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丨饱蘸烟雨墨鹊华
本文收录于
济南市宣传部主编的
《济南新八景》一书
济南之美,美于山水,而山水之美,美于天成。正因为济南的山水美于天成,才使得“鹊华烟雨”这个景儿,美得像幅画儿,一幅地造天成的画儿。而且,这幅画儿,举世无双。
这幅画儿,以济南为宣,以泉水为墨,以神来之笔力作而成,非常人能作。
铺开济南这张“宣纸”,山:或逶迤,或连绵,或孤立,或重叠,星罗棋布,一股脑儿地把盎然的野意,挤在了城南,使得这张“宣纸”,不像山城那样,仄身于山凹,矗立于山中。济南与山紧紧相贴,就像热恋中的情侣,亲密无缝,略有交融。想像中,若是南山顶上的苹果树,掉下一枚果子,跌个轱辘就能滚到城里。济南与山,就是这么近。
城南是山,城北也非一马平川。站在大明湖畔,或者趵突泉边,朝南看,眼前是都市的繁华,而抬起头来却发现,山野的古朴渐次升高。若是再把头抬高一点,则是野意淋漓、苍郁纵横,空中飘荡的云烟,紧紧缠着济南的美体。这样的布局,这样的景象,可谓匠心独创、世上罕有。
画家运笔南行,愈走,山愈高;愈高,野意愈浓。笔走龙蛇之时,顿足回望,身后那沟壑半岩,顺坡滑落,渐入平川洲渚。只见他把笔轻轻一甩,一条白练,蜿蜒如带,跃然纸上,浑如一条腰带,系在了济南的腰间。而古人无故,玉不去身,这位画家轻轻顿了顿笔头,婉约出了两块玉佩。这玉佩,一块“横列如屏”,别在济南的“腰”上,一块“不连丘陵以自高”,挂在济南的“腰”下。他又轻扬氤氲,浓墨淡抹,聚合云烟,在这两块“玉佩”上裹上一层薄纱,在这两块“玉佩”下泼出梵宇僧楼,洒出村舍田园,缕缕炊烟。这还不算完。他又浓墨挥毫,泼洒涵烟细雨,把这两块“玉佩”,泼洒成青烟两点,一“点”如屐,飘在云中;一点如未开的芙蓉,浮在雾中,让它们俩若离若合、若合若离,隔河相望……画家把这幅淡抹的画儿,取名“鹊华秋色图”,把浓墨的景儿,取名“鹊华烟雨”。
在济南,山多,水也多。而且,水与济南有着不尽的渊源。济南的水,早有济水,后有大清河。黄河占了大清河的道,又凿出了小清河。最为神奇的是,百泉汇流,千年不涸。而这水,初始,新鲜,洁净,甘洌,如新生婴儿的眼睛,不曾受到尘沙浊流的沾染,胜却人间繁华无数。
因了水是泉的初始,雨是天上降下的甘霖,因而“鹊华秋色图”,“鹊华烟雨图”也罢,这幅画,这个景儿,都是青翠、俊秀、迷人。
然而,神来之笔还需书童研墨。而且,研墨的“书童”还不一个,他们各有分工:左丘明添上“鞍之战”的惊心动魄,郦道元注入“单椒秀泽”的地理文化,神医扁鹊留下“鸟鹊云集”的传说,赵孟頫“摹临”出了传世之作。而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则“研墨”出了“历下巨观”。在这些“书童”中,还有入诗入文的李白、曾巩、李攀龙、许邦才、任宏远……
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书童”共同“研墨”,使得这幅画儿,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刚柔相济的内涵,成为一幅地造天成的山水大画儿。
作 者 简 介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