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老板的女儿:打造畅销世界的中国品牌,比有钱更快乐
△厂二代女孩想让中国品牌屹立世界。
林小娃是福建德化一家陶瓷企业的董事会秘书,董事长是她的父亲林贵基。大学毕业后,已在厦门工作一年的林小娃被父亲召回家族企业。在德化,鲜有女性参与家族企业的管理,但林小娃并不在意。德化工匠常用一个词:窑变,用来形容泥土在窑炉里煅烧成陶瓷的过程。而林小娃希望的,正是能凭自己的力量,为这个老陶瓷厂带来一场属于新时代的“窑变”。
德化是泉州西北面的一个山区县城,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宋代,德化的瓷器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远销海外。在明代,德化开创的“建白瓷”以及瓷观音闻名海内外。因靠近海港,海外一直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市场,改革开放后,凭借低廉的成本、成熟的技术和高成品率,德化成为不少国际品牌的生产地。
德化白瓷。
1990年,林小娃出生,她是家里第三个孩子。这一年,父母开始自己办工厂,给德化当地的大陶瓷厂代工。做了五六年,父亲林贵基随着开放的浪潮,前往马来西亚考察。闽南传统文化深厚,随着华人在东南亚的发展,仿古建筑尤其是祖厝宗祠建设需求很大。过去,这类建筑屋顶上的龙凤等装饰,是用陶瓷片粘贴在水泥主体上制成,这就是闽南著名的“堆剪”技艺。但这种做法比较繁琐,造价也高。
随着烧制技术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将一条瓷龙雕塑分段烧制,再进行拼接的技术。林贵基回国后,对窑炉和瓷土配方进行了改造,通过耐高温实验,顺利生产出仿古建筑屋顶用的陶瓷瓦片、陶瓷大型装饰等,出口到东南亚。凭借着核心技术,在这一细分领域中,林家逐渐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福建德化陶瓷厂外景。
父亲林贵基在厂里是说一不二的绝对领袖,“我们都有点怕他”。林小娃在工厂长大,父母少有时间关心她。随着工厂越做越大,哥哥姐姐相继进入厂里帮忙,林小娃也去了厦门读大学。三十年间,德化的陶瓷厂从九十年代的600多家发展到超过3000家,陶瓷业成为德化绝对的支柱产业,而德化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上世纪90年代,林小娃父亲林贵基在老工厂前。
在德化生产的陶瓷中,出口到海外的工艺品占到了70%,生产环节利润率低,缺乏自主设计及品牌。随着人工及土地费用的快速上涨,以及高岭土矿产资源的减少,德化的陶瓷企业也面临转型的危机。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已经面临退休,企业的传承成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
大学毕业后,林小娃在厦门工作了一年,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她也向往去北上广闯荡一番。然而,此时她接到了父亲的询问:“要不要回来厂里帮忙?”
在闽南地区,工厂的接班者一般是家里的男性,女性婚后较少参与经营,德化的二代经营者,大多都是男性。林贵基不在乎这一点,儿子主管生产,大女儿在婚后主导新的家用产品线,当他有了新的想法,立刻想到刚刚毕业的林小娃。
林小娃指挥工人优化店铺结构。
2014年开始,新三板面向全国接收企业挂牌申请。林贵基希望借助资本市场,改变家族企业的经营方式。“一些家族企业,子女因为财产纠纷闹得不欢而散,我父亲想通过资本化的方式,让企业能够稳定地传承”。
一开始,林小娃并不愿意回厂,父亲则“软硬兼施”:一边略带“威胁”地说“不回来你自己看着办”;一边托亲友说服她,“回来主要是负责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对接,除去工厂本身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你来说也是新的挑战。”林小娃决定听从父亲的建议,回来试试。
2015年,她回到工厂,开始了解这个她从小熟知,却又陌生的地方。
林小娃与证券公司人员开会沟通。
回到工厂,等待着林小娃的首先便是上市的压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评估机构、投资顾问机构全来了,传统的工厂并不知道如何与这些机构对接,这成为了林小娃的“必修课”。
她一方面跟着机构学习,把每次谈话录下来,晚上再整理成文字笔记;另一方面与工厂的财务部门沟通,制定生产管理及财务流程的规范。大型古建陶瓷、瓦片等存放在仓库里,数量、颜色、花型繁杂,难以统计,她需要协调工厂各部门制定产品管理的准确方案。
协调过程中,涉及的不仅是管理知识,还要理解工厂的生产流程环节,以便向投资机构等进行介绍。她选择学习《陶瓷工艺学》网课,了解陶瓷生产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得用参加考试和培训的方式来加强金融资本方面的知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焦虑、迷茫。”
林小娃和父亲一起开会。
2017年,经过两年的整合,公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对林小娃来说,这是她进入公司后的第一场“胜仗”,也促使她把自己真正当作了工厂的主人,将自己的人生与工厂连在一起。
“回到德化,不仅重新认识了工厂,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亲”,林父痴迷于技术研究,办公室里堆满了陶瓷试验品,贴上不同配方土、不同烧制温度的小标签。尽管业务线已相对成熟,他仍坚持烧制试验品,进行技术改进。小时候,林小娃觉得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严肃严厉的人,一起工作后,她才发现父亲的想法很开放,“他尊重我的意愿,从不一定要我如何”。
“有时候会觉得,他已经忘了我是他女儿,反而更像是一个员工,有时候突然想起来我还单身,才意识到还有个女儿没嫁。”晚上家人一起喝茶,父亲会偶尔打趣道:“一晚上你手机都没亮,怎么都没有人关心你?”
在德化,一个女孩参与家族企业经营,30岁还没有结婚,简直太过另类。
有了父亲的包容,林小娃并不在乎自己看起来是否另类。她喜欢在企业工作,研究别人的工厂是怎么运作的,其他企业如何赚钱,这种对商业的热情与生俱来。
相比之下,恋爱和婚姻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县城人际圈小,遇到合适的人尤其不易,“对方必须接受我婚后继续工作,也要认可我的工作价值,三观一致。”在情感上,林小娃始终没有妥协。
林小娃与客户通电话。
在工作中,她常常要和其他企业打交道,跟投资人、券商会谈,“有时候一桌子人,就我一个女性”。在父亲的羽翼下长大的她,渐渐认识到了商业社会的规则,“在职场里,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证明自己,很多事情上,留给我们的选择更少”,她想成为改变者,“我希望我在职场的努力,也能让更多女性有选择的余地。”
另一家工厂的“厂二代”正跟林小娃讨论陶瓷。
她很少向同学、朋友说起自己的努力。在很多人看来,优渥的家境、和谐的家庭已经没什么需要焦虑的了。“站在父辈的资本上确实能过得很轻松,但那不是我想要的”,她感到很难停下来放空自己,“一个人喊着要躺平,也许是他觉得自己目前改变不了现状,看不到希望。对我来说,我们公司还可以更好,那我就有前进的动力。”
进入资本市场后,林小娃能感受到父亲的一些思想转变。
父亲对工厂感情深厚,把它当作自己最珍贵的“作品”,曾一度抗拒资本的进入。六年来,林小娃和父亲分享自己学到的理论,如今父亲已经转变想法。过去,工厂生产的家用陶瓷、古建筑陶瓷都以商用客户为主,近两年,也开始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试图直接面向消费者,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林小娃在介绍新工厂。
2019年,投产的新工厂使用了全自动陶瓷生产线,人工成本节省了30%以上。不少老工人已经在厂里工作了三十多年,面临退休,而新工人很难招,智能化生产是改变德化陶瓷必然的选择。在这样的转型里,年轻一代的眼界和理念非常关键。
使用自动化设备的新工厂。
父亲的实验每天都在继续,更平滑、均匀及耐热的陶瓷是他的目标。林小娃除了董秘的工作,又关注起了电商和家用烹饪器具的发展,她希望在他们这一代,能完成自有品牌的打造,“中国的瓷器流传千年,但现在说起瓷器品牌,我们能叫得出来都是欧美的”。
在德化,不少工厂都在为欧美品牌代工,但林小娃不想止步于此,“如果有机会,我想做一个我们自己的瓷器品牌,看着别人用我们的产品,那种成就感,比有钱更快乐。”
第3964期
导演 | 西塔 摄影 | 汪瑾琪 剪辑 | zk
文字 | 西塔 编辑 | 李铁林
承制 | 篝火故事
出品 | 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