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弱者道之用”?为什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的注释历来比较疏忽。王弼注:“柔弱同通,不可穷极”。老子的弱和柔有替换作用。根据严遵的解读,弱者就是指“无”,与得一章的无为意义一致,无为是指事,无是指用。弱者道之用,道之用是大用,无所不能的用。五大神物(天地神谷万物)正是因为无为的大用,才成就五种稀有德相。
“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水是天下最柔弱的,刀剑虽然能够砍下兕虎的头颅,但不能把水劈为两半。“以其无以易之”,水是无法粉碎的。《道德经》赞赏水、婴儿、气,因为三者是柔的代表。
柔代表生命活力,代表文明人的心。文明人的心是柔的,野蛮人的心是坚硬的,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现在老子进一步说,无才是最柔弱的。
经文的“弱者”正是指上文的无为之大用(成就五德相),所以“弱者”就是指“无”。“弱者道之用”就是无是道之用,与“无之以为用”(十一章)相合。如果仅把弱者理解为柔弱者就会失掉经义。
无是道之用,正像一个瓷碗,瓷器基质不是它的用,空间才是它的用。宇宙太空,星球不是它的用,虚空才是它的用。瓷器基质、星球只是“有之以为利”,利和用性质不同。利是显现的,用是隐蔽的。前者是“有之以为利”,后者是“无知以为用”。
世人的肉眼只关注显现的部分,忽视隐藏的部分。在道眼面前,隐藏的无更加显现出光辉。《中庸》者,“中”之“用”也,不是和事佬。
佛教思想中有体用哲学,与老子的用的哲学相同。物理学上,正总是去拥抱反,正电子总是去拥抱负电子,正像电磁铁正极吸附负极一样,这种看不见的“势”才是大用。用可以解读为无处不在的势。
牛顿理解为力,爱因斯坦理解为场,量子力学理解为随机性。无的哲学也是老子从天道的角度在为弱势群体争取生存空间,把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上升到天道法则。
第二段经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生于无”成为《道德经》一个新的制高点。这句经文直接与“造舆于无舆”这句经文相呼应。老子以工匠造车为喻,工匠要造一辆车,整天忙于制造零件,轮、毂、辐、轴,从来不造车,但最后造出了一辆能够行走的车。
直接造车就造不出车,只造零件不造车反而造出了车。造零件对于造车来说是无为,无为却造出了车。造车于无车是“有生于无”的论证,这个论证是非常有力的。
有了“造舆于无舆”一句,“有生于无”就有强大的证明力了,让那些反对者难以翻越这座高山。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性一下被打开了。现在才知道老子引进道和无二个思维算法因子的无限价值。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性,生命有无限的可能性,人类文明有无限的可能性。
“有生于无”一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造舆于无舆”就把争议解决了,可惜后人乱改经文,把河上公的“数车无车”忘记了,把王弼本的“数舆无舆”忘记了,硬生生的改为“至誉无誉”。这里讲的是造车是无中生有,与“至誉无誉”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