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赏花 | 泡桐:焦桐成雨谱新篇
行道树点兵(四)
泡桐:焦桐成雨谱新篇
作 者:付 丽
播 音:史晓丽
编 辑:付 丽
行道树点兵
行道树,按照网上查来的意思,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树种。
行道树,就在我们每个都市人的身边,而我们却总是与它们匆匆地擦肩而过。
做一株行道树不容易,它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被人们请到了城里,肩负起城市绿化的职责。
它们不仅忍受着汽车尾气的污染,道路地面骤冷骤热的温度,城市缺乏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病虫害侵扰等恶劣环境;还要面对城市业主的百般挑剔:要速生能给人大片绿荫,要好看能让人赏心悦目,要结实保障道路人车安全,还不能给人们带来一点点麻烦,比如飞絮……否则,就将是千夫所指。
“付丽赏花”今年开设“行道树点兵”专栏,细数北京城里的行道树。愿您读完,理解它们的苦,爱上它们的美。
我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原产于我国的树种有很多。它们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来,不少树种都蕴含了丰厚的中华文化,记载、见证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比如银杏、桑树、茶树、柏树等众多古老树种,都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从古至今,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泡桐树也是携带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古老树种。它不仅蕴含了传统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还被今人赋予了当代的精神文化,被赋予了新的灵魂。
首先,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古文文献中“桐”,到底是指的是什么树?否则后面的故事,就是无根之木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说:“桐,荣也”,就是说,桐树开花是很漂亮。
又有《逸周书·时训解》说:“清明之日,桐始华。桐不华,岁有大寒。”是说桐花是在春天开的。
再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桐华成筒,故谓之桐。”是说桐花是筒状的。
好了,让我们一一比对一下。
泡桐花色有紫色、白色、淡紫色不等,晚春开花,泡桐的花冠从漏斗状钟形到到圆锥形不等,但总体说来是符合“筒状”的模样的。
而梧桐的花,又叫金乌贼,花色淡绿黄色,夏季开花,雄花的雌雄蕊柄长长的伸出来,细细的条形萼片向外卷曲,就像乌贼的触手一样。
这样看来,成筒的桐花,当然指的是泡桐了。梧桐,以前原本叫做“梧”的。
泡桐在《诗经》中就有记载。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曰“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是说栽种是榛树、栗树,楸树(椅,楸树)、泡桐、梓树、漆树,可用于制作琴瑟。
《诗经·小雅·湛露》曰“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描写了泡桐、楸树挂满果实的景象。
炎帝造琴以定神
泡桐因有多种用途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被世人所知;又因速生这一重要特征,而被民众喜爱,广泛栽培。
中华民族种植泡桐、使用泡桐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
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炎帝,不仅尝百草治病救人,发明刀耕火种,解决温饱,还发明了乐器。
《新论》说,炎帝“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思是说,炎帝造琴的目的是通过音乐用神明的德行和大自然的和谐来感化人们,协和人心,扶持风化。
据《世本》记载,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随州曾侯乙墓中发现了在我国秦汉时期失传的五弦琴,同《世本》中所说的五弦琴相差无几。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五弦琴(复制品)
五弦琴制作出来之后,炎帝叫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于是,在恬静的中原大地上,伴随着劳动号子和硬涩的歌喉,带着桐木的清香,诞生了原始的音乐。
桐叶封弟辨真知
《吕氏春秋》中记载,周成王幼年继位周天子。
有一天,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一起玩,成王把一片硕大的泡桐的树叶削成玉珪的形状,笑嘻嘻地对叔虞说:“我要封赐你。” 摄政王周公旦听说这件事,提醒周成王应当言出必行,于是周成王把唐作为封地封赐给叔虞。
这个故事后来被民间演绎为“君子无戏言”。
太原晋祠圣母殿挂有“泽溥桐封”、“惠普桐封”的匾额,就是传颂桐叶封侯这件事。
不过唐代柳宗元也写过一篇《桐叶封弟辨》,对君主无上权利进行了批判,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判断君主的决策。
焦尾裁琴是旧曲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仿古代四大名琴:“绿绮”、“号钟”、“绕梁”、“焦尾”
蔡邕,蔡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文姬归汉,留下了《胡家十八拍》的名曲,而她的父亲更是精通音律。
据说有一天蔡邕正在房里抚琴长叹,有人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木柴爆裂的声音,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
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烈火熊熊,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
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他依据桐木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而闻名四海。后人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代美琴。也用它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
焦桐成雨谱新篇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首词立意高远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而格调清新, 真切表达了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感人情怀。
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关于“焦桐”,总书记特意注释说:“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可见,“焦桐”这一树名是和焦裕禄的姓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焦桐”这一感人符号,焦裕禄这个“好官”的光辉形象至此就直接矗立在读者面前。“焦桐”寄托着“百姓”对“好官”无限的“爱”。
大家来这里学习,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实际上,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上阕含蕴的正是“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内容,而下阕正是对“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的深入思考和响亮回答。
焦桐树,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体现。
见贤思齐,作为一名公务员,要饱含公仆情怀,要严守求实的作风,要保持奋斗的精神,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百姓对好官惠政的感戴,已化为对焦桐的珍爱,勿剪勿伐,让绿荫永蔽人间。
这就是携带着深厚中华文化基因的泡桐树。愿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随树传播、随树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