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都市圈!‖ 王建国:产业新城是郑州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编者按:
区域新变局,价值新高地。
目前,都市圈不仅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最重要视角和窗口之一,还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最重要的空间和平台依托。
11月12日,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营销研究所和方塘智库联合发起主办的“你好,都市圈!”云沙龙第三期,邀请了“王建国、张耀军、袁牧和叶一剑”四位嘉宾,就“郑州都市圈的新未来”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对郑州都市圈进行国家战略化、生活方式化、社会变革化的公共传播。
云沙龙在腾讯网直播,接下来我们将摘编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本期推出的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国的主要观点。
文丨王建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
郑州都市圈的发展历程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郑州大都市区,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郑州都市圈。
郑州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包括郑州全市域,开封中心城区及其下辖尉氏县,新乡中心城区及其原阳县、新乡县、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焦作中心城区及其武陟县,许昌中心城区及其下辖长葛市。
2019年郑州都市圈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GDP总量达1.8万亿,常住人口1920万,工业园区 37个,以占全省9.6%的国土面积,承载了19.92%的人口、创造了33.16%的经济总量,以占全省五分之一的工业园区,创造了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规上工业收入。
从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历程来看,根据都市圈理论和国际、国内都市圈发展实践和经验,都市圈一般历经四个发展阶段,目前郑州都市圈发展处于一、二阶段的交汇期,有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人口流动由“单向集聚”向“多向流动”转变,在都市圈内部,人口一方面持续向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又向周边区域扩散;第二,产业结构由“同而不和”向“和而不同”转变,即正在由相对“同构竞争不和谐”向更加细化链条化、关联互补错位发展转变;第三,城镇体系由“各自为战”向“整体联动”转变,即各类城市由自我封闭孤立发展阶段逐步呈现为相互开放联动发展的阶段;第四,郑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由“全面虹吸”向“吸高疏低”转变,即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不断向核心地区聚集,低端要素和传统制造业则向边缘地区流动;第五,城市的发展导向由“生产经营空间”向“生态宜居空间”转变,即各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将更多的传统生产经营空间让位给生态生活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未来郑州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要遵循城市圈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合现实的基础条件,按照“强核赋能、构网畅流、筑基绣底”的步骤,分阶段有重点高质量推进郑州都市圈快速健康的发展。
2
推进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步骤及建议
推进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步骤是“强核赋能”,即“强核心、赋动能”,做大做强都市圈核心城市,包括“主核心”郑州中心城区,及“次核心”开封、许昌、新乡、焦作四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城市蓄积外溢和辐射的动能势能,逐步完成核心城市由“纯集聚”到“有辐射”的跨越,并实现郑州主核心全方位辐射和四市次核心特色化辐射的交叉重叠,形成促进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同频共振。这是郑州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也是郑州都市圈建设当前的重要任务。
做大做强郑州中心城区的具体表现为:第一步,首先撤中牟、新郑、新密和荥阳四县市相应建区,接着撤登封、巩义两市相应建区;第二步,加快谋划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第三步,加快推进城市周边区域大规模空间的开发,比如,以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模式为代表的大规模空间开发,以此实现郑州都市圈主核心城市地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和市场容量的超常扩容,同时强化发挥华夏幸福在高端产业、高品质城建、高质量生态、高品位文化等方面对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的赋能作用。
而对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四个次核心城市而言,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着力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错位发展,并与郑州实现链式或互补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开封主要着眼于文化旅游和娱乐休闲,许昌主要立足于装备制造和生态旅游,新乡应该聚焦于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焦作应该致力于全域旅游和现代轻工,把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做大做强,实现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的突破和提升,并形成较强的辐射势能。
推进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步骤是“构网畅流”。“构网畅流”是郑州都市圈建设进入中期阶段的核心任务,它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构织郑州、开封、许昌、新乡和焦作五个城市之间的联系联通网络,主要包括交通通道网、生态廊道网、城乡体系网、产业链条网等,并依托这些网络使“城市流”,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产业流等破壁互融竞相涌动。
如果说城市联系网是支撑都市圈形成和运行的“骨架”,那么城市流就是构成都市圈健康发展的“血肉”。但从目前来看,郑州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不管是“城市网”的构建还是“城市流”的运行,都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主要的问题有: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相对滞后,次核心城市之间的直接联系有待加强,产业同构化偏重且关联度偏低,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低,欠缺城市城乡之间的生态廊道,城市流的层次较低,流量也较小,流速较慢,整体效率相对较低。
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建议。第一,加快城市之间道路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同时构建次中心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通道,形成 “田”字型轨道交通网;第二,沿道沿路、顺沟顺河、围湖围村规划设计协同建设绿色廊道和人行步道,打造绿色健康通道;第三,以郑州为中心,以汴、许、新、焦为次中心,以县城和小城镇为节点,以美丽乡村为基点,构建现代城乡体系;第四,以郑州为“塔尖”,以汴、许、新、焦为“塔中”,以县域为“塔底”,打造相对细化的分工合作梯度产业体系;第五,在构网畅流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城市周边开发区域,如华夏幸福作为交通站点、产业中心、商业中心、文旅中心、生态绿芯的节点支点作用。
推进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筑基绣底”。“筑基绣底”是都市圈发展到中后期阶段的主要任务,它的含义是做好郑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之间的广阔腹地,即发展建设好郑州都市圈的广大乡村地区。乡村既是都市区的基底,也是城市发展的潜力所在。
具体实施措施应该按照“乡村味道、城市品位”的原则,加强都市圈腹地的规划设计和投入建设力度,着眼于打造城市的“后花园”“休闲地”“菜篮子”,使魅力乡村与现代都市体系有机协调、平滑衔接、相映成趣,形成和谐共生的城乡美丽画卷。同时,还可以借鉴华夏幸福的模式和经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把郑州都市区和广阔的腹地共同支撑起来,一定程度上加快推进都市圈的发展进程。
就目前来看,郑州大都市区腹地虽然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与现代化都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尤其是在乡村面貌、卫生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城乡的二元特征依然明显,城乡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互动性、联动性不强。在此背景下,我将从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从筑基的角度出发,首先,对郑州大都市区的广大腹地进行科学合理地整治,有条件的地方结合现有基础和地方文化,通过建筑风格的一体化、艺术化、巧设计、微改造凸显特色,最终形成一村一格,一庄一貌的局面,而分散的、空心的村庄,通过迁村并户建立新农村社区,新社区依据传承地方特色和展现独特风貌的原则设计建设。其次,对现有乡村道路拓宽改造提升,并加大农业生产道路、农村观光道路建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利设施微循环系统。最后,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从绣底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加强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由村庄到田野全覆盖常态化的卫生整治,健全乡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一体化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其次,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全生态链建设和治理,河流湖库退耕还水还鱼、还湿还滩,山坡丘陵退耕还草还林、还花还果,实施全域绿化,最大限度扩张绿色生态空间;三是根据地形地貌在丘陵低山地带打造一批“樱花沟”“桃花峪”“槐花岭”“菜花坡”“花果山”“五彩田”等。最后,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引导城市人流节假日进入乡村,实现城乡无缝对接和互动联动。
3
郑州都市圈发展的短板及解决方案
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核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功能的提升和辐射带动的形成,从这个角度看,郑州都市圈目前面临最大短板之一是核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有限的辐射带动能力与郑州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要求还有距离。正因为如此,郑州都市圈下一步的发展要扩容中心城区,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进一步增加中心城区的经济体量,在更大的空间里拓展市场,提高中心城区的发展势能。
在都市圈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城市流”转换互动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在郑州都市圈的范围内,国家高铁交通网相对完善,但高铁轨道交通和都市圈的轻轨交通制式不同,高铁最主要的特点是快捷,但都市圈内的交通特点是便捷,不仅要求快捷,还要求方便。郑州到开封的轻轨已经建设运行较长时间,但实际上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且郑州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只是核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之间的联通,对于广阔的都市圈腹地并不方便。
从这个角度来看,郑州都市圈当下面临的另一个短板是轨道交通的微循环利用。所以,都市圈内部的轨道交通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乘客乘坐交通的便利问题,才会提高它的使用效率。
至于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需要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目前来看,郑州都市圈面临的最直接的两个问题就是通过郑州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扩容提高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建设好“轨道上的都市圈”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轨道交通的利用效率,为不同城市之间“城市流”的快速高速流动硬件提供支撑。
4
产业新城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产业新城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基石、以“产城融合”为标志的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它的定位契合了中国城镇化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集聚,但产业的发展又需要人的支撑,而人的集聚则是因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一个地方有产业才能促进就业,从而吸引人才和产业的集聚,发展城市经济,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按照城市建成区一般的标准,建成区一平方公里承载一万人,几十万平方公里承载几十万人,上百万平方公里就是承载上百万人,如果按照这个概念,那么华夏幸福在郑州都市圈内部的核心城市周边大规模布局的六个产业新城就相当于中等甚至大城市的概念。所以,在郑州都市圈的发展中,还可以借鉴产业新城的发展模式,在都市圈的广阔腹地建设更多的田园综合体,或许以后还可能碰撞出新的业态和产业,这样的话就构成了都市圈丰富多彩的发展面貌,我认为这是下一步郑州都市圈应该更好的去探索的方向。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在郑州城市周边的布局对于郑州都市圈的发展,无论是从产业上、从生活上,还是从生态上、从文化上都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实际上产业新城助推了都市圈的发展、提升了都市圈发展的品质、加快了都市圈发展的速度,我认为这应该是未来我国都市圈发展的一个趋势。
编审:徐威威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