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照片拍得更通透”的对策:(三)实现通透的拍摄手段
这里涉及到通透的意义、实现通透的拍摄时机、拍摄手段、后期处理手段等等,本章讲述实现画面通透的拍摄注意要点。
主要包括但又不仅限于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画面主体的选择和确定。
对于拍摄画面主体的选择和架构,虽然属于构图思考的范畴,但是,将主体元素摆布合理和合适,除了是表达主题的直接要求外,和画面的通透、干净和简练也直接相关。
好的摆布能够使得画面干净利索和通透,不好的摆布则会使得画面杂乱无章,使人产生阅读的困惑感和疲劳感。
编辑搜图
主体元素的摆布设计,有居中摆布、黄金点摆布、“趋向性”起点摆布等等,这里面讲究的因素很多。而出于对画面通透性的要求,我们反过来需要防止发生的情况通常是:
主体与陪体的明显大幅度重叠;陪体抢占主体位置;非主体元素的过多进入画面;非主体元素过于明亮;等等。这些结果都需要我们有意防止和刻意减少,以利于画面的简单、简洁和一目了然。
第二、拍摄模式的选择和确定。
单反相机的拍摄模式通常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自动(自动 、智能 )、感光度优先(自动模式下设定感光度值)和全手动(M档)等5种模式,我们需要根据拍摄场景的特点和拍摄需求选择适合当前条件的拍摄模式。
比如,拍摄效果直接与速度相关的运动场景、快速运动的事物等,需要选择速度优先模式;对于画面景深有明显要求的场景,宜选择光圈优先模式;对于画面画质有明确要求的,宜选择感光度优先或全手动模式;对于相机操作不是很熟练的人或没有时间研磨考究的拍摄场合等等,干脆就来个“全自动”对付,“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余类推。
第三、拍摄参数的选取和调整。
在确定了拍摄模式的基础上,可选参数的确定成为决定画面通透与否的关键。
比如,画面景深的不同效果,取决于光圈大小的不同;运动感觉(“动感”)的效果取决于速度大小的选择;画面画质的高低取决于感光度数值的大小;个性化表现效果的体现取决于各项参数的特殊化选择和配合;等等。
尽管面对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场景,但是,几乎每个镜头面对的境况都不会相同,我们必须及时加以修正和调整。
编辑搜图
具体实施的手段是,只要条件许可,拍摄一两张之后都要及时回放翻看,及时做出改正、改良和改进。
通常,除了镜头焦距的调整、光圈大小的调整和速度快慢的调整外,曝光补偿的调整也十分重要;尤其是曝光补偿正、负、大、小的调整,是决定曝光是否恰当、画面是否通透的关键手段。
第四、对焦方式的选取和调整。
关于对焦,通常直接涉及到镜头的有自动对焦(AF)和手动对焦(MF)两种模式;涉及到相机与镜头联动动作的有四种方式,对焦方式一般分为多点对焦、重点对焦、点对焦和单点对焦。
四种对焦方式,由前向后,对于画面中“照顾”的元素依次为由多到少,精度上是由粗到精。具体选择时需要根据画面结构灵活掌握。
比如,拍摄含有明显主体元素的画面,选用点对焦拍摄,对于主体的清晰和突出会明显优于重点对焦与多点对焦,实现了主体突出的效果,会明显提升画面的通透性。
编辑搜图
但是,每种对焦方式的结果也会存在两面性,从两个极端情况分析,单点对焦的掌控要求会明显高于重点对焦和多点对焦,掌握不好的话,使用点对焦和单点对焦拍摄时往往会出现“跑焦”、“失焦”的结果,这一点需要加以小心。
具体选择和使用时,需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对焦方式的掌控和自身的拍摄修养来选择,不能人云亦云死搬硬套。
第五、应对大光比条件的手段。
一般拍摄过程中,遇见“大光比”的情况十分普遍,比如非顺光、大逆光、夜景拍摄,等等。
对于大光比的拍摄条件,没有一定的经验和对策是很难处理的,不然的话,结果就是亮的部分勉强、暗的部分死黑,或者是暗的部分将就亮的部分死白,或者是半明半暗、出现“阴阳脸”。这些结果的出现,从根本上就谈不上成功拍摄,更不能与画面通透相提并论。
应对大光比拍摄条件的办法很多,一般有针对主体测光、使用非多点对焦、曝光正补偿、人工补光,等等;后期适当补救也是途径之一。
编辑搜图
第六、必要时引入三脚架和快门线的配合。
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的组合,会对曝光时间要求较长甚至很长,少则几十分之一秒,多则几秒、甚至要求几十秒,这样慢的拍摄,仅凭手持拍摄是无法完成的,能给予我们帮助的,唯有三脚架和快门线的引入使用。
以上我们列举了解决“画面通透”问题的“药方”,其实也是实现一次成功拍摄的“主方”,这里面涉及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我们不断拍摄、不断积累、不断研究、不断学习,在拍摄中学习,在学习中拍摄,不断提升自己的拍摄修炼和水平。
关注《视觉新赏》可以阅读更多摄影文章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