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勇丨在岱山听篷篷
踏进东沙古镇,迎接我的便是“唱篷篷”那悠长而如泣如诉的唱腔。不知不觉中,我追循着唱篷篷的韵律,穿过一道道狭窄的渔家巷子,迈过一道道高高低低的门槛,走进一座古老的宅院,走到了一位老人面前。老人家篷松着头发,戴着一副深深的墨镜,坐在一间昏暗、空旷的屋子里,两手各拿着一副竹板,左手里还兼顾着一只铜锣,腰胯中则是一只红漆漆的牛皮花鼓筒。老人家舞动着手中的竹板,敲出了抑扬顿挫的节奏,边敲边唱,旁若无人,如是童年时看到的乡下说书人,更像是戏台上独唱的花脸,书中带戏,戏中又书,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老人家身后则是一副七彩的喷绘,上面写着“岱山新闻唱篷篷”七个大字。心中顿觉奇怪:这些年来,岱山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一位老人能说得清岱山的新闻吗?
一位女子走了过来,从走路的姿势和眼神来看,应该是位管事儿的。她看到我站在那儿听得专注,便冲着那老人喊道:客人在听你的戏哩,唱起来吧!
“好!”老人家的回答非常爽快,悠长中带着亢慨。从这一句“好”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底气十足,中气深沉,不似如此年龄的老人,却像中年的语气壮阔,在屋中嗡嗡回响。
“当”的一声,老人“好”的话音未落,那铜锣便响了起来,紧接着竹板、铜锣、腰鼓依次响起。老人变换着手法,敲打着手中的乐器,忽而单击,忽而双击,高潮时可以同时击打三种乐器。哗哗、啦啦,丁丁、当当,咚咚、咚咚,屋子里很快就热闹起来。没多久,老人收起了手中的竹板,一声“唉……”起,便开始唱了起来。
老人家唱得韵味十足。如果说,刚刚进入东沙古镇是被一曲低婉的小调吸引循声而来的话,那么,眼前老人家所唱的则是一台完美的音乐盛典了。尽管我听不懂那浓浓的岱山方言,更不会从音乐家的角度欣赏曲调和旋律,但是,我却能从老人家的唱腔中感受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慷慨激昂,更能感受到仁人志士那种壮志未酬、扼腕长叹的无奈。一声声的铜锣声,唤起了人们沙场点兵的兴奋和激扬,一声声腰鼓声中,便有那滚滚而来的狼烟四起、厮杀不已……
那女子问我能听得懂老人说唱的么?我摇了摇头。老人家告诉我说,他唱的是一家三代忠臣,保家卫国,为朝廷效命疆场,抛头颅、洒热血从无怨言。没想到,天下太平的日子到来,朝廷里奸臣掌了权,陷害忠臣全家人入了狱,“到最后,却落得个满门抄斩呀!”
女子说,岱山新闻唱篷篷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新闻”二字不同于时下的新闻概念,却又有分割不断的关联。最早时候,是乐师们将时事新闻和评论说唱给众人听,到后来,就演变成了说唱传统故事和近期发生的新闻为主,其唱腔发挥自由,悲凉凄婉更容易引起听众怜悯和共鸣,逐渐成为了当地渔民获取新闻和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如今,岱山新闻唱篷篷已经成了名扬天下的非物质文体遗产,吸引着前来岱山观光旅游的人们注意。
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有着很多的障碍和阻隔,唯有艺术可以畅通无阻,遍及精神领域的各个角落。在岱山,尽管语言不通,尽管是已经传唱了二百多年的故事,我依然能从唱篷篷中听出忠臣良将的精忠报国之心,更听出了永远不会消减的沉痛和惋惜。
走出东沙古镇,萧瑟的秋风就从海边刮了过来,卷起了满天飞舞的落叶。也就是在这漫天飞舞的落叶中,那袅袅不绝的唱篷篷再一次飘逸而来,在我的耳畔萦绕,潮起潮落般远了又近了。良久,在唱篷篷的乐曲中,一股悲怆的情绪突然涌了上来,我不禁流出了眼泪……
作 者 简 介
贾国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行为证据》杂志社主编,新媒体《行参菩提》创始人。著有长篇小说《测出的不仅是心跳》、《谜底就在现场》、《致命谈判》、《命案现场》、《神探》、《大测谎师》、《市长命案》、《市长夫人》等,以及散文集《立地成佛》、《心止即岸》、《行参菩提》等。创作、投拍了《命案现场》(20集)、《捕狼人》(20集)、《完美指控》(30集)、《博弈》(30集)、《糊涂县令郑板桥》(36集)等电视连续剧、系列剧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