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童年记忆——打卡片
远去的童趣——打卡片
文/马路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也没有几家富裕的,孩子们的玩具大多都是自己亲手制作,比如打卡片,踢毽子,摔凹凹,这里的卡片、鸡毛毽子、凹凹,都是我们自己制作。其中我最擅长的就是打卡片。
我从五岁就开始打卡片,一开始没有纸(折)叠卡片,我又痴迷于打卡片,小小的年纪的我就开始动起歪脑筋,有一天,我趁邻居小号家里没有人,就偷偷的溜进去,找到他的书包,偷一本书揣在怀里就跑,那次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偷。我依稀记得那本书色彩鲜艳,图画美丽。当时我在打卡片的诱惑下,竟然对它痛下毒手。
上学后,学校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打卡片空间,我不愁没有纸(折)叠卡片了,也不愁缺少玩伴了。课间休息玩,放学后玩,周末更是要玩。如果说我玩疯了也不过分。由于这样疯玩,我打卡片的技巧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卡片在什么样的位置,选取怎样的角度打,用多大的力度打,都胸有成竹。
随着打卡片技术的提高,我虽然做不到百战百胜,也可以做到十战九胜。那时候裤兜口袋小,卡片赢多了,装不下。只能放在书包里,鼓鼓的书包像个气蛤蟆。气蛤蟆吃的越饱,我的压力就越大。无论被老师发现,还是被家长发现,我都会吃不了,兜着走。
放学后我不敢直接回家,我会绕到屋后面,趁着没有人注意,迅速把柴火垛扒一个大窟窿,把书包里面的卡片倒在里面,然后再把窟窿给堵上。第一次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第二次就出了意外。吃饭的时候,奶奶开心的对我说:“小丫头(奶奶对我的昵称)你可喜欢卡片?”“不……不太喜欢”我弄不清奶奶的问话意图,支支吾吾起来。“我今天扒柴火烧锅时,发现一大堆卡片,你拿去玩吧。”“哦哦”。当时我回答奶奶的问话真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我又想到一个新招——咖(音嘎)伙(合伙的意思)。李前进是我童年较要好的伙伴,他比我大一岁,个头瘦高。他父母对他的管理比较松,他可以把卡片带回家,我需要用卡片时候他就会给我送来。我负责打卡片,他负责保管卡片。如果他和别人打卡片输了,我一定要找他的对手报仇,不但要把他输掉的卡片赢回来,还要把对手的卡片赢来。
那时候打卡片不但可以赢来卡片,也可以赢来画书(小人书)。记得村长的儿子和我打卡片,他把卡片输光后依然不服气,就用画书交换我的卡片,一本画书换五个卡片,就这样终而复始。那时候几乎把他的画书也给赢光了。画书可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更是奢侈品。我印象深刻的画书有《霍元甲》、《铁道游击队》、《猎人海力布》、《高老头》……只是高老头我确实看不懂。这应该算打卡片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了。
打卡片的坏处也不少,就像我偷别人的课本(折)叠卡片,也有的同学把自己的书和本子撕了叠卡片。最直接的坏处就是,右手的中指会因为用力过猛,抵在地上导致中指淤血,手指头痛很多天也不敢和父母说。
现在卡片不在了,童年的伙伴也不经常谋面了。但是卡片、小伙伴、美好的童年已经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附上卡片的折叠方法和游戏规则:
卡片的制作:找来废弃的书、本子,第一步:把长方形的纸纵向对折,每个卡片要折同样的两个,形成一对。第二步:把对折后的两个长方形纸一上一下,互相垂直交叉。第三步:把放在下面的纸的一端,斜着按照45°角对折然后向中间折覆盖在相互交叉的上面,其余三端仿照上面的方法,按照逆时针顺序依次进行。第四步:最后一端折好后要压在第三端上面,插入到第一端的底部。这样一个方正美观的卡片就制成了,这叫单面卡。如果用同样对折好的纸,从一个单面卡后面相反的方向穿过去,再把同样对折好的纸和刚才的纸垂直交叉放好,然后重复上面的二三四步。就可以制成一个双面卡,当然双面卡的厚度是单面卡的二倍。
游戏规则:甲、乙每人拿出一个卡片,分成正反面放在地上,通过剪刀石头布确定先后。甲方拿起卡片对准对方放在地面的卡片,用力的拍下去,当把对方的卡片拍翻过来。就赢得了该卡片。否则乙方会用他的卡片来拍你的卡片。依次进行,直到一方的卡片被拍翻为止。
凌寒之,原名马路遥,朝阳人,中学教师,文学、股票投资均有所研究。在《故事中国网》发表故事类文章多篇,《故事中国网》大众评委团评委、《学苑新报》特约组稿人、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教育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