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稻的日子/孙文学

桂花飘香钻人鼻孔的时候,红红的柿子也挂上了枝头,农家篱笆边菊花灿烂的黄,田里成片的稻子由青变金,又到了家乡收稻的日子。

一大片田野看不见几个人,只听见轰轰的机器声荡漾在田埂上,几台红色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稻浪里,金黄的稻谷很快便被运到屋前屋后的空地上,金闪闪一大片一大片。

在我的记忆里,农人收稻子却是另一番风景。

大集体的时候,村里人都是听生产队里的钟声(准确地说那是一个犁铧,挂在树上,队长用个铁棒敲打,声音反正一条庄子都听得见)开始一天的劳作。生产队所有劳力从清明就开始忙开了。用几口直径有扁担长的圆肚大缸浸泡稻种,一泡几天,有种特别的稻草香,等冒出白白尖尖的芽,就被送到育秧棚。大场上中间,挖一大坑,做成几间地下室,用毛竹片支起塑料膜,就像现在的塑料大棚,我们小孩子特别喜欢到里面玩耍,那里面特暖和,像澡堂子。青绿的秧苗在棚子里面冒出来,整齐而浓密。生产队有专门的技术员用筷子长的温度计测量温度,背着喷雾器给秧苗喷药水,温暖的阳光照着棚里的细雾,有蓬莱仙境的感觉。这时候,田里已开始忙碌。全生产队劳力都聚在田里,有踩水车从小渠里引水入田的,有裤腿卷到膝盖挥锹抽沟的,个个都光着脚板嘁嘁喳喳,像似一场聚会。

那个时候,牛是生产队劳动的主角,每到育秧时节,牛总是被喂得壮壮的。我爷爷做过饲养员,每天给牛喂牛饼,那个饼是用大麦面烙的,圆圆的,比烧饼厚一些,面粉要粗很多,没有油,伴上葱在土锅上一炕,特别的香,每到做牛饼的时候,灶台边便围了一圈小孩子,争着要饼吃,爷爷知道孩子们饿,总是抠出一两块给小孩子们解馋。牛要是感冒了,爷爷会用大葱生姜和糖熬一大盆汤给牛喝,那汤真的特别诱人,我也偷喝过。

牛翻地是辛苦的活儿,牛肩上套着木架,连着犁,人扶着犁,拿着根柳条,在空中荡着(农人不轻易把柳条甩在牛身上的),嘴里喊着“嗲嗲舞来来”,赶牛前进,锋利的犁铧将土齐刷刷翻卷到一边,青黑色的泥土光滑而发亮。

翻完地,就是耙田了。用两三米长的耙框,一面安上一排像恐龙牙齿一样的剑突,剑突朝下,让牛拉着,在水田里前进,耙框过处,高低不平的泥土成了整齐的一块,再经过农人用抹平秧田的摊子刮过,亮光光的秧池就做出来了。这时候,牛也可以歇一歇了。

稻芽子下田的时候,最怕麻雀偷吃。这时候,我们小孩子便有事做了。帮着大人在秧田边插上扎了布条的木棍吓唬麻雀,也许是时间久了,被麻雀看出了端倪,也许是麻雀们实在找不到吃的,成群地飞来,我们边找来破脸盆,拿个棍子使劲敲出声响,麻雀便呼地黑压压一阵飞到别处觅食了。

秧苗好不容易长得乌青,厚厚实实,这时得移秧,又是一阵大忙。秧田里放水,会引来一田的青蛙。那时候,我家少劳力,因为要挣工分,我的母亲在我睡梦未醒的时候就早早出工了。那一日早上,睡梦中醒来,像往日一样准备开门出去,门闩半搭着,拉了拉门,发现门从外面锁上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屋里还一片黑,我开始有一种莫名的孤独与恐慌,吓得大哭起来,满眼泪花不见人,只听见外面青蛙“各咕各咕”喊成一条声,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到坚强大厦的摧毁和孤独的无助,所以那一次青蛙的齐鸣让我一生难忘,我心里有了一种对大集体上早工的厌恶。

听了一夏蛙鸣,晒了一夏阳光,浸了一夏的汗水,农舍前面青绿的秧田终于变成了黄澄澄一大片新谷,阵阵稻香飘过,绽放了农人的笑脸。

农人们刚丢下弄秧的伙计,又拿起了割稻的镰刀。早早起来,扒了碗稀粥搭点咸菜,就借着晨曦的微亮开始“呼呼”地磨刀,当刀刃从铁黑的刀身里闪出一条白亮的银边,用指肚轻轻地在刀口上掠过,再荡两下,刀就磨好了。搭一块毛巾,提着镰刀,扛起扁担上工去了。

大集体一起收稻子在我印象里总是伴着笑声的。割稻子是要技术的,生手割得蹩手蹩脚,被老手远远地甩在后面,总会成为取笑的对象,一生产队的男人妇女都弯在田里,说着故事,开着玩笑,待撂下一长片稻把,直起腰歇一下,望一望蓝天白云,用随身的毛巾擦把汗,有时候就用衣袖抹一把,一天下来,脸上都是黑灰伴汗珠。挑把的是需要力气的。十几个汉子排队上把,喜欢占便宜的壮汉总会被爱开玩笑的妇女多压上几个稻把,半蹲起肩,使上劲直起腰,走在田埂上,几乎拖地的稻把在田埂上荡荡悠悠,合着脚步的节奏,一个跟着一个,像条长龙,一路上唱着自编的小调,随口的词——“哎嗨哎子呀,欧荷哎子唷”,前者呼,后者应,悠悠绵长的号子回荡在田野上空,跟割稻子的嬉笑声相互呼应,引得我们小孩子跟在后面学着打号子,从田头到到打谷场,再从打谷场到田头,这号子声从割麦子的时候就一路喊来,跟布谷鸟夸哥夸哥的叫声连成一片,像一首美妙的田园牧歌,在那个艰苦的日子里,抚慰了农人苦涩的心田。

稻子辗转到场头,新一轮的辛苦又来了。收稻子季节总会碰上几场雨,所以趁好天要碾场,把草木灰厚厚地撒在大场上,再用牛拉上石头磙子,来回碾压,吸干了水分,场头就硬实了,收谷靠天,得抓紧打稻。早些的时候好像是靠人工掼稻,就是抓着一个小稻把,左右对着有槽的大石磙子掼,那一大堆稻把掼下来,多半人是腰酸背痛不能动好多天。后来有了打稻的老虎机,连上拖拉机,就省事多了。为了老天爷赐给的好天气,还得忍住割稻挑稻的苦累,连夜打稻,昏黄的灯光里谷粒和着灰尘在夜空里飞扬,机器单调的轰鸣成了收稻时节的主旋律。我们小孩子这时候最喜欢的是从两人高草堆上滑下来,就像滑滑梯,要么就是钻草洞,躲猫猫。

稻子打下来还要扬稻,去除灰尘和混在里面的碎草叶,要等有风的时候,用板锨将谷子往空中抛洒,灰尘杂质就随风飘远,淀下沉沉的谷子。也见过手摇鼓风机,着一人手使劲摇木制鼓风机,木制叶片就会送出风来,那个是看着好玩忒费力气的。

晒稻子也不是轻松的事。将谷子用摊把推平,黄灿灿一大片铺在打谷场上,接受阳光的炙烤,中途还要不时地翻场,一晒就是三四天,有时遇到突如其来的雨,全生产队劳力一齐出动,叉把扫帚上战场,盖好了等太阳再度出来,重新碾场,重新晒场,一折腾能有半个月。记得晒稻还要带上脸盆,为的是赶走前来抢食地麻雀。每天收稻后要用印盒盖上石灰戳儿,晚上有专人轮流看场,那时候,粮食是不够吃的。

稻草也不是随便扔掉的,晒干捆好堆成垛,放场头上,做烧火的材料,三两根草交错在手心一搓,还可以做成草绳,整齐的稻草还被各家用作房子的篱笆。那时候,家家都是茅草房,黄泥踩熟,用木模制作土坯,四十公分见方,晒干后,取再黄泥和水,光脚反复踩踏,踩得粘乎乎粘脚的时候,当水泥砌成整齐的墙,房顶苫上金黄的麦管草(小麦秸秆)遮风挡雨,泥墙北面阴山背后则用新打的稻草编成稻草帘子护墙。

辛苦忙碌了一年,生产队算工分结账,总听母亲跟父亲嘀咕说,家里今年又超支了。父母很辛苦,从早忙到黑,一年到头,攒积的几尺布证不够一家人做新衣服,那时候做老二的我只记得穿的都是“二水”,少不得在膀筋弯子、膝盖头子和屁股腚上打上椭圆的补丁,有时候还打上双层的,找不到原因,那是因为我和哥哥还小,劳力少的原因吧,我就盼着快快长大。

大概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隐约听说“包干到户”和“开放”了,农村大集体的日子就此结束了。

农村里刚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的时候,大人们有点不适应,甚至是恐慌,拣了阄子拿到了自家的田,有了自留地,也就适应了。可以卷裤腿下田的时候,自己家里买稻种,用一口小缸浸种,凭着过去积累的经验,还有各户相互交流和农技员的指导,小秧苗也在各家田里长出来了,因为施的肥料更多,花的精力更多的缘故吧,秧苗一家比一家乌油。田头空地也长上了蚕豆、玉米、青菜、山芋、菜瓜,我们也经常到田埂光顾,看大人们干活的时候,尽情地看高远蔚蓝的天空里悠鸟伴着白云翱翔,翠绿一碧的秧田上蜻蜓上下欢飞,听水田边上蛙声此起彼伏,采沟坡上野花五颜六色。

大人们如我所愿似乎不用上早工了,空余时间似乎也多了起来。秧苗旺长,拔完杂草,施过肥料之后,农人开始打发属于自己的时间,三五个女人聚在一起,切磋打毛衣的技艺,男人们抽根烟谈谈外面的世界。早几年,闲暇时,大人小孩都在忙打草包。支起一人高的草包架子,从上往下穿起一排间隔一揸宽的草绳做茎,用梳选出的稻草,洒上少许的水,拿一根用竹片做成的带钩的钏一送一带,再用实木磕板不重不轻磕一下,做成一片,再翻转过来做另一片,做完从架子上割下来,再用铁制针形鱼管穿线将两边缝合,就做成了一个成品草包,快手一天可以做十来条,算是一笔不错的种田以外的收入。我父亲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操起了木匠手艺,骑着自行车背上凿箱锯子斧头到八十里外的金湖打工赚钱。也是那些年,农人们的活路多了,笑脸也多了,不再为工分烦恼,白米饭管够,还能吃上黄块块的油炒饭。收稻子的时候,父亲才会赶回家,参加农忙。父亲开始知道不上学的苦,于是就叮嘱我们好好上学,他的全部精力也就放在了供我们兄弟俩上学上了。也是在一个稻子黄熟的时候,我们家终于换掉了土坯茅草房,住进了红砖青瓦房。

后来,收割机进了农田,原本个把月的大忙,两三天就完成了。瞅准了稻粒饱满的时机,看好了太阳高照的日子,机器钻进稻田,一两个小时,七八亩的稻子就进了蛇皮口袋。稻子收完,种上小麦,青壮年就都纷纷到大城市打工去了,农人家里弯弯的镰刀渐渐生了锈,田头农庄一排排水泥墙琉璃瓦的楼房拔地而起,跟泱泱水田里一片片浓密青翠的秧苗相映生辉。

又是收稻时节,老家的柿子又红了,母亲叫我们回家。家门口依然是一大片黄灿灿的稻子,稻香四溢,飘过农家小院。母亲正在锅屋旁的柿子树下摘柿子,橙红的柿子透着阳光像放光的小灯笼聚在枝头上,在金黄的秋里显得格外鲜亮。要在以往,母亲的影子一定是在田里头,收稻子的日子哪能这样闲着。听母亲说,今年风调雨顺,疫情也挡不住稻子大丰收,不过我们家的承包田已经租给大户去种了,也是政策好,人家给租金,跟自己种田的收入也差不多,还乐得一个清闲。母亲种了一辈子稻,腰都累弯了,也该歇歇了。我跟母亲说,现在时间多了,村镇都有小公园,去跑跑步,转转腰,拉拉筋,还可以跳跳广场舞,母亲笑了:这种田有奔头,不种田有精神头。

收稻子的日子,是童年相伴田野、无拘无束、快乐自在的幸福记忆,是农人植根泥土、流淌汗水、开创生活的辛苦历程,珍藏了朴实的劳动酝酿的稻香,铭刻着淳朴的信念收获的快乐,见证了执著的奋斗创造的美好。

主编会客厅

千年运河一直奔腾着她青春活力的浪花,《运河儿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天文章:

1、收稻的日子/孙文学

2、夜风诗语缀美篇

3、顾城的十八首短诗

(0)

相关推荐

  • 周进军:远去的农耕文化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作者简介]周进军,湖南邵东人,两市镇三中教师,中学高级职称.曾在<湖南教育>.<教学与研究>.<教师报>.<中国教育报> ...

  • 陆文三 | 朝花碎记(9)

                        9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以及重大 ...

  • 拔秧·抛秧·插秧·薅秧……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学习杨万里<插秧歌 ...

  • 插队散记(一)

    我的故乡朱家角古镇 插队散记(一) 冯正平 摇着小船插队去 我和妹妹都是老三届毕业生,那年我18岁,妹妹16岁.根据当时的形势分配在本地农村插队,地点是现在的"东方绿舟",当时称为 ...

  • 陆文三 | 夏收夏种拔秧记

      夏收夏种拔秧记 夏收夏种,拔秧苗是一件必做的事,但我最不愿意做这件事. 七十年代末,种田讲究的是小苗移栽法,即把秧苗连同根下的土都锨成一小片一小片,放在畚箕上挑到种的田里即可.后来开始种杂交稻了, ...

  • 【旧诗摘录】观张君下乡收稻照片有感

    [旧诗摘录]观张君下乡收稻照片有感 观张君下乡收稻照片有感 雪岸 202009 草帽遮时暑变凉,镰刀舞处收金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知乎大地见霜日,四野梯田换绿裳. 中平仄仄仄平仄,仄 ...

  • 小说||收 稻

    收   稻 闻  琴||江苏 黄豆般的雨点倾下,哗啦哗啦,蛮横又粗鲁. 老谷躲在树下,踮脚抬头,将戴着的斗笠挪正,瞪眼骂了句:这欠揍的鬼天. 他跳的姿势难看. 老谷是个驼子,驼得脸都快要缩进颈脖里去了 ...

  • 从券商板块谈谈一季度行情 今天是2020年收关的日子,指数也很是给力,收出了一根大阳线,可以说给过去...

    今天是2020年收关的日子,指数也很是给力,收出了一根大阳线,可以说给过去的一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自己潜伏多日的证券板块也终于有了起色,领涨市场.因为一直在做券商股,所以对券商板块也比较熟悉,今天就想 ...

  • 秋天到,秋天到,看那一拨美女上山去“收稻”!

    秋天到,秋天到, 看那一拨美女上山去"收稻" 秋风送爽山野果黄,金秋十月收获繁忙. 在福安与宁德交界处的甘棠湄洋岭至赤溪镇的后山上,现在均可看到层层梯田那一抹橙色秋黄.那是我们祖辈 ...

  • 记忆中的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四)

    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记忆中的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一) 记忆中的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二) 记忆中的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三) 割完麦.打毕场,家家户户垛麦穰:有长的. ...

  • 记忆中的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三)

    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扬场即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更是农民欣喜之事.这是他们辛苦,憧憬.期盼的结晶,此时得到了收获的见证. 扬场时主要使用的农具有木锨.帚把.小杷子 ...

  • 记忆中的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二)

    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现在正午收,我的记忆穿越了时空,确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打麦场上,那个时代农村几乎没什么机械化收割,只能靠传统的石磙碾轧,来解决脱粒问题,我们 ...

  • 记忆中的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一)

    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小满已过数天,芒种即在眼前,当我看到金黄色的麦子待收时,我突然回想到二十年的午收情景,风吹麦浪遍地黄,男女老幼午收忙:收 ...

  •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名”压倒了谁——读钱钟书讲文学有感》读后感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名”压倒了谁——读钱钟书讲文学有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