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角度解读今年河南的暴雨

暴雨形成的过程相对复杂,一般而言,源源不断充沛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性是产生暴雨的基本条件。

一直以来,环流形势的演变及主要影响系统的配置是河南夏季产生暴雨的关键。

1
河南此次降水的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长。7月17日开始河南省西部、中西部地区连续四天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并且强降水仍将持续。

二是累积雨量大。17日08时到20日17时全省平均降雨量113.5毫米,郑州、焦作、新乡平均降水量分别为:357毫米、210.6毫米、194.5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荥阳市环翠峪728.0毫米。

三是强降水范围广。全省共有4098个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毫米,大于100毫米的有1923个,大于250毫米的有606个。

四是强降水时段集中。强降水时段主要从18日夜间开始,北部、中部、西部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

五是具有极端性。郑州、嵩山、新密、偃师、巩义、登封、荥阳、伊川、孟津等9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日降水量历史极值。嵩山、郑州、新密、巩义、偃师、荥阳、登封、焦作等8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 3 日累计降水量历史极值。

郑州市气象局对这次出现的特大暴雨做了数据上的梳理和统计。郑州市20日16时至17时一小时的降雨量是201.9毫米,19日20时至20日20时的单日降雨量为552.5毫米。17日20时-20日20时,这三天的过程降雨量达到了617.1mm。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记录。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通过分布曲线拟合来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2
河南特大暴雨的四大原因

一是大气环流形势稳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导致两者之间的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出现降水天气。

二是水汽条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处于副高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受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应显著。受深厚的偏东风急流及低涡切变天气系统影响,加之河南省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稳定少动,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四是对流“列车效应”明显。在稳定天气形势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3
台风为何成为“推手”

有不少人困惑,台风“烟花”生成的位置,距离河南郑州的直线距离超过2000公里,为何千里之外的台风会成为这场特大暴雨的“幕后推手”之一?

大尺度的环流背景对强降雨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而本次,台风“烟花”就是罪魁祸首。但如果只有'烟花’输送水汽,并不能造成特大暴雨,还得其他的降水产生条件配合。”

通常降雨集中的都是冷暖空气交汇的区域,也就是俗称的冷暖空气“打架”,两者碰头会造成空气剧烈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也被抬到空中,形成降水云团。“近期,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强,它的南侧就给水汽输送让出了一个通道,'烟花’搅动过程中促进海上水汽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内陆区域。“当水汽被输送到河南地区之后,冷暖空气在此交汇结合,再加上低压涡旋这个夏季常见的暴雨天气系统和地势里迎风坡对水汽的急剧抬升,导致降水云团不断生成和'滞留’,几方面因素环环相扣造成了历史罕见的降水。”

4
短时雨强破坏极值极易成灾

气象学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5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我们常说的暴雨通常指的是累计雨量,但是在极端天气下,短时雨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指标,它通常指的是1小时、10分钟等单位时间里的降水量。本次特大暴雨里,光是短时雨强突破极值这一项,就容易造成气象灾害。”

知识拓展:

列车效应”

在气象学中,有一个词叫“列车效应”。

火车有很多节车厢,当其经过时,肯定是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这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朵对流云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地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这是降水“列车效应”的通俗解释。

这次的降水过程中,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也就形成了“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每年从冬季到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从南向北移动,也会有规律地自南向北推移。除在盛夏时偶尔呈南北狭长形状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般呈东西向椭圆状,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是造成我国夏季旱涝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由于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依靠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而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影响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还影响其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由此可见,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由于副高的环流特征产生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机制,每年夏季,副高西伸、东辙、北抬、南退过程均对河南强降水产生影响。进入7、8月份,当副高脊线北抬至30°N及其以北时,河南各地往往出现较强暴雨。近日,由于副高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自日本海到我国西北地区,阻挡了上游系统移动,为河南各地持续强降雨制造了必要条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