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普陀山,看看那时的佛门清境
Passacaglia 音乐: Secret Garden - 背景音乐之旅·静谧之曲
普陀山的码头,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于东海之上的舟山群岛,唐朝时期初创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后经过历代兴建,成为海天佛国,片中山门为海岸牌坊,雍正年间始建,1919年由皖人陈性良捐资重建,其身后的建筑为回澜亭,建于光绪年间,楼亭前一排排的竹竿轿依次排开,正待香客的到来。
路旁一位僧人,打坐在椅上,敲着木鱼,潜心修行,而此刻正是春日时光,草木生长,远处一舟,风帆扬起,人在景中,人已成景。
坐在竹藤轿上的香客,被轿夫们抬着上山拜佛,沿途的僧人站立,脚下放有竹筐,应是供轿中人随时喜舍功德。片中的轿舆,据说最高峰时有千余乘,轿夫两千余人,有时因中途加价导致纷争,每遇此事,往往就会通过寺院知客僧调解。
普陀山的山道,石阶一路从山脚蜿蜒而来,一行香客,大多年纪偏大,或拄拐,或直登,甚为虔诚,转角处一位僧人正盘坐而对。
正在大圆通殿中唱名合掌的法悦法师。
短姑古迹处,此处为一天然码头,相传为观音大士显迹处,据说曾有姑嫂二人,历经一年,前来拜佛,刚在此处下船,小姑临月事,因不洁未能上山,嫂嫂很是埋怨一番,只能独自进香,后涨潮小姑被困,饥肠辘辘,忽遇一老妪投石水上,送饭而来,待嫂嫂礼毕送食来,小姑说已有人送过,嫂嫂猛然回忆起拜佛之时,观音莲座处的衣裙有水迹,因此感悟是菩萨显灵,再返殿而视,水迹仍在,因此后人将此处名为:短姑圣迹。
普济寺,古树参天,香炉中烟雾缭绕,寺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后梁时期的公元916年,经历了历代的毁建,于康熙年间的1689年,重建为普济寺,今日大殿已非片中之景,后经历动乱于1979年重修。
一处摩崖石刻,刻有“万众共仰”四个大字,下方的岩石,端坐一位苦行僧,手执摇铃,念着佛经。
普济寺门口售卖佛珠的地摊,一位摊主,头戴瓜皮帽,身着短袄,仿佛老僧入定般,静待善良信女前来选购。
晨光中的舟山列岛,位于东海之上,岛如群山,在海面上山峦起伏,霞光从云层中透过,海天一色。
渔港中,晓雾朦胧,几艘渔舟,静静地停泊,根根桅杆,远处的山岛,如浮在空中,山形如舟,也许这就是舟山得名之缘由。
当时的舟山定海县风光,唐朝始设翁山县,清康熙年间的公元1688年设为定海县,图中建筑沿岛而建,大多是深宅大院,码头上停泊着汽轮和大小民船,迎面的墙上是整幅的英美烟草公司所产的“红锡包”香烟广告。
定海码头旁,岸边停靠着几艘船,一人正在上岸,水边的房屋大多是客栈,墙上绘有台温饭店的字样,远处的街巷,商铺有粮店杂货果品等字样的招牌,商贸氛围浓厚。
舟山渔民的渔获贮藏窖,地下挖空,冬季结冰时,将冰块埋在窖中,天气温度高时,用于保存渔获。
普陀山码头,来往上香的信众便是由此坐船上岛。
普陀山的轿夫,正抬着客人上山。
建于普陀山峭壁上的寺院。北宋黄庭坚写过《观世音赞六首》,其中一首为: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
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幻现微笑。
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
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普济寺中,一位身材矮小的僧人,正在售卖草药。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