹岗村。
夹岗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至民国时期,夹岗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地名沿用至今,城门遗址位于今气象学院北门与燕西线交汇处
八、双桥门
双桥门东边起至清水塘止,计五十号,共长一百五十丈;西边至丁字墙,计八十号,共二百四十丈。大门一座,大官厅一座前后六间,每计府厂阅操会齐处所。城隍庙一座,直房一座,锁钥一副
双桥门,处于明外郭凤台门与夹岗门之间的南北向城墙上,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古时双桥门为军事要地,双桥门是一座特殊的城门,建在“丁字墙”上,而非直接开在外郭城墙上。
双桥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民国时期,双桥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附近的双桥门立交位于南京快速内环的东南角,是连接机场高速、纬七路高架、龙蟠中路的枢纽,主线2.47公里,匝道总长0.68公里
九、凤台门
凤台门西至大安德门界,东至夹岗门界,共长九百二十丈。城间垛口一百四十八座,东边围墙十一丈,西边围墙十五丈,护门栅栏一座,官厅六间,直房六间,锁房一间,锁钥一副。门里对厅官山一座,上有松树,载于册籍;门外过军桥一座,相视厅一所,沿城水洞五座。
凤台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民国时期,凤台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据考证大约位于今共青团路的中兴通讯处,望江矶车站前后
十、安德门
安德大门西至安德小门界二十丈,东至凤台门界五百丈。官厅三间,直房三间,锁房一间,锁钥一副。
安德门,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处于明外郭小安德门与凤台门之间,后来为了区别于小安德门,又将其称大安德门。安德门以及明外郭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清末民国时期,明外郭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其位置大约位于今小行路警官学院一带
十一、小安德门
安德小门北至驯象门界,南至安德大门界,共长二百七十二丈。本门系后续添,不通要道,原无给有令牌。官厅三间,直房三间,城隍庙一间,盘诘房一间,锁钥一副。
小安德门,位于华严寺和小门里之间,安德门以北,也称小北门,区别于安德门。
小安德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由于外郭城和内郭城之间有一个琉璃窑(在今窑岗村一带),专门烧制皇家御用建材, 为更方便地运送烧窑材料,就在距离琉璃窑最近的外郭城上开辟城门,名叫“小安德门”,本来的安德门改名“大安德门”,也作安德门。
清至民国时期,小安德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其门址位于今龙福山庄门前
十二、驯象门
驯象门北至赛公桥,南至安德小门,长七百四十二丈五尺。本门阅视外城会齐之所。官厅三间,后厅三间,厢房二间,神庙一座,直房四间,锁钥一副。
驯象门,清代讹称“徐小门”,位于外城西南垣,与赛虹桥相对,为区别于小驯象门,又称为大驯象门。
驯象门晚清时期一度被讹称“徐小门”。据记载,明洪武中牧象于沙洲乡(即沙洲圩),道经于此,路为驯象街。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建造驯象门,门以街为名。
目前规划在凤台南路和纬八路交界处,外郭十八门的驯象门附近,将建起驯象广场,以示纪念。
十三、江东门
江东门南边城垣六十丈,至堂子巷河止;北城垣九十丈,接石城关界。城楼一座,垛口三十座,官厅一座,直房三间,锁钥一副。
江东门,因临近长江东面得名。江东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清末民国时期,江东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其旧址位于今茶亭东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围墙外
十四、石城关(栅栏门)
栅栏门位于南京城西南。清末民国时期,栅栏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其旧址位于今新开元大酒店门前附近。
石城关南至水洞城四十丈,北至圩埂城长三十七丈。官厅三间,直房三间城,隍庙一间,门券渗漏,通河水城未修补,锁钥一副
十五、外金川门
外金川门东城墙六百二十二丈,西水城系木栅栏二十九丈,在城河之中。门券三座,中间系成祖经由,至今不敢擅开。城垛四十一座,里外拦马墙倒塌,基址见存;东西官厅六间,三间渗漏,三间倒塌;直房四间,二间朽坏,二间倒塌,止存基址;神庙三间;水洞三券;门外盘诘房一间,倒塌无存
外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因相对于京城金川门而得名。
外金川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民国时期,外金川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其址大约位于今方家营,煤炭港一带,卢龙山庄小区北
十六、上元门
上元门北边倚山为城,至佛宁门山界原无丈尺,南边砖石城至外金川门界止,长七百一十三丈五尺。水洞一座,垛口八十座,城楼一座,官厅三间,神庙二间,直房二间
上元门,位于南京幕府山西侧,为利用山体为墙而建。
上元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民国时期,上元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
十七、佛宁门
佛宁门倚山为廓,东至观音门界,西至上元门界,共长一千一百四十五丈二尺。城门二扇,上系坚实板枋,下系透明通水栅栏。盖本门一遇山水发动,即为出水之所,屡被冲坏。原有神庙一间,倒塌无存;官厅三间渗漏,檐墙倒塌;直房三间,倒塌无存;水洞一座,石桥损坏,盘诘房三间,倒塌无存。
佛宁门,亦称佛灵门,位于南京幕府山西侧附近,为利用山体为墙而建。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至民国时期,佛宁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佛宁门其地理位置大约位于今佛灵门路的西南山边
十八、观音门
观音门,是南京外城郭的最北面的城门,位于燕子矶观音山谷之间,离内城约二十里,是旧时重要的军事要地、长江渡口。城门因观音山而得名,城门现已不存,据考证其位置大约位于今燕子矶中学门前
观音门西接佛宁门(佛灵门),东连姚坊门(尧化门),外郭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城门为砖石结构,门宽三米多,为单券城门,墙体用城砖修建而成,门洞宽阔而高大,城门高度至少超过四米,城楼为三进建筑。
1931年至1934年间,观音门因为修建公路而被拆毁,是外城门中被毁时间较晚的一座,附近现已建成观音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