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是因人而异的,可以按需要、按爱好来读,但为了让读书更有收获,不虚度光阴,更应当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读。
一者,根据个人身份而读。比如,共产党员应多读些党史党建书籍,革命军人应读些军事、科技、装备方面书籍;二者,根据工作需要而读。比如,读些与本职工作相关、对开展工作有益的专业书籍;三者,根据兴趣爱好而读。为了培养健康生活情趣,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个人喜欢的书。这里将根据兴趣爱好读书放在最后一位,并非否定读书的娱乐性、趣味性,而是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读书比起看电视、听广播来,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动,这些珍贵的时间应该被更高效地利用起来。
关于怎么读,这个问题更是见仁见智,但无论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资源成倍增加,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新的读书形式层出不穷,可以说,今人与古人相比,读书要便利得多。古代的书籍非常有限,而且在印刷术成熟之前,书籍多为手抄,昂贵的造书成本使古代的书籍成为贵族阶级专享的奢侈品。另外,一些古代书塾提倡的读书方法也稍显笨拙。摇头晃脑地读,一字不差地背,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死记硬背始终不是我们学以致用的正确方法。现在则不然,想要读书,各种书籍琳琅满目,翻之不尽、读之不完;想要查找资料,鼠标轻轻一点,网上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必再为背下来而读书了。不过,这未必说明我们比古人学习要轻松和容易。相反,学习条件、环境越好,越是面临着考验和挑战。
书籍增多,网络普及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阅读的娱乐功能大大提高,各种爽文、漫画书充满诱惑,让人情不自禁想要快感阅读、情感阅读、消遣阅读,这种“浅阅读”既轻松自在又能排遣寂寞。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普及的“碎片化阅读”分散了人的精力,使人读书“博”而不“专”。“博”并非不可取,但知识不能形成专业系统,只能是浅尝辄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识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学懂学通某个专业的知识,才能在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道:“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读书之难不仅在于选书和阅读的方法,还在于我们时刻面临外界的诱惑与干扰,如果意志不坚定,就很难沉下心来深刻钻研。因此,读书就要静得下心神,摒弃琐碎与凡庸,远离浮躁与虚妄,耐住孤独与清苦。能否读对书、读好书,更体现出一种能力。
读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只能由每个人在实践中慢慢积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读书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秘诀可借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一定说有捷径和秘诀的话,一个“勤”字和一个“苦”字,便是!
作者:周东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