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老子宣说“下”的哲理。下就是谦下,下的哲理是老子的守柔思想更为贴切的形式。整部《道德经》都宣说守柔思想,守柔思想包含下、后、谦、牝、静的多个支分。“大邦者下流”与前章“治大邦,若烹小鲜”相连,可见此章与上章宗旨有联系,都是在宣说治大国与道的关系

上章重点是“道莅天下,其鬼不祟”,此章重点是守柔思想,特别表现在“下、牝、静”三个支分。经文“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这里描写的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不是战国时代的历史。

春秋时代出现晋文公、齐桓公五霸,都是尊王攘夷,保护属国。孔子提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把已经灭掉的小国要复国,断绝祭祀的要恢复祭祀,寻访民间智者出来治理国家。战国时代大国开始大量吞并小国,最后秦国吞并六个大国而一统天下。

钱穆《老庄通义》说《道德经》成书在战国后期,这一章显然否定这种论断。天的含义也可以看出《道德经》的成书年代,战国中期的庄子已经把原始之“天”延伸为天性、本性,《道德经》中的天还是古老的含义。

第六十一章

第一段: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第二段: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第三段: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此章经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经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严遵本:大国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天下之牝。牝以静胜牡,牝以静为下

经文:大邦者下流。王弼注:“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二十八章中,溪、谷、婴儿都作为守柔的代表,八章中把水作为守柔的代表。

大邦应该向这些守柔者学习,此处提出要向江海学习,江海处于下流,百川归之。大邦渴望小邦归附自己,就使用恐吓的手段,老子呵斥这种“大邦野蛮”,指明一条符合天道的归附之道,就是“下”,即谦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此句经文意思完全一致。江海处下,百川归之;大邦处下,小邦依附。老子看到大邦总是想建立大邦地位,晋文齐桓就是例子,但建立大邦地位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小邦自然归顺,正像溪流自然流向更低的江河一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边悟出刹那生灭的道理,老子在河边悟出小流归向江河的道理。这就是建立大邦地位的道理。严遵本“下流”写为“天下之所流”,意义更为明确。

经文: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王弼注:“天下所归会也。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交就是交汇处,也是聚集处,是天下的中心。大邦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中心。天下的交汇处,天下的中心在哪里呢?就在天下的最低处

大邦应该从水的流向悟到小邦归附的要妙,武力恐吓是躁,谦下是静。“静为躁君”(二六章),躁动是一时的,守静是永恒的。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是“物竞天择”,万物都在暗暗的竞争,有优势者最后取得胜利。修改了达尔文提出性择理论(suxual selection),即“雄性竞争,雌性选择”。达尔文认为五种演变是“天择”为主,“性择”为辅。

后来动物学家把天择和性择统一起来。雄性麋鹿长了非常坚硬的鹿角,发情期雄性麋鹿互相角斗,雌性麋鹿在旁边静静的观看这场交配权之争,只有胜利者才有权与雌性麋鹿交配。这就是“雄性竞争,雌性选择”。

经文“天下之牝,牝以静胜牡,牝以静为下”就是雄性竞争,雌性选择的进化论原理,这一原理的发现者是老子而不是达尔文。“知其雄,守其雌”(二十八章)宣说的是同样的原理。守其雌就是守静守柔,雄性躁动,雌性守静。雄性为了雌性而躁动,被雌性牵着鼻子走。这是雄性的失败,雌性的胜利。

大邦渴望小邦归附,学习雌性守静最为成功。老子心中希望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武力恐吓是野蛮不是文明,君王乱用民力也是如此。人类怎么样才能从野蛮走向文明呢?动物界已经指出了道路,水流已经给出了暗示。只是世人愚蠢,一点都看不懂,只知道角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第三段经文: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王弼注:“大国以下小国,则小国归附之。”大邦修德,谦下守静,则必然取得小邦归附的结果。这是不争的结果,而不是武力恐吓的结果。小邦修德,谦下守静,则大邦必然接纳小邦。王弼注:“大国纳之也。”

经文:或下以取,或下而取。王弼注:“言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大邦小邦都应该修德,谦下守静,自然大邦获得小邦归附,小邦自然取得大邦接纳。互相贯彻不争的宗旨,皆大欢喜。

第四段经文: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王弼注:“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小邦修德,谦下守静,就能够保全自己,但不能令天下归附。大邦修德,谦下守静,则能够令天下归附。

最后的结论是“大者宜为下”,此章宣说如何做大邦,如何做大。周朝建立之初,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国都是周天子所分封,大部分都是周天子的同宗,因此称为兄弟之邦

周公制定德治体系,以德立国,配合礼乐,创建一个具有极高文化品位的华夏社会。但幽厉二位暴君使周公的德治体系彻底瓦解,周王朝陷入奔溃,从此诸侯国的大邦开始征伐小邦,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大邦与小邦关系从和平转为战争

老子所以提出自己的大邦、小邦的合理关系,今日世界依然具有实际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