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大运营,警惕五大误区

以财务为导向是大运营、高周转和跟投等新一代管理变革的核心,由领先房企带头操作,成为行业运营力变革的一股风潮。

上轮周期下,一帮追随者之所以能够翻倍增长、火箭般飞升,大运营和高周转功不可没。目前还有部分企业指望大运营和 高周转能够帮他们实现 50%-100% 的增速。

恒大、万科、碧桂园都是以财务为导向的运营管理。在经济寒冬面前,在融资荒的行业周期里,财务导向成为活下去的首要手段。

但是,经营意识只有财务导 向吗?客户口碑和产品质量在哪里?为何规模扩张的 这几年产品质量最差?

我们对于数智运营的理解和使用,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

执行过程中,有没有操作误区、过度用力或者认知陷阱?带来的风险有哪些?有没有在破坏企业基业长青的生态系统?有没有越过投资、生产、法制的安全边界?有没有透支员工、合作伙伴的信任、尊严甚至生命质量?

如果经营意识较弱、战略高度不足的基层员工,都发现公司战略和文化出现了问题,那说明这件事的后遗症正在发作。不要等到事故频发、群诉环生,行业震动、 社会讨伐。

我们倡导和推行大运营,更要清楚它的危险边界和 操作误区。全面了解并掌控其作用范围,才能疗效最大化,毒性最小化。财务导向是大运营的根本保证。 但是财务指标,绝对不是全部。

一、 唯财务导向的副作用:人员变动大、客户 流失、信誉受损


1、 基层员工受伤最大:人心浮动,缺少忠诚

财务导向下,基层员工受伤最大。战略收缩期,轻则减配旅游、食堂、年会,暂缓晋升、 调薪、激励;重则大面积辞退员工。

风险期,福利剧减,动辄裁员。多个中心裁员 30%。项目招人就如同组装零件一样流水化作业。有 新项目满大街找人,项目结束就一脚踢开。35岁以上,求职无门。

全员上下,不是忠诚的执行,就是被裁员搞的人心惶惶,哪有心思施展才华,业务创新?舆情管理团队,全面公关删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劳民伤财,雇主品牌下滑。

2、客户群诉多:产品质量不过关,安全事故频发

房子差到业主动不动就拒收、维权。部分高周转企 业的产品质量成为全行业的槽点,安全事故频频引发 行业震动。

2、 社会口碑差:投资指标达不到标准,违规违法操作

“很多区域、城市或片区好不容易刚刚成长起来,在当地树立起来的品牌和口碑。因为再拿地时,投资指标达不到标准,纷纷合并,裁员退出。

给当地政府、社会、业主和自己的员工都造成了极坏的伤害和影响。” 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在456快周转面前,很多违规违法操作,只是财务上的成本折算而已。业内人士都懂,哪有什么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花钱买来的各种排名,一是用来骗业主, 二是用来麻痹集团领导。与社会高度认可及赞誉的公 司企业理性愈来愈远。

二、实践中,大运营常见的五大误区


误区1:大运营就是大生产

把大运营搞成大生产的房企,往往都是事故频发、 声名狼藉,已成为行业和社会人士鄙视的对象。粗制滥造、大炼钢铁,要规模不要质量,这肯定不是大运营的初衷,却成为其表象和副作用。

大运营是大战略的抓手,无论是扩张战略、防御战略、竞争战略,都能够对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和管理目标进行合理设置,并调动所有资源为之服务。

但是 在经营目标里,肯定要有客户口碑和产品质量。只要房子还是用来住的,无论其投资属性有多强,这个底线都需要坚守而不是挑战。

不能回款之后,就偷工减料,糊弄交付。品质恶化,这是逆反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眼中只有“财务导向” 的大运营,必将承受急功近利和严重偏科带来的后果。

率先推行大运营的房企,最终不得不修补质量短 板。2020年,部分企业纷纷强调权益占比,合作开发比例下降。合作开发的低质量,往往会给品牌带来巨大伤害。

误区2:大运营就是高周转

较多企业对大运营和高周转傻傻分不清,或者以大 运营之名,行高周转之实。

市场风险多发期,一二线城市和机会型三四线市场,严重限制了高周转的使用条件。目前的市场,没有哪一个城市是绝对安全的,也没有那一个市场是绝对没有机会的。

北上广深的项目也有很多亏损,三四五线也照样有市场机会。关键是投资测算保留安全边界,投前投后一体化。

大运营是大协同,大协同要求可以快,可以慢。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不能强调现金流的高周转,建了一堆豆腐渣工程,回款之后就不管了,把烂摊子留给交付客服去应对客户讨伐。

大运营在集团战略导向下,经营上以现金流为抓手,规模、利润、质量、速度都要求很好的平衡。不能为了规模和利润丢了产品质量,丢了客户满意度。

大运营大协同,不是大透支。挖掘最大潜能,但不能突 破底线。任何一种组织资源都有其合理的阈值范围,突破底 线必将给企业带来新的伤害。

所以,大运营的目标可能阶段 性是规模、也可是能利润,或是质量。但绝不是一根筋,只 要规模,不要质量。

误区3:大运营就是高杠杆

风险期,高杠杆的风潮逐渐过去。

高杠杆是表象和工具, 高利润才是最终目标。 正在做大运营的企业,往往都会盯着周转率和杠杆率来发力,因为它们上手快、见效快,却忽视了净资产规模和利润率。

上市企业最高的财务目标是追求权益利润额,这里面的四大要素,净资产规模、周转率、杠杆率、利润率都是必不可少的因子。(权益利润=净资产X杠杆率X周转率X利润率)。

净资产是企业的家底和老本,不能脱离原有的资产规模 进行扩张。“有多大本事,干多大的活”最基本的前提是原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一味贪求规模的企业,不是数据造假,就是给别人打工。

利润率是股东价值,干了这么多,有没有给股东带来真实的利润?财务思维,绝不仅仅是高杠杆、高周转,更重要 的是要有权益利润思维。

误区4:大运营就是强管控

面对中国2000多个省市县镇,每个地方市场政策、风土人情都是不同的。怎么让房企有自信觉得一刀切的政策就是正确的?

集团各中心的政策、制度、流程不断的打膏药,人员越招越多,越招越忙。某房企的中央管控模式,导致总部组织臃肿。

在大运营这辆战车上,每个人可能都是一个螺丝钉。无 论你的层级是高是低,都有精准的位置和动作,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但随着风险多发和规模的扩张,房企的操作管控逐渐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强管控只是手段,强赋能才是方向。

通过经营指标的标准化,拥有了识别区域、城市、项目级组织的经营能力,从而赋予不同的职权,并帮助其成长。

给他们经营思维,给他们管理工具,给他们共享数据。不是通过标准化,扼杀管理创新力。

误区5:大运营就是高强度

个别企业一旦启动大运营,全员上下风雨无阻、日夜加班、不眠不休。还在靠人海战术、靠逆天作业、靠透支生命,完全忽视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据悉,借助数智化科技杠杆,龙湖致力于两个人可以管5千亿元货值;世茂两个人给一万人发工资;碧桂园一个成本人要管80万方;万科管40万方,而同行通常只管20万方。

万科、 恒大、碧桂园、平安不动产,数智化管理的建设团队已经高达400-1000人。

科技赋能之下,如何减少数据填报人员的手工作业?基础、繁琐、体力劳动能否减少?

结语


成长型房企谈大运营、谈高周转、谈跟投,做还是不做, 往往面有难色,其利弊都显而易见。

大运营是一剂猛药,是药三分毒。看中其疗效,也要警惕其毒性。一个好的医生会根据患者本身的体质和病情,做好中西搭配,并结合膳食节奏循序渐近,才能让疗效最大、毒性最小。

即使同样的药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服用方法,可能都会加重病情。巨型企业的变革,不可能面面到位、一次到位。很多后遗症只能留到下一阶段来修复。

正如任正非对于华为流程改造时所说,“要削足适履,要僵化、固化、优化逐步推进。

这就要求管理者更深入的管理洞察和精细管控能力,把副作用降到最低。否则,一旦后遗 症发作,终将进行刮骨疗毒式的治疗和阵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