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儒小贤|海上第一名山的崂山,风景有多仙,小贤带你来看看
我是儒小贤来
自齐文化发祥地淄博
关注wo,我有话对你说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李白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二劳山、辅唐山。对于这些名称,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ー。
牢山的说法
在历史资料中多次出现,有的解释此山坚如盘石,驱之不动,意为牢固,故称“牢山”;有的说齐景公时,曾在此山辟养牛场,圈养家畜的围墙称为牢,故称“牢山”;另外,在中国古代星相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这种联系称之为“分野”,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相对,故称“牢山”。
劳山的说法
史书中解释也不尽相同。走的人说因为此山凶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所以称为“劳山”;也有说因为此山绵延数百里,无比广阔,“劳”与“辽”字有相同的意义和用法,故称“劳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著《崂山考》,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认为秦始皇到崂山时,郡、州、县的百姓都为之操劳不息,这次巡幸,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
二劳山之说
最早见于唐代李贤的《后汉书注》,书中把崂山北部的一部分称“大劳山”,把崂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也称为“二劳山”。今天崂山北部仍有地方称为“大崂”,道教聚仙宫建在大崂的宫观称为“大崂观”,今天遗迹仍存。
辅唐山之说
辅唐山则是唐玄宗时,道士王昮(zong,四声)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遐周怕他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他出京,王昮则向玄宗提出请求要到牢山炼丹,玄宗准许其往,并改牢山为“辅唐山”。
鳌山之说
鳌山的名字主要起源于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他来到崂山以后,见崂山气势不凡,风景秀丽,但是对牢狱的“牢”字甚觉不妥,又联想到此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居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于是将此山称为鳌山:他的诗中说:“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整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则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
崂山之说
崂山的名称最早见于《南史・明僧绍传),文中有“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一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天麻生泰山、崂山”之说。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古话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
在中国名山中,唯有崂山在海边拔地崛起。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0多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漫步在崂山的栈道上,一边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青松怪石,郁郁葱葱,顿时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是“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更为崂山笼罩上一层神秘色彩。
崂山周围约200公里,几乎处处奇岩怪石,三面临海、云气岚光,变幻无常。崂山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唐代崂山初建茅庵,道教在此传播,历宋、明、清而不衰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道士逾千人,至今崂山仍有二三十处保存比较完好的道观。
我是齐鲁儒小贤
关注我,带你一起了解齐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