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品牌如何防守二三线品牌对市场的蚕食?
本文节选自方刚老师著《快消老手都在这样做:区域经理操盘锦囊》一书。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高铺货率、高占有率是基地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两高”的背后,推动出来的是大销量、高利润。不少基地市场的销售经理,在数据的支持下,不无骄傲地夸下海口:“我的市场上没有空白!”
但是,深入这些市场之后就会发现,在花团锦绣的背后,总有一些终端抵触,少卖本品甚至顽固地不卖本品,这些就是终端盲点。
所有市场上都有存在终端“钉子户”!盲点的存在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点存在却不知道!终端盲点多了,连片了,就会形成终端盲区。久而久之,市场断裂带自然形成!断裂带一旦形成,对手乘虚而入,修复的难度将大增。
基地市场承载着企业的核心销量与主体利润,一旦翻盘就意味着企业陷入窘境。基地市场仅仅靠分析销量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当销量出现波动的时候,意味着大多时候市场上的盲点、盲区甚至断裂带已经形成。
向基地市场要销量这是企业最喜欢做的事情。基地市场的经理们在销量指挥棒的驱赶下,直奔结果(结果指标包括销量和利润)而去,更容易忽视过程管理(过程指标包括铺货率指标、生动化指标、终端维护指标、客户开发指标等)。
销量考核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时候,销量考核的破坏性巨大。
营销人员最喜欢的就是短平快,喜欢做与销量有着最直接关系的动作,比如促销、买赠、压货等。人人都喜欢拾收鸡蛋,却无人能忍受养鸡这个漫长艰苦的过程,结果一定是可怕的。
所以,基地市场的考核,更应该将考核中的过程管理的比重放大。即使因为企业的惯性而不能改变这种模式,也要采取过程指标重罚的倒扣模式,强化巡查走访,确保过程指标的落地。
盲点、盲区形成的根源,是因为信息不畅造成的死角。基地市场要想做好防御,就要建立强大的终端监控系统和销量监控系统。
终端监控:业代每天报送所拜访的终端本品及竞品的品种、销量、库存信息,并与上周拜访的信息做比较,分析本周本品及竞品网点增减、铺货品种增减、库存增减情况,每周汇总上报。最终,每月形成区域内各个业代的铺货率汇总,包含本品竞品终端状态对比分析。
销量监控:建立每日销量报表系统,并使用业绩分析工具。
终端控制是过程管理的核心部分。只要终端不发生大的质变,销量上的波动就不会有大的损失。一旦销量数据不稳,通过上述手法,就能追溯到问题发生的根源。
在传统企业作战中,竞品的渗透方式无非是两个途径:一个是网点渗透,另一个是渠道渗透。
通过上述作业,业代拜访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对网点的有效监控,也就没有管理视角上的盲区了。
渠道渗透也是竞品进入的常用手法。由于基地市场大多本品畅销但是不赚钱,经销商(分销商)就会利用本品铺就的网点为平台,利用竞品利润不透明的特点“带货”。
此时,渠道壁垒的构建对于基地市场来说尤为重要。所谓渠道壁垒就是本品所有经销商、分销商都必须执行专卖专营管理(可以有偿),并纳入区域内的过程考核指标中,一旦有本品经销商偷卖竞品,则予以处罚。
“三光”政策之一:设定竞品铺货率控制底线,高于这个底线必须清理。对手在网点上无法落地,就不能实现销量,威胁也就自然消除。竞品进入了没吃没喝的沙漠区,自然也就无疾而终。
“三光”政策之二:淡季是竞品生命力最弱的时候,对竞品实行专项打击。尤其是竞品价值高地和连片铺货区域,要实行清零。
竞品如同野草,可以经历一年一度的春生秋死、短暂生存,但坚决避免其长成灌木大树。
“三光”政策之三:给竞品经营环境设置层层阻碍。
任何一个经销商都要靠销量实现利润,没有利润就无法生存。只要把竞品的铺货店纳入管理视线,依靠基地市场密集的拜访体系,竞品就会暴晒在阳光之下,无处可逃。
主场作战的优势就是有深厚的当地资源。阻击竞品经销商的经营环境的手法很多,比如旺季挖掉它的业务队伍、送货司机等,总之不能让竞品的士气高昂,要让他寸步难行,备受煎熬,因为这样才能警示后来者以此为戒,卖竞品的下场很不好。
客诉店就是基地市场上的地雷,一旦被对手利用就会爆炸。扫雷的前提是知道雷在哪里,谁负责扫雷,也就是说要建立客诉处理流程。对于长期不能排除的钉子户,区域经理要有管理责任。
数据的反应都是滞后的,仅仅是量变,只有到一线才能看到质变的迹象。听听终端老板的抱怨,看看业代的拜访绩效,查查经销商的配送服务情况,对于虚假信息就地处理……盲点可能依然发生,但却能避免盲区的出现,更避免断裂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