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超丨传承,家乡的葫芦有文化

近日到镇上闲逛,看到摊上的观赏葫芦做得很精致,突然就想到了过去农村常用的水瓢,面瓢之类用葫芦做的家什来。

过去农村家庭的物件几乎和工业制品无缘。盛水用的水缸,担水用的木桶,提水用的瓷罐,吃饭用的瓷碗,几乎都是农村作坊自己制作的。而用来舀水,搲面的瓢大部分都是用自家种植的葫芦锯开制成的。俗话说的“一个葫芦两个瓢"就是从此而来。

说到葫芦,从农村出来的人应该都记得的。葫芦基本都是圆形的,但样式很多,基本上可分为短把葫芦、长把葫芦和亚腰葫芦三种。做瓢用的多为短把葫芦,依据大小做面瓢水瓢各择所需。

亚腰葫芦也称“仙葫芦”,多做油葫芦.酒葫芦,药葫芦和观赏摆设。而长把葫芦很奇特,有的细把有一二尺长,在农村多用来做醋葫芦。醋葫芦一般个头比拳头稍大些,在葫芦上方和细腰处钻一个小拇指大小的圆空,在尾处串上一根细绳便于靠挂。用时,握住长长的细把,浸入醋缸,很快醋就会灌满葫芦。吃醋时随喜好多少倒入碗中,很方便。用葫芦做醋葫芦的好处是,随便去醋缸灌醋,醋不会变味,其他物件则不行。另一个好处是,长长的葫芦把免得人在醋缸灌醋时过于弯腰,方便实惠。

那时候的农村几乎家里都有用葫芦做成的瓢,或舀水,或者是搲面,搲猪食,牛料等。用葫芦瓢舀水最方便,舀完水,随手朝水缸一扔,不会沉底,迟早总漂在水面上,而葫芦瓢在水中越泡越结实。

葫芦的使用范围和历史应该说是广泛且深远的。孙大圣大闹天宫时曾经把太上老君葫芦里的仙丹偷吃净光;也曾经用假葫芦换走了银角大王的紫金宝葫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枪杆上也挂的是酒葫芦。古代侠士剑客仗剑走天下,身边少不了装酒或者装药用的各帅葫芦。总之,上至远古天仙,下至近代凡民,都把葫芦作为容器使用着!

葫芦另一个妙用是做游水时的救生工具。小时候到水塘,河内游泳都把葫芦当作救生工具,浮力挺大,一般一个人带一个葫芦即可。还记得七几年流行的一册连环画叫《河防堡垒》,讲述的就是解放前我的家乡黄河岸边共产党组织黄河支队打击敌人的故事。黄河支队的队员们把几个葫芦用竹绳串绑起来,在渡黄河时,不仅可以当救生工貝,还可以用它运输军用物资,在上面架设机枪打击敌人。当年的“葫芦队”依靠葫芦纵横黄河两岸,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农村越来越富余,大量的铝制品,塑料制品进入农家,葫芦的使用逐渐成为历史。

九十年代有一部动画片《金刚葫芦娃》十分热播,一时间葫芦成了热门玩具。后来又有一首葫芦笙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把人们对葫芦的挚爱推向了高潮。一个时期,大街小巷的地难上摆满了各种用金属,塑料,乳胶等做成的各种葫芦类玩具。当然,农村种植的各种葫芦也一时受到了小朋友的热捧!

商场最不缺的是能人,有眼光的商人随即看好了葫芦市场的潜力。各种各样以葫芦为元素的商品大量涌入市场。其中有的加入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花草人物,吉语福言,或烙或刻都出现在葫芦上。经过多年商海沉浮,逐渐形成了一种“葫芦文化"来。人类又赋予了葫芦更高更新的观赏收藏等价值。

现在好多农村种植了很多各样的葫芦。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葫芦挂在葫芦架下成了农村独特的一道风景,吸引着很多观光者前来欣赏。有些农村的文化能人,还搞起了葫芦工艺品的深加工,使本来极平凡的葫芦身价倍增。葫芦的命运又换发了新的生机

作 者 简 介

高建超,汉族,52岁,大专文化,洛阳市新安县人。喜爱文学创作,曾发表散文、诗歌数篇。现在神华煤制油榆林分公司当输煤运行值班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