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国农业干旱特征.
解析我国农业干旱特征.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1-02-25分享到:0我国农业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地区。干旱在北方主要农业区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应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灌溉设备,给干旱地区“补水”。本期嘉宾: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 张强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赵海燕 博士采访人:本报记者王素琴自2月9日起,华北、黄淮等气象干旱区大部迎来降水过程,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进行了人工增雨 (雪)作业,自然降水与人工干预 “联袂”使得部分轻旱区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和。事实上,张强等人利用我国1951年至2007年农业受旱面积和播种面积资料,分析了我国农业干旱的空间分布、长期变化趋势等。其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内蒙古和西北东部农业干旱最严重;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干旱有显著加重的趋势。研究对象:全国各省份农作物受旱面积和播种面积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干旱发生频率高,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最为严重。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估计,全球有35%的土地和20%的人口受到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目前,对中国干旱时空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大多是以气象指标来反映。而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某种程度上讲,农业干旱可以说是气象干旱的进一步发展,但反映农业干旱影响的最好指标还是农业受灾面积和受旱率等指标。”张强解释道。本研究是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近百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的支持下开展的。“选取的数据来源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51年至2007年的农作物受旱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考虑到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农业占当地GDP的比例非常小,港澳台地区缺乏资料,故对上述地区的受旱面积未做统计。”赵海燕解释道。赵海燕说: “我们依据我国自然区划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并考虑保持省界完整性,将全国分为七个区域,包括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和西南区,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农业干旱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地区经过对大量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辽宁、吉林和甘肃的多年平均受旱率都超过了20%,其中,山西省是农业干旱最严重的省份,平均受旱率达到32.1%。“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地区。这些地区也都是气象干旱较严重的地区。 ”张强介绍说。张强强调,这是因为农业与气候紧密联系,除设施农业外,自然降水是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尤其是在灌溉设备不完备的地区。据统计,山西省1997年至 2005年平均灌溉率仅有28.29%,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各省(自治区)中排倒数第三位,这是该省农业干旱最严重的一个原因。除了研究平均受旱率外,张强等还研究了农业干旱年际变化情况,它能够反映某一地区的农业干旱波动情况,“这对防旱抗旱非常重要。 ”张强强调。张强表示,因为受旱率较高且波动较小的地区只有加强抗旱措施才能避免或者减少干旱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以南区域的年际变化较小,都在10%以下。长江以北华北大部的年际变化也在10%以下。河北、陕西、内蒙古、甘肃和山西的平均受旱率最大,而且波动较小,“因此,这5省(自治区)是农业干旱最严重的地区。 ”赵海燕说。研究显示:东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和西南区的农业干旱存在显著的加重趋势,其中,东北区和内蒙古区的趋势为极显著增加。“这些事实表明干旱灾害在北方主要农业区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赵海燕分析道。另外,我国极端农业干旱包括严重农业干旱和特大农业干旱,分别用严重旱灾发生频率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来反映。研究发现,严重农业干旱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集中在东北、华北、内蒙古、西北东部和西南北部地区,其中,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的严重旱灾频率最高,而浙江和新疆的发生频率为0%。特大农业干旱与严重农业干旱的分布基本一致,山西和内蒙古的特大旱灾频率最高。其不同之处在于,山西特大旱灾的频率有所下降。 “华北、内蒙古和西北东部不仅是农业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极端农业干旱最严重的区域。”张强表示。研究启示:应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灌溉设施研究显示,华北区的年受旱率的变化有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不过,研究显示,用《气象干旱等级标准》中的CI指数和湿润度指数来衡量气象干旱的发展都显示出显著加重趋势,“这可能与抗旱能力的提高有关。 ”张强分析说。赵海燕抛出一个问题:“从有效灌溉率角度出发来分析,我们发现华北的有效灌溉率确实有增加的趋势,但东北的有效灌溉率的趋势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东北的受旱率在显著增加,而华北的受旱率增加的趋势不显著? ”究其原因,华北的有效灌溉率水平比东北的要高,研究显示,1972年至2005年,华北和东北地区有效灌溉率的年均值分别是36.95%和18.18%。因此,可以解释为随着农业投入增多,灌溉设施日趋完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的防旱抗旱能力已大大加强,因此,近些年华北受旱率已有所降低,而东北地区的有效灌溉率面积虽逐年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预防干旱灾害的需求,因此,东北的防旱抗旱能力仍需提高。“总之,我国仍应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灌溉能力;同时,也要加大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给干旱地区带来福音。 ”张强说。(来源于2011年2月25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王素琴)相关新闻干旱,大地难以愈合的伤12月14日旱地农业抗旱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