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易经的心理学解读(一)

对于《易经》而言,套用王冰对《黄帝内经》的评论:“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历代解说《易经》的人,可谓是汗牛充栋,比比皆是。《系辞传》中说:“《易》之为书也,为书也,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一句话可谓蒿矢之论。《易经》讲的所谓天地阴阳之道,其落脚点实乃人心之道。若纯以自然万物之道而观《易》,则意趣甚远矣!天人合一,其重心在人而不在天。

《礼记·经解》中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易》之失,贼……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所谓的“洁、静、精、微”的《易》教,其实就体现在人的状态上。深入学习《易经》的人,其为人也:

洁:思维有条有理,做事井然有序;

静:为人比较沉稳,举止很是安闲;

精:善于分析综合,洞察事物本质;

微:及时捕捉几微,拥有先见之明。

但是,人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偏,只要心开始走偏,就会变得贼头贼脑,神神道道!这就是所谓的“《易》之失,贼”。比如说学《易》之后,一切都依赖于占卜,希望能够“未卜先知”,事先就看到事情发展的结果,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这其实就是倒果为因,不想付出,光想收获,希望通过捷径得偿所愿,最后只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其实,占卜什么时候才能用?才有用?才会用?这是一整套的对人性、人心、人情的把握才能通晓洞明的。《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列子·说符》中更是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料事如神,看起来很让人羡慕,其实是祸殃的起点。占卜的时机,很多时候都是在两可之间,不能确认之时,才会去用的。而不是在做事之初,先去占卜,那样人就永远不能成事了!因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

南宋·赵汝楳《易雅》中说:夫儒者命占之要,本于圣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时、曰事、曰占。故善占者,既得卦矣,必察其人之素履、与居位当否,遭时之险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凶。

一个人占卜的时候,需要考察这个人的人品、他的位置、当下的社会、所做的事情(是否合乎大家的利益)等等,来确定占卜的结果,而不是单单只凭借卜得的卦象与爻辞来判定吉凶。如果所做的事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话,很难不成功;如果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占,即便卜得的吉兆也很令人怀疑。古今中西,概莫能外。

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讲,《易经》是讲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趋势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来把握其中的势——这就符合了天地之道;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认为学《易经》就是算命的,学会《易经》,通过算命就成了先知先觉的“神人”,这就入了旁门左道,就是“《易》之失也贼”。对于《易经》而言,历史上就有易有象数辞理之分。学《易》者往往得于义理(经学)而贼于象数(谶纬),因而有汉代经学与谶纬之争。(未完待续)

*****附注: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