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安陆楚才知多少
安陆楚才知多少
雪岸
惟楚有才。历史悠久的安陆,也是楚才辈出,为荆楚大地增添了光辉。
安陆,春秋时为涢子国。战国时为楚之要邑。定公五年,楚灭涢为邑。秦汉以降,历为县、州、郡、府、市所在地。
安陆,历代均处于驿道(即国道)之中,涢水从随州而来,穿城而过,经云梦、应城、汉川入汉江,汇入长江。
安陆,地处大洪山与江汉平原的交汇之地,兼具两地之长。
安陆,位于楚中腹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安陆,山川灵秀,物产丰富。
安陆,交通便利,为楚北物资交流运转的中心。
安陆,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酒隐安陆,求索十年”,面对安陆的美好河山,写下了“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安陆,文化教育事业长盛不衰。尤其是明朝进士、官至光禄卿的何迁,少时就读于吉阳山,自号吉阳,辞官后又创办吉阳书院,继承和发扬了办学育才的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除李白之外,刘长卿、韩愈、杜牧、曾巩、欧阳修、秦观均曾涉足安陆,宋代七相即张齐贤、冠准、夏竦、范纯仁、富弼、蔡确、吕大防等均曾任职安陆。如此等等,使安陆成为楚才孕育的理想之地。
据梅介人教授【惟楚有才——湖北人才地理分布纵谈之三】(见1987年4月13日【长江日报】第3版)一文:从秦汉至现代湖北楚才总人数为1113人,集中分布于15个县市。其中,安陆为37人,占楚才总数的3.33%,在楚地(即湖北省)市、县中位居第七。仅次于襄阳(占7.76%)、武汉(占7.49%)、江陵(6.45%)、黄岗(占5.6%)、红安(占4.69%)、沔阳(占3.7%)。在孝感各县市中名列首位。在邻近的随州、京山、应城、云梦、广水(应山)诸县市中成为楚才的分布中心。
安陆的楚才有政治、军事人才、朝庭官史、文学艺术人才、著名僧人、农民领袖等等,门类较为齐全。尤其是楚国的斗子文、南朝陈大将徐度、唐朝的许绍、许圉师、郝处俊、郝象贤、许钦寂、许钦明、僧人释巨方、宋朝的宋祁、宋庠兄弟、郑獬、明朝的张瓒、刘伯燮,清朝的沈文亭、朱中立,到陈宦,到为革命捐躯的辛焕文和纳入辞海的人物陈墨香等,为安陆人敬仰传颂,并引以为荣。
今日谈安陆的楚才,决非发思古之幽情,却在于引起安陆人的自豪,在于引起自豪之余,激励更多安陆的有志者发扬安陆楚才闻鸡起舞、刻苦磨炼、以百折不回、奋斗到底的精神,努力拚博,尽快成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引风骚数百年。历史上的安陆已是楚才辈出,今日的安陆,天时、地利、人和,更应该是俊彩星驰,为书写今日的安陆增光添彩。
同时,笔者希望更多的安陆人重视人才、爱惜人才,优化安陆人才的成长和施才环境,为外才的云集创造浓厚的氛围,为安陆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
(一)湖北楚才的类型分布
梅文附表将楚才类型归为四大类,即
(1)农民领袖、民主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共380人,占总数的34.14%;
(2)文人学者、实业家、著名僧人、隐士,为274人,占总数的24.62%;
(3)朝庭军事人才,104人,占总数的9.3%;
(4)官史、政治人才,为355人,占总数的31%。
其中:
秦汉三国:(1)类为8人(2)类为12人(3)类为9人(4)类为32人合计61人。
西晋南北朝:(1)类为0人(2)类为19人(3)类为17人,(4)类为21人合计57人。
隋唐五代:(1)类为1人(2)类为27人(3)类为9人(4)类为27人合计64人。
宋元时代:(1)类为10人(2)类为27人(3)类为9人(4)类为36人合计82人。
明朝:(1)类为1人(2)类为39人(3)类为20人(4)类为112人合计172人。
清朝前期:(1)类为11人(2)类为26人(3)类为6人(4)类为51人合计94人。
近代:(1)类为106人(2)类为53人(3)类为20人(4)类为35人合计214人。
现代:(1)类为243人(2)类为71人(3)类为14人(4)类为41人合计369人。
(二)湖北楚才的地理分布(前十位):
位居第一的为襄阳,86人,占总数的7.76%。
位居第二的为武汉,83人,占总数的7.49%。
位居第三的为江陵,67人,占总数的6.05%。
位居第四的为黄岗,62人,占总数的5.66%。
位居第五的为红安,52人,占总数的4.69%。
位居第六的为沔阳,41人,占总数的3.70%。
位居第七的为安陆,37人,占总数的3.33%。
位居第八的为汉阳,35人,占总数的3.16%。
位居第九的为黄梅,33人,占总数的2.98%。
位居第十的为麻城,32人,占总数的2.88%。
说明:附录(一)、(二)原文为表格式。现改,并摘其要而录。唯一的遗憾是未见其到关于楚才的具体人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