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灵璧聊斋之 石公
灵璧聊斋之一一一
石 公
文/王元顺
自古灵璧石皆被有识之士所珍爱,它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形体灵动;石纹褶皱缠结、肌理缜密,混沌万象;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造型粗犷峥嵘、气韵苍古;石音金声玉振,余韵悠长,天籁妙音。
唐宋时期,灵璧石被列为贡品,和英石、太湖石、昆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一时名播宇内,大可静卧廊轩之内,小可罗列斗室之中,其中妙趣,岂可言表。
话说明惠帝建文年间,灵璧境内有一处山脉,因状如筢齿名为筢齿山。此山虽无入云之高,却终年山间岚霭漫漫,松风习习。
山间有一居所,为避世乱,居于此三两户农家。其中一户宁姓乃外来落居,其祖上也是官宦之家,后来没落繁华不再,遂颠沛流离于此。家中宁公子年已不惑,上无父母,下无子侄。孤身一人存于世间。所幸宁公子为人真诚,善良率真,与两三户邻里相处融洽。
这位宁公子还有另外两个嗜好,一个是特别爱收藏灵璧石。每于饭后自带铁铲出没于山脚野田之内,徘徊于低谷树林之间。掘得美石出土常喜极而泣如遇至宝。外村人皆视之为痴呆异类。
二是爱读古书,。邻里贫穷无书可阅,所幸家中留有残页旧卷,每夜于美石旁浅吟诵读,仿佛石非石乃为挚友,读至书中精彩处,皆把盏畅饮,邀石一醉。
时光荏苒,转瞬中秋将至。这一日,他还如往日一般,扛起铁铲,怡然奔觅于荒野。时至中午,腹中饥饿觅石无果不免沮丧。掬起林中清泉牛饮一番,又摘得山果果腹。吃罢卧于来时一块大石之上,不觉酣然入梦。
梦中大石畔旁走出一老者,年约七旬鹤发童颜,与宁公子一见如故,似与前世皆相识之态。两人盘坐石上相谈甚欢,老者谈得古今世事,学识深不可测。忽又对奕三局,宁公子局局皆输,心内对长者敬慕万分。
忽闻天上鹤唳声声,举目观看之时,四野空旷红日西坠,周边空无一人,方知是南柯一梦。起身于梦境中石畔旁寻觅,见一石尖露于地表,拨土细觅掘得石人一座。这块灵璧石得天地灵气日月华精,身形飘逸仙风道骨,石纹纵横口耳俱生,弹之铿锵传布谷中。宁公子喜极而泣,喃喃道:“此乃天赐灵璧石极品与我也!此乃天赐灵璧石与我也!"
至家中,给此石起名为“石公”,意思是石中三公者,可见他对此石推崇至极。不眠不休夜夜挑灯观石,已近疯魔。这样有月余时间,忽然有一日,宁公子酒醉卧于石侧打翻丁石公,石跌于地一分为二。至酒醒,宁公子号哭流涕,如丧至亲多日。
痛苦折磨下的宁公子为了不睹石伤情,就把石公葬于屋后,上植翠竹二竿。
这一日乃是中秋,月圆夜,宁公子备得果品酒浆,来至屋后看望石公。天上圆魄似镜,暗布人间清辉万道。酩酊中的宁公子失魂落魄。此刻风舞竹梢又如人言,宁公子望着石冢吟道:“冢上两竿竹,风吹时嫋嫋"。忽然冢中有人续道:“下有千年人,常眠不觉晓。吾乃千年前一文人手中雅石,虽居千里之外,终要回归灵璧故里。与君有缘奕得三局,幸甚!无奈石断岂可复原?光阴无可复回,现与君缘尽,终化尘土,幸得公子厚爱,品得尘外美酒,聆得四壁书声,何其美哉?宁公子多多保重!”
此后,宁公子翩然隐于莽莽红尘之中,杳无音讯……
王元顺 安徽灵璧人,多作有诗词、散文、散文诗随笔等。业余涉猎书法、国画、篆刻等。作品散见于国内各个网络平台及报刊。现为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宿州市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优秀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