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秘:大上海老建筑中的中华文化坚守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手机摄影撰文丨唐欢
按语  老上海那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主要是由外国人设计的吗?不,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实际上,中国设计师占据着这些建筑设计的半壁江山。这一代中国设计师,不仅把外国建筑思潮带进中国,还探索民族风格,所形成的建筑风潮,在建筑设计界曾被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国内民族运动和民族意识的提高,以及国民政府1929年的“首都计划”与“大上海计划”,上海的建筑业一度兴起探求民族形式的趋向,期望突破欧美建筑式样的束缚,从传统建筑中找寻出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中西合璧,古典与现代并存,为“中华盖楼”而努力。董大酉、范文照、童寯、赵深、陈植、李锦沛、陆谦受、杨锡镠等等,整整一代中国建筑师,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探索。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的经典建筑。譬如“中国古典复兴”设计思潮的代表性人物董大酉,他的作品有市政府大厦(1933)(现长海医院影像楼)、上海市图书馆(1935)(现杨浦图书馆)、上海博物馆(1935)、上海市体育馆(1935)等等,这些建筑,完全采用中国古典宫殿格式,雕梁画栋,红色列柱,彩色琉璃瓦大屋顶。
这里给大家分享的,是另一位代表人物范文照的作品。
范文照(1893~1979),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191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又赴美深造,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士学位,学成归国后,1927年在上海开设建筑师事务所。他在上海的设计作品有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北京大戏院(丽都大戏院)、美琪大戏院、沪光大戏院、协发公寓、集雅公寓、交通大学执信西斋等。
1928年,范文照应邀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建筑师李锦沛合作设计的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今上海锦江青年会宾馆),不仅有蓝色琉璃瓦的中国传统屋顶,而且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美的神韵。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