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遗址引出的三大悬疑辨

2010-06-11 20:48:36作者:郑志海 虞天识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北宋汝官窑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独领风骚,雄居宋五大名窑之首。专家普遍认为,北宋汝官窑只烧制了20年就神秘地失踪了,目前存世的不过60多件。然而,随着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汝州张公巷窑址、汝州文庙窑址的发掘,汝窑遗址及玛瑙入釉等千年之谜被揭开,但也至少留下三大悬疑。

  悬疑一:北宋晚期汝窑是官窑还是民窑

  宝丰清凉寺、汝州张公巷、汝州文庙汝窑,究竟是官窑还是民窑,学术界目前存在五种观点,各执一词。

  其一,官窑论。一说汝窑有可能或者就是北宋官窑。二说汝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专为宫廷烧御用瓷,一部分烧民用瓷。官窑论者依据发掘的器物与传世品比较,认为清凉寺天青釉汝瓷烧造区是专为宫廷烧造御用汝瓷的官窑。特别是张公巷窑址发掘出土大量碎素烧胎片,说明此窑是宫廷有命则烧,无命则止,平时产品做好素烧后放置,藏于库内等候宫廷下令待烧。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冯先铭先生。

  其二,贡窑论。其主要观点为,民汝与贡汝可能只是并行的两条线,不能形成先后或因果关系。称与越窑秘色瓷、耀州窑青瓷、钧窑瓷等贡瓷的釉色、造型、装饰、工艺的比较分析说明汝窑是贡窑,可民可官,优质的由官府进贡宫廷,拣出来的可出售。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汪庆正先生。

  其三,贡官论。贡官论者认为汝窑具有官方性质,但从《清波杂志》所记载的落选品可出卖的情形看,当是从贡瓷向官窑过渡的中间阶段。从称谓上区分,认为河南汝州、宝丰、鲁山一带都出青瓷称汝窑,烧造民用瓷器的应称宝丰窑,汝州称临汝窑,鲁山称鲁山窑。而清凉寺应该是贡窑,烧造御用瓷器。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王莉英、张东、冯小琦先生等。

  其四,民窑论。有学者提出北宋官营手工业管理机构“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细致的手工艺机构——“作”,却唯独没有陶瓷“作”。再结合故宫旧藏流传的不可靠性和其他文献,论证汝窑“非官营手工业的职能”。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蔡毅先生。

  其五,多元论。多元论者认为清凉寺、张公巷遗址瓷片堆积情况主要是挖沟或挖坑埋藏废品,属于官窑性质,但“这一窑场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窑还是地方政府的官窑,目前还有待研究”。同时认为“汝窑瓷器烧造可能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烧造格局”。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陆明华先生。

  上述观点均具代表性,且根据事物某个特征,揭示了事物的某种本质,这也是研究的必经之路。但笔者认为,诚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进程,陶瓷也是从民窑向贡窑再向官窑发展,是一个逐步垄断的过程。从“弃定用汝”(“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起,汝窑始烧造宫中用瓷。清凉寺汝窑遗址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这一发现,结束了从盛唐始汝窑只属于民窑的历史,汝窑从而步入“准官窑”状态。

  而至于是否存在官窑和民窑并行,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民窑窑址,均属汝窑系统,而且“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说明宫廷尚未完全垄断。但是,“玛瑙入釉”成本高,烧制难度大,釉料成分和烧制技术又是师徒间口头传授,只有官窑才能不计成本地不断烧制,民窑烧出官窑天青瓷难于上青天。

  从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汝州张公巷窑遗址先后三次进行发掘,从发掘的情况看,该遗址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烧制年代为北宋末年,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烧制年代相近;二是产品单一,均为类似清凉寺汝窑的青釉瓷器,但制作更精美;三是从素烧器残片看,与清凉寺汝窑一样,也是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四是窑具以匣钵、垫饼、垫圈和支钉为主,此种做法在已发掘的古窑址中,仅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

  而从文庙遗址和清凉寺遗址出土的实物看,虽是一脉相承,亦有明显区别:其一,文庙汝官瓷做工精细,和张公巷异曲同工;其二,天青色纯正,从配制到烧成均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其三,大部分器物蝉翼纹刻片清晰;其四,瓷胎色比清凉寺偏白;其五,卷足比清凉寺轻而矮。由此或可推出,清凉寺天青汝瓷受到宫廷赏识,为垄断汝瓷,官府在汝州文庙建立贡窑为宫廷烧造,从此清凉寺汝窑停烧,文庙汝官窑由州衙管辖。

  笔者认为,上述分析足以说明张公巷和文庙汝窑与宝丰清凉寺汝窑一脉相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民窑向贡窑发展、由贡窑向官窑发展的过程;也是由商贾垄断到官府垄断、由官府垄断到宫廷垄断的过程。其工艺特别是釉料配方也逐渐向纯天青色发展,到北宋中期,清凉寺汝瓷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色泽成为瓷中之魁,并影响到宫廷,这才有了后来北宋宫廷的“弃定用汝”和“汝官瓷”。

  悬疑二:北宋汝官窑究竟存在多久

  现在普遍地把“汝官窑”理解为汝窑,凡说汝窑即指“汝官窑”,研究“汝窑”存在时间实际上是“汝官窑”存在的时间。汝窑的烧造年代范围,在北宋晚期已成定论,但具体时限,研究者意见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清凉寺、张公巷、文庙汝窑遗址发掘证据表明,汝窑在北宋中后期约有20年左右时间为宫廷烧御用瓷器,即汝官窑瓷器,以烧青瓷为主。即宋哲宗元?元年(1086)至宋徽宗建中禹州城靖国(1101)以汝窑为贡瓷,在汝州城文庙汝官窑烧造,历经15年。宋徽宗政和元年,由于宋徽宗的原因,“废汝用钧”,大观元年(1107)至大观四年(1110)又“废钧用汝”,由文庙汝窑烧制,历经4年。持这种观点的是陈万里、冯先铭、朱文正等先生。

  朱文正先生认为,宋徽宗继承其兄宋哲宗的皇位后,一方面重用小人,打击前朝贤臣;另一方面试图在艺术上超过宋哲宗,借剪除佑党之机废汝窑用钧窑。由于是和平环境,有充分时间毁掉汝窑,所以文庙汝窑毁灭得比较彻底,州官被调离,工匠可能被杀,汝窑失传。随着艺术造诣的提高及政局改变,宋徽宗后又想恢复汝瓷烧造。大观年间,汝州文庙第二次设贡窑,由于汝瓷技艺已失传,生产的汝瓷从釉色和制作工艺均赶不上宋哲宗时期,所以史称“汝州新窑器”。

  笔者以为此种看法比较牵强。宋徽宗于短短5年间毁窑杀工匠后又恢复烧制,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皇帝还有何尊严?因此其中原因仍有待深入研究。但不论如何,1101—1107年间汝窑停烧,汝窑存在时间从1086—1110年,中间少了5年,仅为20年左右。

  第二种观点认为,根据历史上有关汝窑的文献记载,清凉寺汝窑创烧于北宋哲宗元?元年,汝官窑烧造宫廷御用瓷的鼎盛时期为宋徽宗赵佶在位25年间。宫廷在汝州城内张公巷自置御窑烧造,至宣和末年(1125)历经约39年。持这种观点的如叶?民、李辉柄先生等。

  1125年金兵南下入侵中原,宋徽宗赵佶传位给太子赵桓,即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宋徽宗带着蔡京等南逃。靖康元年(1126)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接着连陷17州,都城汴京被金兵包围,史称靖康之难。汝窑御用瓷自然停烧——因为战争造成人逃窑毁,这一理由很充分也可信。

  第三种观点认为,汝官窑从大观四年烧造,毁于靖康元年的战争,最多只有16年光景。之后即有南宋官窑——修内司窑的建立。据有关汝窑的文献记载,汝窑烧造宫廷御用瓷的鼎盛时期为宋徽宗在位25年间。如此说来,大观元年宋徽宗即位后“废汝用钧”,5年后又“废钧用汝”,以后16年是鼎盛时期了。持此种观点的代表是李广宁先生。然而笔者认为,这只是文字资料,尚缺实物支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宋汝窑作为官窑的历史应该是34年左右,而不是20年,更不是16年。

  悬疑三:工匠到哪里去了

  依照常理,北宋末年的战乱平熄后,汝窑工匠们应回归故里,重开窑炉,如近邻的禹县、远处的定州、黄堡窑等一样,恢复传统作业。奇怪的是,至今尚未见到任何有金代特征的汝官瓷。

  从汝州地区的窑址考古可以发现,金代只有一种“汝钧”与官汝略为接近,但面貌已大为不同,与其说接近官汝瓷,不如说更像钧瓷。很显然,那批宋徽宗时生产汝瓷的工匠要么在战争中被杀,要么落脚他处。因为其他同样生产过贡瓷的窑场,即使停烧贡瓷后,后续的民用产品依然保留了贡瓷的风范,产品固有特点并不会因用途有所改变而突然消失,唯独汝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此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就在汝窑隐匿后不久,却在遥远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现一种与汝瓷面貌极其近似,而与历史上的浙江瓷器少有共同之处的窑器,它就是南宋官窑——修内司窑。

  修内司官窑,南宋著名瓷窑。南宋建都临安后,按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旧制,在都城修内司重建官窑,烧造青瓷。南宋官窑在杭州有两处,先在凤凰山麓万松岭附近修内司设立“内窑”,后在乌龟山麓郊坛下“别立新窑”。世人因此将前者称之为修内司官窑,后者称为郊坛下官窑。

  由于南宋修内司窑地处南方,所用原料和烧制工艺均不可避免地受到南方越窑等成熟工艺的影响,使得修内司官窑瓷无论在微量元素含量或是在外观色调上,都和汝官窑瓷有差别,但差别也无法掩盖两者间的传承关系。时人就已评价修内司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研究表明,南宋修内司官窑瓷的工艺为“袭故京遗制”(《坦斋笔衡》),底足外撇、满釉、支钉支烧等某些工艺特点仍受到汝窑的影响。

  而笔者认为应该不仅仅是“袭故京遗制”,而是汝窑的那批工匠或者部分工匠可能被南宋皇帝带到了江南。汝窑的工艺、汝釉的配方十分难学,让习惯了青绿釉瓷生产的浙人一下子就掌握河南的天青釉、开片瓷的烧制,似乎难以想象。所以,笔者相信尽管战争残酷,也至少有部分工匠有时间跟随朝廷转移到临安,从而推测修内司窑中必有汝窑工匠。当然,目前在浙江两处南宋官窑遗址发掘材料中以及地层分析中,尚未找到具体证明,但随着今后不断地深入研究,汝窑与修内司窑事实联系或将浮出水面。(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中山市社科联)

(0)

相关推荐

  • 宝丰汝窑博物馆之行

    2019年12月份,笔者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洛阳博物馆,还在当地战友夫妻的陪同下(在此再次感谢昔日的战友及其夫人),来到了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的宝丰汝窑博物馆和清凉寺汝窑遗址,对 ...

  • 【汝窑研究】郭木森:汝窑的性质与张公巷窑的关系

    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北宋 汝窑天青釉刻花鹅颈瓷瓶 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 长久以来,笔者曾 ...

  • 汝窑虽贵,但莫要过分神化!

    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了汝窑是属于选贡瓷,它是可民可官的,优质的由官府进贡宫廷,落选的可以在民 ...

  • 【汝窑研究】汝窑的渊源关系

    汝窑的渊源关系,素有四说: 汝窑受越窑秘色瓷的影响 汝窑受耀州窑的影响 汝窑受柴窑的影响 汝窑是在当地民窑基础上创烧 汝窑的渊源关系 01 汝窑受越窑秘色瓷的影响 关于汝窑受越窑的影响,是20世纪50 ...

  • 汝窑遗址:引出的三大悬疑丨探讨

    北宋汝官窑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因器物多被宫廷垄断,故南宋即有"近尤难得"之说.后因靖康之乱,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迁,汝窑毁于一旦,窑址荒没, ...

  • 解密:汝窑遗址的三大悬疑......

    北宋汝官窑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因器物多被宫廷垄断,故南宋即有"近尤难得"之说. 后因靖康之乱,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迁,汝窑毁于一旦,窑址荒没 ...

  • 汝窑遗址中出土的罕见残器

    清凉寺窑烧瓷的历史较长,从北宋初年延续到金.元时期,期间以烧造民用瓷为主,仅在很短的时间内烧造过天青釉瓷器.199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清凉寺村中部居民住宅便道和院内进行的试掘中发现了烧造御用 ...

  • 清凉寺汝窑遗址标本展(1)

    发文1:普及高古瓷器知识,提供宋元8大窑系.唐代6大窑口系统资料. 发文2:提供大行拍卖及各大博物馆资料. 发文3:提供瓷器(元青花.明清瓷).玉器(含翡翠.天珠等).铜器(青铜.佛像).字画等收藏方 ...

  • 探寻汝窑——汝窑遗址中出土的罕见残器

    清凉寺窑烧瓷的历史较长,从北宋初年延续到金.元时期,期间以烧造民用瓷为主,仅在很短的时间内烧造过天青釉瓷器.199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清凉寺村中部居民住宅便道和院内进行的试掘中发现了烧造御用 ...

  • 戒|色:钟表、镜面、眼神构成这部杰出作品的三大悬疑要素(中)

    "就传递信息的难度来说,在面部器官中,眼睛最不好驾驭,但同时,它却可以成就最具创造力.最有内涵.最为生动的表演." "如果演员演技好,我们通常会说,他的眼睛有故事,会说话 ...

  • 戒|色:钟表、镜面、眼神,构成这部杰出作品的三大悬疑要素(上)

    时间是最严密的逻辑.所有优秀的悬疑电影在剧情的时间线上都是严丝合缝的. 所以,继讨论过<色戒>中的餐桌审查.麻将勾搭.五场床戏.内嵌电影四个部分后,我们来欣赏一下李安在这部电影里埋藏的时间 ...

  • 汝州风物大观,商海悬疑之战,《汝海风云》勇闯贺岁档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戏迷,笔者是从小听着曲剧<卷席筒>.<陈三两>.<风雪配>长大的,但对于曲剧的发源地汝州,却不甚了解,也不曾去过,幸而,如今一部在汝州取景的影片& ...

  • 追寻圣人王阳明足迹,打卡广东河源李田仙岩,寻找三大悬疑的答案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将自号金龙霸王池仲容等一伙为祸和平数十年的贼寇剿灭后,曾带着人马到李田仙岩探险. 李田仙岩幽深奇特,王阳明一行越往里走,就越觉得神秘,在一处近50平方米的台地上,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