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筑马鞍山水库
1979年至1981年,小胜公社兴建马鞍山水库,这是小胜历史上最大的工程项目。有人说马鞍山水库是天上掉下来的“陷饼”;有人说马鞍山水库是“智筑的水库”。究竟是怎样回事呢?我是见证者之一。故事说起来,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巧获立项
1977年7月的一个午后,烈日高照,热气炎炎,小胜公社来了3位不速之客。公社总务杜伯见来了客人,不顾午休,热情招呼客人入坐,斟茶递水。看着他们全身湿透、口干舌躁、精疲力尽的样子,杜伯马上煮水给来者冲凉,还煮了绿豆番薯汤给客人解暑,并安排了简易的午餐。经了解才得知,来人是省水电厅的工程师,其中带队的人姓邓,人家都称呼他叫“邓总”。原来他们要到潭山公社下甲溪勘测调研建设县九龙礤电站调节水库。
当天早上八点,他们从大龙华出发,沿着新开不久的“龙胜公路”步行了五个小时,到达黄泥塘街上时,看到前面是小胜公社,便决定进去问路、找水喝,小憩一会。
时任小胜公社书记陈富柱同志知道后,立即会见了工程师们,寒暄一番后,又盛情挽留他们在公社住上一晚,明早再赶路。次日早饭后,又安排拖拉机送他们去韩江渡口,并提早约好胜溪横水渡船,提前等候。
主人们的真诚感动了3位工程师,半个月后,他们在完成下甲溪调研工作任务后,返回广州前,又专程前来小胜公社住了一晚,征求公社领导意见,小胜是否有水电工程需要帮助?这时,陈富柱书记代表公社便提出了兴建马鞍山水库的设想(此水库建设项目,原是潭江大公社一九五八年已立项开工的,以后暂停)。陈书记的动议,得到了工程师们的默许,于是,公社随后按程序紧锣密鼓地逐级向县、地区、省有关部门申报。1978年终获得省水电厅给“小胜马鞍山水库建设立项”的批复,建设筹备工作也随之启动。
喜获重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进行调整。广东省对全省200多项小水库立项建设计划进行调整,拟大部分缓建、停建,小部分续建。
时任小胜公社党委书记的陈富柱同志,当听到这一消息后,反应迅速,他立即召集公社党政领导和各大队支部书记,开会商量,统一思想,要求保留马鞍山水库兴建项目。
陈富柱书记年富力强,足智多谋,立即安排写好“请示报告”,“特意”地盖上小胜公社党委、革委会和十五个大队的十七枚公章,并亲自上送省水电厅。后经省水电厅研究决定,全省90%的工程“下马”,丰顺县在建12宗小水库工程有11宗“下马”,唯有保留小胜公社马鞍山水库项目。由于大部分工程“下马”,小部分工程“续建”。马鞍山水库则恰到好处,工程属性由原来的“民办公助”改为“公办民助”。拨款计划也由原来的计划补助20万元,改为拨款100万元,后续配套资金20万元。该工程除开工后三个月,用平调的方法,发动全公社500多人突出队上阵外,以后的施工土石方基本是按工程量计款,由国家拨款完成的。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马鞍山水库大坝终于在1981年10月份完成。
马鞍山水库建设,之所以得到上级的如此鼎立支持,工程顺利竣工,事后们分析认为,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当年我们盖有17个鲜红大印的“请示报告”,犹如当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户17枚红手印”的做法,故事一样“精彩”,让人欢欣鼓舞。马鞍山水库由“一般”工程升格为“重点”工程,一切问题都得到迎刃而解了。二是小胜公社的请示方案,消除了相关部门对工程烂尾的担忧。当时,全国上下“拆队分组”,继而“分田到户”的大背景下,水库建设将无法平调劳力,完成工程任务,工程有可能成为“烂尾工程”。而小胜公社的组织能力,“有板有眼”的办事风格,增强了有关部门信心!
随着马鞍山水库工程的竣工,而下甲溪水库工程尚无下文,有人调侃说:“有意栽花花无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施工获奖
山区水库筑坝按传统做法只能人力挑土和手推板车运土,马鞍山筑坝施工中,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坝体质量,县水电局工程师吴照寰则大敢使用“水坠坝法施工”(即利用水流运送泥土)。由于马鞍山附近山岭全属粘质土,而粘质土水坠坝在广东省水利建设史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吴工程师别出心裁,前坝坡加用“沙井透水”的方法,进行水坠坝施工,加快完成了堤坝填土。
多年后,省水电厅派出勘测队到马鞍山水库检测大坝,确认“小胜马鞍山水库粘质土水坠坝施工法”成功!并为广东省首例。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小胜马鞍山水库粘质土水坠坝施工法”为“科技二等奖”,奖励小胜公社奖状一面、奖金伍千元,加奖收音、扩音两用机一部。吴照寰工程师则由于施工有功、政绩突出,先后被提拔为丰顺县水电局副局长,丰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梅州市口岸办主任。
担任马鞍山水库工程建设总指挥、时任小胜公社党委书记陈富柱同志是当年丰顺县最年轻的公社党委书记,他责任心强,头脑灵活,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马鞍山水库建设过程中,凡是遇上急、难、重、险的关键时刻,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走在最前面。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什么问题均能迎刃而解!他在小胜工作期间做出很多业绩,四十多年过去,现在还有很多干部群众想念他!改革大潮兴起后,他下海成了民营“大老板”,实现“情系建筑”的人生夙愿,体现了人生更高价值!
担任水库工程建设常务副总指挥的是时任小胜公社管委会主任(即社长)的李政辉同志,是本地人,人称“小胜通”!他领导能力强,足智多谋、处事果断,尤其善于处理干群关系,在马鞍山水库建设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政绩突出,水库工程竣工的次年,他被提拔为下八乡山公社党委书记。
李桂泉、汤抗利、李双兴、管金云、蒋伟昌、何绍辉、陈常绪等同志在马鞍山水库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益长久
马鞍山水库兴建以及小胜历史上的工程建设,造就和培养锻炼了一批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施工队伍,为小胜、为社会创造了长久不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了年纪的小胜人,回顾往事,都有共同体会,在小胜公社范围内,特别是中社大队原有砌石工,有基础。通过小胜自己的多项大工程”实地练兵”,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异军突起,出现了如张耀炎、李玉灵、陈光华、卢镜伯、卢汉祥、李庆祥、李发祥、李介梅、李天放等十多位工程队长或领班,涌现了八百多位建筑工人,成立了八个工程建筑队,他们先后奔赴八乡电站、梅州西阳、蕉岭高思、油坑、惠东、深圳、江西寻乌、安远、海南海口、澄迈等地,成为建设的中坚骨干。
通过“石工”转型“土建”,实现石工加土建,扩大了业务,赢得市场,增加了信誉,一时“小胜建筑”声名鹊起。现在小胜镇的年轻一代,不少人也纷纷进去建筑装修行业,他们身上,也深受着当年父辈们影响,建筑行业成了他们出外谋生的一条“好门路”,不少人都当了“小工头”、成了“大老板”!当年的工程施工为小胜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老朋友有了!新朋友多了!
小胜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先后建成了大南水库、马鞍山水库、石坑水库、白坟下水库、田窝山塘、荐岗塘山塘等,这些水库、山塘,对蓄水、调水、防洪、排涝等起着一定的作用。如今从中社、大南、小胜、礤下直至朱氏坑河口15公里的河道,两岸坚实、溪水清流,坝滩依在,绿草常青!“坚真故里,生态小胜”的美丽风景,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