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精于一件事!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 读书
大多数人到死都没有向尘世之外瞥一眼。
——刘慈欣《三体》
有的人,每天琐事缠身仍可以几天读一本书,有的人,有大把闲暇时间却一年啃不完一本书。
不要找没有时间之类的借口,那实在太低级。
有的人,“扫”完一本书就能准确地找出有用的信息,有的人,“啃”完一本书还是抓不住要点。
不要说这是因为智商的差别,因为正常人的智商并没有太大差距。
有的人,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提升技能、升职加薪,有的人,读完一本书之后觉得毫无用处、浪费光阴。
不要说这是因为读的书不一样,即使读相同的书,也存在这样的差别。
阅读速度、理解程度、阅读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其实都在读书方法上。
这本书就是“收集”古今中外的“阅读方法”的工具书。
我的阅读日志:
书籍:《读懂一本书,精于一件事》
作者:轻阅读编辑部
豆瓣:★★★☆☆ 6.9分 161人评价
主题:「阅读方法」主题,第15本
读书
01 拆书
记得初中那会,我进入“阅读”的疯狂期,玄幻的、推理的、言情的、武侠的都不忌口,刘慈欣的《三体》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都能混合的看,下课看上课也看,罚钱罚站都挡不住“阅读”的热情,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意愿都不知道来自哪里,但那时的阅读水平也仅限于“小说”了,工作后阅读的大部分目的其实都在解决问题上面,但是我歇菜了,看书不快,也记不住。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正如“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样,阅读的方法也不是每个人都完全掌握了,如果你已经有上千本书的熏陶,读读这篇读书笔记就够了。
这本书在介绍基础的阅读方法,就是读懂一本书,精于一件事,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第1章,3W1H读书方法,弄不清楚这本书白读了。
第2章,阅读的层次,不同的阅读层次对应不同的阅读方法(精华)。
第3章,速读法,从生理、心理、理解、记忆的角度讲述速读的方法(精华)。
第4至5章,精读法、主题阅读法的阅读过程。
第6至8章,“杠杆阅读术、RIA拆书阅读法”等流行读书方法介绍,分析了如何以学促读,并赚取书稿费,买书、借书、分享交流等与阅读相关的现实问题。
02 简评
这本书整体结构像是一本大百科式的教科书,非常浅显易懂的书,相比于艾徳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可当作由浅入深的一个阶梯。
其中,“读书四问”很有用值得思考:这本书讲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书中的观点有道理么、与我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本典型的咱们“中国市场”出来的工具类畅销书,拼凑了古今中外一些知名的读书法,把市面上同主题书的理论“拿来主义”剖析合成一本书,“原创性”知识几乎为零,真正做到了作者毫无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也没有加塞自己的新见解。据介绍作者是由三位爱好文学的编辑组成“轻阅读编写组”,所以,作者的背景也不可考证了(是个聪明的方法)。
不过总结的相对来说还算全面,很多方法可以借鉴,适合国人阅读使用的方法,很适合刚开始看书的书友,初探阅读不太懂的人,看了这本书,可以避免在书山书海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也不用去啃十几部这类主题的书了。
我建议只看前5章,最有价值的在“阅读层次”和“速读法”,后面3章可能是编辑催稿太厉害了,有点匆匆结尾了,没有把一些经典的理念抄过来。
我的推荐:★★☆☆☆ 可以浏览,初探阅读者推荐
03 概念
A,评论一本书的基本态度。
(1)不读懂,不妄评;
(2)读懂了,必须评。
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评论时,都要有理有据,自己的观点,请拿出有充分的论据支撑,不能简单地以“有趣”或“没意思”,“神作”或“糟粕”来评论。例如:
(1)好在哪里:是逻辑严密,还是语言优美,都要说清楚;
(2)自己得到了启发:说明得到了什么启发,是从书中哪些内容得到的。
(3)批评性评论:就要指出存在什么问题,是作者知识有误、知识不足、不合逻辑,还是论据不够充分。
(4)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进行比较,但不必强辩谁是谁非。
B、评论一本书的禁忌。
(1)在完成全书大纲架构并能够诠释整本书之前,轻易评论一本书。
(2)评论时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3)将知识的正误与个人观点的差异混为一谈进行评论。
“评论的态度”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如果评论是随意一句话的情感发泄,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对作者也不公正。我们要通过评论来强化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证明自己的见解完全正确,评论是一件严肃的事。
C、“速读”拓宽视野的练习
视野是否开阔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据说,女人的视野天生比男人宽,女人的视角有180度,男人的视角只有30度。据研究表明,无论男女,人眼的视角范围通常都为120度,通过练习,可以接近180度视角;其中,最大视力区可达35度,35度以外是余光区或周边视野;视力清晰区为15度,最佳视力区为1.5度。
我们要想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事实上就是增加视力清晰区的范围。
(1)速读“字母树”视野练习。
打印字母树到纸上,先全部遮挡起来,从上往下一排排快速露出练习,露出一行文字时将视线的焦点定于中间的数字上,再次遮挡并回想左右两边的字,初次尝试时可能对两侧文字毫无印象,可以反复几次,直到能在脑海中还原两侧的文字,重复练习直到最后一行。
速读“字母树”练习
(2)速读“视线跳跃”练习,不要逐字阅读。
人的眼球定焦时才能获取信息,逐字阅读无疑会增加定焦次数,思想也容易开小差。要想加快阅读速度,就应该增加眼球每次定焦时摄入的信息量。让短语句的语义(而非单个的字)在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视线跳跃时克服默读的冲动,请快速扫视短句,经常做类似的练习,让眼睛习惯这种程度的视线跳跃。
视线跳跃练习
(3)速读“视野垂直”扩展,一目数行。
一目十行可能有些夸张,但一次阅读四五行还是有可能的。人的视线容易被运动的物体吸引,静止的东西会被人眼本能地忽视。首先准备一支铅笔,拿铅笔在书页上按阅读的方向画回旋推进的波浪线,不必画出实线,只需让铅笔按相应的轨迹移动即可。波动的幅度大约为3~4行。如果波浪线顺时针回旋,在铅笔的引导下,视野会向下扩展;如果逆时针回旋,则视野向上方扩展。练习时视线追随笔尖而动,等养成习惯之后,即使视线不再波动,也可以一次摄入多行内容。
视野垂直扩展练习
D,速读“刷页、翻页”练习。
阅读纸质书时,大多数人翻页时会先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将书角捏住、提起,然后移动手臂将书页翻到另一面,翻页动作是手最大的动作,以及视线移动的中断,时间浪费在这里(不论左右手翻页大致都是如此)。
下面这个方法是“练习”阅读用的,真正的效果需要多练(我是右撇子,以此为例)。
(1)刷页:姿势坐正,书摆好在桌上,左手放在左边书页,手掌朝下放平,保持放松,中指位于第一行下方中央位置。然后迅速摆动手腕,使整个手掌稍微向右下方下移(像用手掌把一页纸抹了一遍),视线跟随手指移动,直到“刷”完整页。注意,手掌移动只是凭借手腕摆动的力量,手臂并无动作。然后迅速将移动到右侧书页,重复“刷页”的过程。
(2)翻页:用闲置的右手翻页,在刷页的同时用右手捏住右边书页的下角,准备翻页,左手刷页接近右页底部时,右手捏起书页,翻到左边。此时左手回到新的左页上,重复刷页的动作,同时右手握住新的右页书角,准备翻页。手指的引导动作不因翻页而中断,可以控制阅读的节奏。
E、阅读的公式。
疑问—解答—验证—再疑问—再解答—再验证……螺旋提升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尽头的阅读公式。
06 笔记
以下是我摘抄书中原话,或者是与书交流时的体验。我是新手阅读者,我咀嚼过的精神口粮,不一定适合你的胃口,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读完这篇笔记能够喜欢上阅读这件事~
第1章 读书的“3W1H”
掌握好阅读方法,是读好一本书的关键之处。市面上的阅读方法林林总总,随手一抓,一大把,但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可以用方法,则需花心思了。如果你有读了那么多书,依旧迷茫的疑问时,不妨来问问自己以下这四个问题。。
1,Why:为什么要阅读?
为乐趣而读书。 —— 毛姆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 苏轼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 孙中山
2、What:读什么书?
主要引用《越读者》中对书的食物型分类:
(1)按时、足量阅读“主食”(职业、生活、生理、心理等实用书籍)从食物和营养的角度来说,主食是生存必需品。
(2)不时享用“美食”(比如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书)并不教给我们生存的技能,却可以教我们更好地生活。
(3)善用“果疏”(工具书)帮助人们查找不了解的字词、概念、数据等信息,帮助掌握通用的方法与技巧。
(4)控制摄入“甜点、零食”(网络小说等娱乐性消遣休闲图书),偶尔阅读,不可太过,吃多了不易消化,缺乏营养。
Ps.强烈推荐这本阅读理念的经典“必读书”,郝明义的《越读者》。
3、Where:在什么地方读书?
枕上、车上、厕上,把“三上”空间交给“零食”图书,枕上宜读轻松、不刺激的书,既可放松,也不会使大脑过于兴奋。千万别读长篇小说,万一读到精彩处废寝忘食就不好了(哎,我最爱这样)。
4、如何阅读一本书(整本书都在说这个问题)。
第2章 阅读的层次
1、莫提默·J. 艾德勒的阅读四层次。
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每一本将「阅读方法」的书籍,都能找到这个概念的影子,在此不详细描述。
Ps.强烈推荐这本阅读方法的经典“人生必读书”,莫提默·J.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2、邹韬奋的“分层次阅读”。
(1)泛读,即浏览。通过泛读可以初步确认此书是否值得进一步阅读。
(2)略读,即将泛读时选出来的书,粗略地读一遍,也可称为通读。
(3)是精读,即认真、仔细、精确地阅读。
3、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阅读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凤栖梧》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
4、读书四问
(1)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按书的体裁和主题进行分类,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按全书的结构顺序或逻辑顺序列举全书的大纲,最后,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找出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在最重要的语句中,抓住作者的主旨。根据书中的内容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去评论一本书,而评论的对象是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的观点等。
(4)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就是“有用”或者“部分有用”。常有人说,读过一本书后,觉得道理都是正确的,可是在现实中并不会那样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读者本人并没有完全认同书中的观点,最多不过是认为某书有一定道理,但可行性不强。其本质仍是不认同。
✍(评)这里已经汇集了古今中外关于“阅读层次”的主流观点,建议收藏备用。
第3章 速读法
1,“视读”而不声读、默读。
阅读时一定不要读出声,一般人的语速比视读速度要慢,声音会对阅读者造成干扰,影响阅读效果。阅读时,不可全篇声读或者默读,要尽力控制自己的视线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地移动,最好逐句阅读,视线的焦点落在每一行的关键词语或短语上。
2,阅读时,手做什么
以手持笔,一行一行向下移动,引导自己的视线。之所以用笔而不用手指,一方面是因为笔尖比指尖所指位置更精准,不易错行、漏行;同时,拿着笔可以随时在书上留下记号,标出关键词、主要论点,甚至做笔记。
3,永远不要回读
一本书自成逻辑,一般不会存在一个孤立的概念。通常都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述或者举例说明,注意力高度集中,若骤然转移到一个概念上,急于寻求解答,思维方式会发生转变。高效阅读,就应该将一个完整的章节作为阅读的基本单元,而不是一个概念、一段话。
4、阅读“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尽量少写文字,善用符号、图形和颜色。只需要写上精准而简短的关键词即可,逻辑关系通常需要用箭头之类的符号表示。一般来说手工制图更有利于激活记忆,电脑制图难免给人一种印刷品的感觉。制作思维导图要求用一张横向的纸,也就是宽大于高的纸,这符合人眼的读图机制的。
第4章 精读法
1,读书“四到”“五用”。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古人认为“心”是控制思想的器官,因此朱熹认为读书时重点是“心到”,也就是集中注意力,然后自然能做到“眼到”“口到”。
胡适添加“手到”,强调了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重要性。鲁迅早年学医,有感于时人麻木与蒙昧,提出“脑到”正是为了强调用“脑”思索,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以此区别于“心到”强调的专注。
“五用”道出了精读的基本方法:集中注意力(心到),认真看(眼到),认真背诵(口到),认真做笔记(手到),认真思考(脑到)。
2,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自己。
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应该有权威,那些被视为“权威”的人,只是在某一时期比别人走得远。“天才”也会出错,“权威”也可能被时代淘汰,所以,可借鉴,可学习,不该盲从。
3,其它
本章节的其它内容,“怎样写读书笔记?”“说出来或写下来(输出)”等话题,在读过的十几本「阅读方法」里面都有提到,这本书也没有新的观点,在此不做笔记。
ps.推荐这本读书笔记方法论,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第5章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主动的、专一的、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来研究某一“问题”,以我自己为例,读书越多越反动,没了独立思考能力,希望通过这次主题阅读解决自己「阅读」能力相关的问题,也希望能在这“阅读”这个领域成为一个主导者。
在今年2月份(除去春节假期),我对「阅读方法」这个领域,在搜罗到的100多本相关书籍中,也捞到不少大鱼干货,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系统介绍阅读方法的理论性书籍;郝明义《越读者》这本讲解阅读理念的书;迪昂的《脑的阅读》这本讲解人脑阅读“神经性原理”的认知科学类书籍……
虽然自认为是个读书的老手,但是主题阅读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的混进一些奇葩,和那些含着泪才填完的坑,比如唐诺这本《阅读的故事》貌似很干货却是个读书类的散文集(虽然很有营养但不适合现在的主题),也算为后来者排除了一些可能性,扫除些许障碍,我认为,这样一次主题阅读是值得的。
本次主题阅读一共输出14篇阅读笔记,预计也将会输出1份「阅读方法」书单和1篇阅读总结,这本书也是该主题的最后一本书,这次主题阅读自己有很大提升,也希望我的分享和经历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微薄的帮助。
书单和阅读总结将会在下期分享中拿出,欢迎关注我继续阅读。
第6-8章 阅读之外的相关问题
关于“写作”的话题本次主题阅读不涉及,所以本次阅读先忽略了。其它内容都是一些老生常谈或者鸡汤类的东东,价值量比较低,就不在这里摘抄记录了。
07 总结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书摞的越高,近视的也越厉害,越读越糊涂,即便是读了,还不如不读。
从小学到大学,读书这件事做了十几年,很多人可能还不明白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更好。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你越主动,对自己和书籍的要求越多,获得就越多。
我认为,再多的道理,只有最简单的计划才能保证执行下去。
坚持阅读,不停下,能够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
简单,才能坚持。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 三毛《送你一匹马》
「愚父」每天读本书,为思想加个油。
本周「阅读方法」主题阅读第14篇读书笔记,也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下周我将会去写「求职&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系列的读书笔记,欢迎关注我继续阅读。
2019.03.01 周六 23:50:58 深圳 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