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风:你的每一滴言行,身后都有孩子在模仿

胡子宏生命日记(609)

关于家风:你的每一滴言行,身后都有孩子在模仿

文:胡子宏      图:网络

偶然,见央视新闻联播的一项调查:家风是什么?

显然,单就家风的定义,随便想象一下,就可揣摩个八九不离十。家风又称门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风的内容,确实精彩纷呈,复杂多样。勤俭节约、吃饭不掉米粒、晚上必须回家、春节必须团圆,甚至,挣钱必须交给老婆,都可成为家风的内容。

家风不是父母对儿女行为的约束,而是几代人共同恪守的行为规范。长辈对晚报的严格管理固然重要,但自身行为的约束,往往是第一位的。

两代人的意识和行为,首先就是潜意识地模仿。譬如,爸爸内向,孩子往往言辞寥落;妈妈快口快语,女儿就是开朗大方。再譬如,孩子们幼儿园时期学到的脏话,往往无意中源于从大人的话语。

生活习性也是如此啊。一个女人把家里弄得脏乱不堪,她的妈妈肯定不会收拾家务。一个男孩子不修边幅,他的爸爸肯定不重仪表。

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

家风的传承,其实很简单,一代对下一代提出要求,同时,上一代做出表率来。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希望儿女刻苦学习,那好,你自己在生活中就要适时适地不断地读书钻研。你去酗酒、搓麻,夜不归宿,儿女怎么会钉在书桌前孜孜不倦地学习?你自己脏话连篇,行为粗俗,你的儿女怎么会彬彬有礼,举止大方?

春节到了,回家过年。你自己不在除夕夜陪着年迈的父母,当你年老体衰的时候,儿子又怎么会带给你儿孙绕膝的幸福?你自己不带着儿女给父母磕头拜年,那么,等你年迈的时候,儿女也不会带着他们的儿女,给你磕头拜年。

表率往往不是装出来给儿女们看的,而是内心驱使下的行为。一次挑灯夜战,一次遇险不乱,一次挺身而出,一次见义勇为,一次泪流满面,一次彬彬有礼......如此多的正能量,聚集起来,就能验证你的什么样的人。儿女的成长,正是被这种正能量感染着,成为你所希望的风景。

家风不就是这样传承的吗?表率的价值,不正是家风的体现吗?对于偌多的父母而已,当你对孩子的成长抱以怨言的时候,且请反省自身,孩子的羸弱,往往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强壮起来的表率。

想想看,你的家风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记住,自己的每一滴言行,身后都有孩子在模仿。

我对孩子们树立的家风是:学习是家庭的第一要务,只要家里没有病人,学习就是最重要的。在这以前的数年,乃至我罹患绝症后,我一直在给两个儿子做着表率。

由此看来,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很简单。家长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出样子就可以了。这就是最质朴的家风,是家庭中能够世代感染的行为模式。

柏乡魏氏之家教、家风对我们的启示

王秀彦

(邢台学院   河北邢台    054001)

提要:明清时期,柏乡魏氏以道德传家,使其家族在二百多年间,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在地方上影响至大。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良好的家风传承,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柏乡魏氏;家风;道德传家;启示

家风是指在一个家族或家庭内、大家都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言行规则。家风有好坏之分。好的家风通常表现为家族或家庭和美、关系融洽,成员均知书达理,遵守社会公德,体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正向价值观。好家风的养成,主要是借助于家族或家庭长辈对后人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即所谓道德传家。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说明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养成对一个家族存续的重要意义!若以此衡量,明清时期的柏乡魏氏无疑是道德传家的典范。

明朝正德年间,魏寿以恩贡身份,被授以山东汶上县训导,就此揭开了柏乡魏氏步入仕途的序幕。至其孙谦光、谦吉辈,家族勃兴。自此,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代有人才出。[1]p586从明朝嘉靖十七年槐川公谦吉中戊戌(1538年)科进士算起,到淸朝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科进士魏䎖、魏廷祚叔侄止,该家族走出了十二位文进士,一位武进士,近二十位举人,贡生、秀才更加普遍。他们中既有朝廷一品大员,也有职守一方之政要,而八、九品及以下的官吏则更多。一时间,魏氏子弟灿若星辰,散布全国各地。家族兴旺发达近三百年之久,枝繁叶茂延续了十数代的名门世家。在柏乡历史上首屈一指,即使放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也并不多见!其后以时局的变迁,导致魏氏家族式微,但魏氏子弟至今在各行各业也都均有不俗表现!

柏乡魏氏以道德传家,不仅在历代家族成员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于安身立命、待人处事中从容应对,而且又最大化地体现了他们个人的社会价值。同历史上其他世家大族相比,柏乡魏氏的良好家风传承有两点,表现更为突出:

(一)勤勉向学、修养自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翻检史籍旧志,不难发现,魏氏族人无论有无功名,身居何位,莫不自幼至老以读书为第一要事。他们勤勤恳恳,嗜学不倦,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修养自身。魏文毅公裔介之高祖辈谦光、谦吉兄弟以笃志好学闻名乡里,谦光曾“冬夜读书以雪试目”;而其曾祖大成从太学学习归来,“静坐读书,杜门不出”;其父柏祥“笃志国史,工诗文”、“考县令不赴,杜门著书,手不释卷”;其弟裔讷称人生大过人处要在读书,既究性命之学,又探经济之道,被人尊为“学者”。且以擅作诗篇,海內风雅之士群奉之为吟坛诗伯;裔愨亦是“尤䆳于学,手不释卷”。[2]卷六·名宦、人物文毅公裔介称“余平生无他嗜好,惟嗜读书”[1]p3。他三十一岁高中进士第十二名,殿试,三甲前列,考词林,又中第二十。其学问深淳,于经、于史、于性命之学无不广泛涉猎、潜心研究,吴伟业赞叹“(魏)公秉鸿骏魁杰之才……理学、文章、政事,三者殆兼而有之”, 古今罕见![1]P1-2,年届七旬,还常灯下读书至深夜,为子弟讲解书义、批改艺文。到最后卧病在床了,还招呼子弟至病榻前校定文字、诵读诸书,真是天性好学、至老不倦。

“学而优则仕”,魏氏子弟嗜好读书的风气养成,在科举盛行的时代,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为步入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才有那么多的进士、举人出自魏家,占据了地方贡举人才的半壁江山。但是,他们读书,也不仅是为了功名。比如进士出身的裔讷曾说:“读书而不究性命之微,釆经济之大,即倖获功名又何裨乎?”[2]卷六名宦、人物·魏裔讷言外之意,读书应该有更高的目标,是探究更精微的性命之学、天理之道、有补于经邦治国!

他的主张带有时代的痕迹,也不足以完全概括读书的涵义。但其中超越功利目的的自觉读书意识、勤学更要善思、读书以济世的观点是对的。

关于读书学习的妙处,不同的读书人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分享。有人说读书是以文字喂养灵魂的故事,有人说读书是最省钱最高档的自我升值,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表述不同,但都是强调了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更主要的是书籍中的精华和养分潜移默化的滋养,带给人的精神提升。时常听人讲读书的重要性,微信朋友圈有条微信很火,标题是: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可见大家都认可读书这件事。

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变快,生存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做任何事都希望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没有耐心去品读和思考,去等待长时段的消化吸收,潜移默化。人人都说读书好,但能静静地享受读书乐趣、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行色匆忙成了多数人生活中的常态。2014年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人均纸版图书年阅读量为4.5本,而同期相比,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且我们国民所购的有限纸版书中,八成都是教材。[3]也不排除其中很多人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职称晋级等功利性目的读书,还有的人只是用书来装点门面。可见,中外国民阅读量还是有巨大差异的! 再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国民人均纸制图书阅读量较之前有所上升,但是数字化阅读明显超过纸质版阅读,其中手机阅读量高达60%。[4]当然书籍电子化时代,人们不一定看纸版书,但市场化时代,人心浮躁导致了读书的碎片化、浮浅化和功利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蕴含于古典书籍中的传统文化精华、端正的人生观、正向价值取向便会渐行渐远,这是非常值得担忧的事情!所以发掘并宣扬柏乡魏氏勤勉向学的家风,是非常必要的!

庄子的《逍遥游》中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舟也无力”。自身胸无点墨,如何能教导子女?父母三观不正,怎能期望孩子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品行?魏氏宗族成员勤学善思,本身也是学习、理解、消化、吸收传统价值观念、修养自身心性的过程。历代魏氏族人都有各自的著述传世[2]第九·著述,而这些著作,自然是他们读书思考的结晶。就如吴伟业称道文毅公:“公之才与学,其积之也有本,而出之也无穷”、“公之蓄于中者,渟泓演迤,虽试之于政,见之于文,而其本则一也”[1]P2。意思是他于政坛、于文学、于思想各个领域的突出成就,均源自其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读书和思考之积淀。

勤学、善思、著述,他们在提升了自己的学识、陶冶自身情操的同时,也为教育下一代积累了资本。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良好的家风就在这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逐渐形成、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二)重视家庭教育,教书育人

家庭是人生最初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素质水平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影响非常大,甚至可能是一辈子。现代心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童年史、家庭史研究,正是基于童年经历与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利于个人成长,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魏氏族人一定谙熟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所以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既传授子弟以学业知识,又培养其个人品行及存身立世之道。

首先在学业上,魏氏子弟除正常的接受各级别学校正常教育外,还在家里接受父兄长辈的课业督导。文毅公之父柏祥在县城东南所筑的朴园、柳庄别墅,就是用于吟诗、读书、著述、督课兄弟子侄之所在。他每每训戒子侄辈:“少而好学,日出之光;晩而好学,秉烛之明。古人不我欺也,小子勉之!”[2]卷六名宦、人物·魏柏祥劝勉孩子们为学须趁早!

城内秀才营昆林别墅、正定汇景园等处是文毅公潜心研读、著书立說、督促子侄闭门课文、与兄弟子侄交流学业、吟诗作赋的场所。早年在朝为官,彼此见面机会有限,文毅公多通过书札与兄弟子侄就选学内容、诗文创作、学术研究进行沟通指导,如《与辩若弟书》、《又与辩若弟书》、《与弟辩若论文》、《与姪勖纂修先贤卜子集》[1]p235.236.255.266等均属此类。

而文毅公对幼子荔彤的教育最具代表性。荔彤出生后第二年,公以宰辅身份致仕还乡,时年56岁。这位解甲归田、尚是满头黑发的“乌头宰相”,有时间和精力对最小的儿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他先后为年少的荔彤延请了张元裕、李跻如等老师。老师请假回家,他便亲自教授。曾为荔彤选编《四书捷讲》,进行开蒙教育。讲解过《通鉴》、《古文必读》等书,并精心选择古今好文,耐心辅导。平时塾师每天授课完毕,他还有再亲自讲解一番。荔彤对此都记忆犹新,在后来的编纂《魏贞庵先生年谱》中记载:为之(荔彤)讲《孝经》、为之(荔彤)选定时艺,朝夕讲论,常至子夜不倦。

荔彤被誉为理学家、医学家、易学家。自幼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他也是力学不倦,勤于著述。自经传至诸子百家、天文地理,皆有心得,且亦工诗、词、曲,一生著述非常丰富。[2]第九·著述

其次,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是魏氏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道德传家的最好体现。

一方面家长通过督课子弟、兄弟子侄间彼此交流、著书立说等形式,对儒家伦理、理学著述的讲解、阐述,将其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灌输给下一代。包括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思结合的求学原则,修齐治平、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等。下一代经过接受、理解、消化和吸收,再以各种言传方式传给自己的后代。如此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与当时社会需求合拍的良好家风。

另一方面,采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直观形式进行教育。再以文毅公裔介为例,他严格遵循修齐治平的发展次序来要求自己,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者襟怀和宏愿。

在家族关系中,他恪守伦理道德,协调长幼之序,做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闻听其母没世讣告,一恸欲绝。不待朝廷批假,四日行八百,自京城急走返乡。二十里外,步行哭至正寝,哀动行路,到家已形如骨立;弟弟裔讷病故,他悲伤不已,写下《哭亡弟辩若四首》,“此后五人中少尔,临风洒泪满衣裾”、“友爱棣华肠欲断,抚琴回首倍凄怆” [1] p533,浓浓的手足之情,跃然纸上;丙寅年(1886年)元月初二,七十一岁的他,不顾年高体弱,还去给其七婶拜年,拉家常。[1]P623

于家讲孝悌,为国献忠心。修身养性、满腹经纶,只为辅佐明君,匡济天下,惠及苍生。由词垣到给谏、再至司宪,刚正謇谔,知无不言。所上二百余条奏疏,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等,皆关国计民生,无不切中时弊。关注国是、关心民生,置个人利害得失于度外,体现了他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他在《琼琚佩语》中说“忠诚敦厚,为人之根本也”。故与人相交,质直无城府;邻里相处,礼让三分;崇尚俭仆,生活低调。辞官还家后,循行于阡陌、混迹于田夫野老,人不知其为故相。六十六岁秋,所赋《有闲吟》七言诗中有一首:“稳卧鄗南月掛村,囷无积蓄箧无银。五经珍袭时披诵,此宝真堪遗子孙。”[1]P620可见其所推重。

“文章与事业相表里,事业又与道德相周旋” [1]P6,于政坛,乾隆皇帝评价其为:“熙朝之梁栋,庶尹之仪型” [2]卷第九著述、金石·清朝追谥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墓碑,徐世昌赞道:“国初名相,无出其右”[5]传一·名臣一;于理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人赞之为“理学醇儒” [1]P623;于词章,“当代仰为师表,衣被沾丐,单词片纸,顷刻传播” [1]P6。文毅公于政事、理学、文章,三者兼而有之的成就,在历史上确实鲜有匹敌!

其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环境熏陶、和所受的家庭教育,进而又成为影响其后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反观现在,家庭教育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说到教育,很多人首先会认为那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范畴。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说重视教育,也多是从物质上加大投入力度,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分数。孰不知,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至要的组成部分,家长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中首当其冲、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代家庭孩子少,家长多对孩子宠溺有加,不加约束,物质上尽力满足,精神上少有关注,致使很多孩子养成自私、冷漠、孤僻、没有担当的脾性。大量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将正需要父母关爱和教育的子女丢在农村。孩子缺失的教育由谁承担?孩子的心理缺憾如何弥补?如今留守儿童的问题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且不说孩子,那些做家长的素养又如何呢?针对新闻媒体中不断出现的成年人碰瓷、老年人公交车上发飙等现象的报道,有人调侃: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河北农民频道《帮大哥》栏目更是向我们展示了民间各种纠纷乱象。在心疼帮大哥、帮大姐天天那么辛苦的同时,我们不免会想,是不是这些出问题的成年人当初就缺乏了和谐的成长环境?他们自身如此,又如何寄希望能影响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有人感慨人心不古,指责道德滑坡,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推波助澜?抑或竭力补救?

总体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庭教育普遍是被忽视的。很难想象,当传统的优良品德逐渐消失,人人都没道德约束,随心所欲,各行其事的时候,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虽然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于今有异,但是其中必然有超越时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以柏乡魏氏家族为例,以引起人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养成良好家风,对于子女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均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魏裔介.兼济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牛宝善.柏乡县志[M].北平:北平湘记中西印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

[3]人民日报. 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书4.5本 数量仅为日本1/9[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14-02-11/134129436080.shtml 2014-02-11

[4]龚牟利. 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 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604/158316.htm2016-04-19

[5]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M].天津:天津徐氏刻本,1917.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邢台市柏乡县)人,清初大臣。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四年,授工科给事中。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著述有《兼济堂文集》传世。雍正间,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毅。

魏裔介入阁办理国家大事时年仅40余岁,须发皆黑,历史上称之为“乌头宰相”。“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 。时人曾说,自宋朝欧阳修以后,他是唯一的先为谏臣、后升宰相、历职长久并“展其嘉漠”之人。后人评价他条陈时事、“敢言第一”,清初“诸大典”多依其“奏议所定”。

“胡说”按:

最近我的公号上,接连发了数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我曾经提到,家校矛盾中,父母的立场实际上透出了家风的良莠。

一个无视规则的孩子,背后肯定有着不服从规则限制的家长。因为涉及到一些部门,话题也比较敏感,有的碍于人情,有的被告到腾讯后台,连续两篇公号文章都被删除。

这时候,有微信好友观察到我的公号文章连续被删除,于是找我,问个究竟。他得知缘由后,就告诉我,干脆,你写一篇关于家风的文章吧。正好,我的博客上有一篇短文,谈到家风,于是就翻出来,发在自己的公号上。

同时,有缘拜读河北邢台学院王秀彦老师的《柏乡魏氏之家教、家风对我们的启示》。该文具体描述和论证了大清国相、乌头宰相魏裔介的家教和家风,对当今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和家庭风气的形成,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魏裔介祖籍系我们河北邢台柏乡县,王秀彦老师的妙文由魏裔介的后人魏国静先生发表在朋友圈里。魏国静是我的朋友、邢台市知名作家。因为时间紧迫,该文发于“胡说”公号,没有经得王老师和魏老师的同意。在此对两位老师表示谢意。

这两天,我受在四川巴中市的南江中学邀请,为该校的家长和学生举行了两场演讲。写作时间较为紧张,以两篇关于家风的文章呈于读者,希望胡粉们喜欢。

关于“胡说”广告的说明

我的公号文章受到读者的青睐,广告商也接踵而至。“胡说”公号会时不时接广告,涉及到教育、服饰等。所有的广告,都是可信的,我已慎重考察。

面对广告,您觉得合适就投资,不合适就增加些点击量,为“胡说”增加点人气。有的教育培训收费较高,您可以试听获益。如果觉得不爽,请取消关注。请勿恶语相向,以免拉黑不雅。

《胡子宏生命日记》1-400篇目录及阅读链接

热销中:胡老师编写的中小学生枕边

在路上:一位胰肾联合移植女性的倾情诉说

相煎何太急:曹县教育局开除六名教师,是网络舆情绑架下的矫枉过正

别犟嘴,比较一下,你就知北京孩子把你家孩子甩开了多远

“圈层”是否优质,只需思考:倘若大难来临,谁来给你捐款

学霸给学渣打工、刷涂料月入二万——这是学渣们做的春秋大梦

早晨睡醒,儿子走了,我哭了

冀州中学提前开学惹风波:锤子的眼睛里只有钉子,学渣的心中只有玩耍

孩子交友必须有“圈层”意识,让孩子与优秀者同行

云开雾散,我再次向命运扮了一次鬼脸

胡子宏,供职于河北邢台市文联,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河北作家协会会员,20多年来,在全国400多家报刊发表200多万字的散文随笔。有数篇作品入选大中学课本、阅读教材。2016年7月罹患鼻咽癌,康复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