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状元的升级之路

在清朝,要从一个普通的武童生到武状元需要经历哪些考验,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呢?清朝初期的武状元曹曰玮的考试升级之路就是一个清朝成功武生的范例。
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武科举每三年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增加恩科,考试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初试为童试,在县里举行,第二级为乡试,在指定省城进行,第三级为会试,在京城举行,第四级为殿试,在殿试上,皇帝会钦点会试通过者的排名。
曹曰玮,字继武,号秀山,祖籍为安徽贵池,随父占籍顺天府大兴县,生卒年岁为1671-1706年,按照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复原这为武状元的晋升之路。1645年,顺治规定京卫武童每年春秋二季由兵部考试,康熙三年,京卫武童并入顺天府考试,三年一次,1652年,在文生考试结束之后,顺天府召开了武生考试:
武童考试分为三场进行,第一场考骑射,骑马射出三支箭矢,全部脱靶为不合适,第二场为步射,中箭两支和以上为合适;通过骑射和步射的人要考察开弓,舞刀和掇石,这些习武考试都是外场考试,由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等人主持;接下来的就是内场考试,由学政主持:先考策论,后考《武经》。
由于在武生考试中表现出色,曹曰玮得以进入京卫武学学习,每个月武学都要组织学生学习骑射等武艺,以及监督他们学习武经,百将传,孝经和四书等作品,如果学生荒于骑射或者文理粗疏,或者品行不堪,那么就要将学生及时清理退学;如果有滥竽充数的学生加入武学,在被人举报发现之后,就要将学官和营官一并处理。每三年武生都有岁考,欠考三次以上就要退学,无故旷考也要退学,如果游学在外未归或者患病没有康复,就可以酌情缓考;如果发现武生的武艺不佳但是文才较好,就可以进行武转文和文童一起考试,到了雍正五年,年老的武生不能骑射,就会给与衣服和食物,交由州县养老。由于在京卫武学里表现不错,所以他获得了参与顺天府的武乡试的资格。
武乡试分内外三场进行:第一场是骑射,考生需要骑马射箭三次,要射中毯球,第二场步射射击布侯,每个人共有九支箭,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格;然后要再考开弓,舞刀和掇石比试武勇,主要项目是步射射击小箭靶,骑射毯球,以及骑射布侯,舞大刀和举巨石(或者石狮子)等等,刀要舞花,强弓需要开满,掇石需要离开地面,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但是具体的录用标准在顺治到乾隆时代各有差异。
在三场外场比试结束之后,就是内场比试策论的环节,出的题目主要来自武经七书,还有论语和孟子,从中找题眼作为试题素材。在武乡试放榜之后,中榜的武举人需要赴鹰扬宴,对应文举人的鹿鸣宴,1693年十月,顺天府武科乡试如期举行,曹曰玮在考试中一举夺魁,中了武解元,在文武比试中都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而要通过这样的考试,除了日常勤于操练习武之外,可能在饮食上大量摄入植物蛋白或者动物蛋白。
通过了乡试之后的考验是武会试:考试的项目主要是马射,步射,技勇,然后又是三场策论,三场策略的题目分别是安邦之道,阵法和用兵之具尽于人事,曹曰玮的成绩是第36名,而且他的答卷还有幸保存到了今天,其实这些内容大都是高度形式化的八股文,虽然字句优雅,但是形式大于内容,有买椟还珠的嫌疑:
第三场,第三十六名,西宙字七号,一名曹日玮,年岁二十,身中,面紫,无须,系顺天府大兴县人中式癸酉科第一名武举。
第一问
自古帝王之治天下也,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而训练之道,可不讲乎?盖兵之强,非无自而强也,必积之久而后有莫犯之威,兵之弱,亦非无自而弱也,必弛之深而后有莫振之形。惟不尚节制之文,而克尽教养之实,使其日趋于强,而不流于弱,则武备之道而巩固之漠亦在其中矣。我皇上文德诞教,武功赫灌,服三王未服之人、宾五帝未宾之地,荡平之盛,从古未有,正僵武修文之日矣。而执事犹以训练下询,岂非安益求安,治益思治之深心乎?
夫八旗将士,时加训练,固已超越乎虎责羽林矣,而在外之属、在戒行者,保无有懈忽之心乎?保无有苟安之念乎?保无有知安而 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乎?承平之际大率皆然,而顾可不思训练之欤?愚以谓欲无积弛之渐,当尽训练之实,欲尽训练之实,存乎训练其人,此其间不当问之兵而当问之将,何也?有良将而自无弱兵也。使为将者,不以教阅为虚文,而以教养为实事,不以老弱充行伍,而以精壮彰军实。于是讲步伐之制而彰军令,严教戒之规 而明罚救法焉。且练其聪明足以察旗鼓之节,练其忠义使足有尊君亲上之诚,则无在非精实之兵,平居可壮干城之望,无往非锋锐之旅,临敌自成山岳之威。然又贵为将者,训练之有方,教戒之有术,必使兵精而不逞,咸知有谦恭揖让之风,务使兵多而不骄,尽皆有鼓腹嬉游之象,将见在在皆锋锐矣,处处皆坚壁矣,随地若金 汤、若磐石矣,又何边隅之足患哉?此文事之所以必有武备也夫。
第二问
尝观古人之阵法,论之者不一人,著之者不一书,而撰厥本原,总归于一心之变化而已矣。何则?用兵者法也,而所以用法者心,惟心与法相通,可取古法以运我之法,可取我法以神古之法,并可变古人之法而自出其法,则无心之非法,而不虑其难通,无法之非心,又不虞其偏执,则古人之阵法,可一以贯之矣。
请复执事之问:夫阵何防乎?黄帝立丘井以制兵,阵法遂为兵法之祖。至春秋战国,或以鱼丽奏绩、或以鹅鹤成功,嗣武侯演之为八门,卫公变之为六花,孰非本此以见方略之奇者也,然总归于一心也。明甚,虽然,离阵以为用,则散而失律者,既不克荷长子之任;泥阵以为用,则胶于一定者,又终难奏师中之捷,何也?拘古法而隐其聪明者,迂也!向使阵法而可尽拘也,则井田之后,不必复有九军方阵矣,八门之后,又不必复有七军圆阵矣,何怪乎赵括之徒,读父书,而不能决胜于长平也乎!甚矣,骠骑方略之言,武穆运用之说,诚不易之定论也。夫心者法之主,阵者心之用,心以主乎内,而法以神乎外,故见乎外者,至不一之法,而宰乎内者,至一之心,惟心主乎法之中,则用权谋而权谋胜,用阴阳而阴阳胜,用地形而地形亦胜,何也?心即法也,法即心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中耳。然总在为将者,诚能读书穷其至理,稽古考其大端,以之用兵,自能随机应变,动合时宜,不然,亦安望有说礼敦诗之风流,有勇知方之猛厉也哉?
而在这次会试之后,康熙皇帝在清点中举者的籍贯和出身之后,发现一个问题:清初科举以文章成绩排名为主,而这就导致了江浙地区出身的武举人比较多,而且排名靠前,但是北方武人只有20多人,而且普遍排名靠后,康熙皇帝认为,武举人的论文大都是寻章摘句,采用旧文,所以对武举人的选拔应该轻论文而重武艺,否则有失公平,因为武艺科举应该以武艺为主要评分标准。为了平衡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最后武科举变成了南北两大分区的考卷:两边各取50名举人,以平衡地区发展差异。曹曰玮作为在北方习武的南方人,虽然在武艺上占优势,但是在论文成绩上排名不前,这就是当时武举的地域偏颇的具体体现。
到了最后的殿试环节,虽然曹曰玮在之前的会试中名次并不靠前,在众多强者面前有点怵,但为了家乡的荣耀和同宗的期待,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根据《康熙朝起居注》的记载,康熙皇帝来到瀛台紫光阁,读卷官大学士伊阿桑,王熙等人纷纷被赐座,皇帝亲自看所有的进士表演了步射,开弓,舞刀,掇石,在给所有人评分排序之后,选出了其中最优秀的十一人,让他们测试骑射三周,步射两周,然后来给他们排名次,最后又让进士们分别测试能不能拉开十二石,十石弓,八石弓来测试进士们的臂力,结果是大家都能拉开十石和八石的弓,但是基本上没有人能拉开十二石的弓,最后所有人中,曹曰玮被钦点为武状元,然后康熙皇帝还特意点名,要求将之前武会试中骑射成绩出色,但因为策论成绩不佳而落榜的人进行重新考核,并从中选拔武艺出色者进入火器营效力,并时常抽检考核。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武科举都是这么中规中矩,一帆风顺,武科举中也有一些不公平和不规范的操作,比如有人雇佣枪手代考,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作为对应策略,清朝会要求考生在脸上盖印章,要亲笔填写姓名籍贯和年龄相貌,在第二场武举考试的时候,考生还要再填写一次姓名,和第一次考试时的笔迹做比对,只有比对通过考生才能参与下一场考试;为了进一步防止考生作弊,从1715年开始,由于苏州,松江,常州和镇江有武生雇请枪手作弊,为了让考生之间互相监督,每五个考生要结成对子,互相画押,并写清家族三代人的姓名,如果一个人有作弊行为,那么其他4结对子的考生也要受牵连;最后由地方官盖上印章,才能允许他们继续考试。
此外,和前几年的情况类似,在清朝早期也存在类似于高考移民的寄籍移民的情况,比如曹曰玮祖籍是贵州人,但是很可能是在曹世武,曹光国时期,曹世武曾经在北京购买房产,而到了曹曰玮的时代,由于达到了一定的年限,所以曹曰玮就获得了寄籍的资格。而和现在的情况类似,像曹的祖父从贵池大山里直接移民到京城的举措是一个极大的手笔,一般人的财力和物力很难复制,这一点非常像现在的高考移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武状元的故事,那么可以看看清康熙朝武状元曹曰玮的人生经历,从“将帅之姿者”的唐朝开始,于武状元定有“射两石弓,马射九斗”的“绝伦”武功的清朝结束,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武状元封侯建功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