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记:《吴冠中谈美》(下)
本文作者是葛惟昆教授。葛教授为香港科技大学的荣休教授,清华物理系的教授,现为北大客座教授。获得葛教授的授权发表此文。
“ 屡屡构思《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赏文之所见、所得,却总是难于下手,主要碍于时间有限、也利用得不好,始终提不起笔来。试以《散记》形式,不拘时间,有则记之,无则加勉。”
—————————————————————
继上次《吴冠中谈美(上)》,本文作为《吴冠中谈美(下)》, 学习本书最后的“揽镜中西”、“大师身影”、“画外情思”三节。
五,揽镜中西
吴冠中是中西结合、古今交汇、画法兼容的大师。他主张“兼容并蓄”:“中华民族对待传统,历来的做法是兼容并蓄,善于吸收、消化一切有益的外来营养,也善于对外来的东西加以扬弃。”他对中西艺术的融汇与结合有独到见解, 认为这种结合再复杂多样,“不限于油彩与水墨之差异,不限于写实与写意、体面与线条、绘制与书写”。
他特别对印象派有非常准确的描述:“印象派否定线之存在,认为无欲无求相碰或相托都凭色相即明度的差异,其间并没有线,线只是人为的界限。”“印象派画家别具慧眼,注意力不再孤立地滞留于一事一物,相反,竭力揭示物与物共处时的整体效应之美。”“印象主义的审美基础是动,是变。”“印象主义画家用活跃的笔触,跳动的色彩,凭感觉迅猛地表现那荡漾的水面,风中的树叶,逝去的海帆……因此往往轮廓模糊,色彩新鲜,情趣盎然。”“印象主义破坏了就传统的形,那种抄袭自然的轮廓的形。”这对我们理解印象派有极大的帮助。
在我看来,旅法三剑客,最后落叶归根的吴冠中之中西结合臻于完美,并且明显地以中为主;朱德群以西为主,尤其是抽象风格,但也时常含有中国元素;而赵无极则基本上属于西方流派。在法国河谷地区曾路过一座廊桥,侧墙上都是赵无极的大幅油画,深感震撼。
吴冠中自己说:“我研究过莫奈的池塘睡莲垂柳,我研究过塞尚的绿色丛林,我喜爱他们的作品,但他们的技法都不能用来表现我的垂柳与竹林。油画的色彩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和风韵,彼此可以补充吗?”吴冠中自己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独特的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艺术道路。
吴冠中的理论和实践,不但可以指导绘画艺术,对其它艺术和门类,例如音乐、戏剧和影视,都有示范性的普遍意义。
对绘画中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植入,吴冠中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说:“大凡杰出的作品仍是依凭于‘感情移入’。梵高的风景是人化了的,仿佛是他的自画像。…… 中国的山水画讲意境提到了头等的高度。….. 国画中的云、雾、空白…….这些‘虚’的手段主要是为了使某些意境具体化、形象化。”同样的,“相当于国画中的‘空白’,油画中也必须有极重要的‘视而不见’的部分。这些部分既为意境服务,又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要‘虚’而不虚,不空洞,不乏味!”
吴冠中特意比较了法国著名的立体主义绘画大师乔治·勃拉克的一幅画“两条黑鱼”和这个画家潘天寿的“两只水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虚实结合的典范。这说明中西审美尽管不尽相同,但也有许多共通的理念。虚和实,充溢和留白,乃至色彩的变换,都可以找到人类相近的感受。尤其中国画讲求“意境”,和西方印象派甚至抽象派注入人的主观感受,也是相同的理念。
其实在古典音乐的发展中,也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飞跃,大概发生在20世纪之初,以俄罗斯裔美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在典雅的古典音乐中注入了一些似乎像噪音的不协和音,表达某种极端的情绪。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结合了爵士乐的调性,也是对古典音乐的某种颠覆。和美术一样,在那个世纪之初,人类的艺术表达有了一种突破。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注入人的主观感受,主观意念。
非常有趣的是,科学也在同一时刻,经历了突破。爱因斯坦对时空的思考,远远走在他同时代人前面,从根本上突破了绝对时空观,超出人们感觉所及的时空,创造了伟大的相对论,也参与了更加匪夷所思的量子力学的创造。20世界的开端,标志着人类的智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吴冠中本人的画作许多带有明显的印象甚至抽象的意味。“秋雨梧桐落叶时”颇有印象派的格调,色彩鲜亮,界限模糊,形无所定。我个人的感觉是,当你看到一幅灿烂的景象时,不要定睛注目去观看多时,只要看过一会儿、就闭上眼睛,脑中出现的鲜明而又朦胧,闪闪发光的画面,不拘泥于一事一物,而呈现整体效应之美,就会像是印象派画家笔下的作品。而吴冠中的另一幅画“春雪”,则颇有抽象派的味道。
吴冠中认为,“到达艺术高峰,中、西艺术必定相晤,拥抱,相见恨晚。”他说:“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展拓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中国人对此开始不理解,不接受,因一向习惯于从画图的逼真与否区别作品优劣,‘栩栩如生’成为最高评价。”但其实如上面已经介绍的,中国画非常讲求 “意境”,讲求“虚实”,“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只是没有现代西方绘画走得这么远,“叛逆”得这样彻底。
吴冠中极为生动地概括了近现代法国绘画艺术:“莫奈见到的是色彩朦胧中的诗境,塞尚在刻凿他那坚实的色彩纸教堂,梵高在狂歌,高更在苦吟,马蒂斯陶醉于欢乐,立体派奔忙于组织新的空间…..”。他们逐渐被人们理解,所推崇,因为在人类文明史上,他们竖起了一座伟大的划时代的丰碑:崭新的审美观!
吴冠中本人的中西结合,则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地步,如他自己所说:“我如今既用油画写生,也用水墨写生,像一把剪刀的两面锋刃,想裁剪东西方结合的新装。”他的《谈美》这部书,就是一本理解西方近现代绘画艺术和中西方艺术及审美观之异同的绝好的教材。
六、大师身影
这一节记述了吴冠中对一些名家大师的评述。
1, 温桑·梵高
吴冠中对梵高有一种几乎痴迷的爱慕与尊崇。他说:“我学画之初,一接触到梵高的画,便如着了魔,作品中强烈的感情与活跃的色彩如燃烧的火焰,燃烧着读者。……. 我从此偏爱他,苦恋他,愿以自己年轻的生命熔入他艺术的光亮与炽热之中。”
这里的评述从梵高的《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体自传)》写起,反映了梵高一生的悲苦和他亲爱的弟弟提奥对他犹如母亲般的关爱。吴冠中对梵高有无限的同情,他说:“穷汉梵高具有一颗最炽热的心,他的爱像烈火,烘暖人心,也烧焦人的眉发。”“梵高绘画之花的种子里充满着苦难与爱情。”“地动山摇、树丛飞龙蛇、房屋伏狮虎、麦田滚热浪、醉云奔腾、繁花喷艳…….一切都被织入了梵高豪迈绚丽画图的急剧旋涡里。”梵高近乎疯狂的工作也使他自己趋于疯狂,最终以自杀结束了他宝贵而又悲惨的生命,生前没有卖出一幅画作。
2, 毕加索
吴冠中认为,毕加索“具备坚强的写实动力,像庖丁解牛。他解体客观形象,根据新的意图和理想将之重新组合,…….那些正面和侧面脸型的综合,两只眼睛一上一下的差距,妇人和椅子的浑然一体……是不易用文学语言来解释的。….. 最令美术工作者陶醉的还是那熔粗矿与华丽于一炉的突兀的画面。”这些评述对于界外人士极富启发和教益。
3, 德加
吴冠中说:“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1834-1917)的特色是表现运动中的舞蹈美的印象。”这源于“德加具有极过硬的写实功力,他是带着深厚的古典功底加入印象派行列的。”“他用‘静’给我们留下了当年的‘动’的美,他早已获得世界声誉。”
4, 波提切利
他在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艺坛上占有特殊地位。尤其他的一幅名画《春》,更是流芳百世的关于希腊神话的代表作。吴冠中这样评价他:“波提切利的作品不仅富于诗的想象,文学意味隽永,在造型手法上更是独树一帜。…… 他在造型中不依赖明暗的效果来表现立体感,主要是严格刻画形象的组织结构和性格特征,达到笔笔不苟而且整个形象洗练统一。”最有意思的是,“波提切利的艺术是以繁见胜,其人物刻画虽极洗练,而整个画面的效果是充实丰满的,这颇有些接近我国民间年画的处理手法,所以一般人认为波提切利的作品具有东方色彩。”
5, 夏凡纳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壁画家。吴冠中对一些金碧辉煌、主题宏伟的大型壁画感触不深,但对夏凡纳的朴实的壁画却情有独钟。他总结夏凡纳的壁画:“如果要以最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夏凡纳壁画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和谐’与‘单纯’”。“夏凡纳构图的另一重要特色是人和景的有机组合。”“我这个东方人在瞻仰夏凡纳的作品时,不自觉地就联想到韩幌的《文苑图》和宋人无款作品《寒林秋思图》,其中有表现手法的共鸣,也有意境的共鸣。”只有吴冠中这样学贯五车、中西兼容的大家,才能做出这样深邃透彻的分析和比较。
七、画外情思
此节谈及不少对艺术各门类的看法和感悟,这里选择几则以飨读者。
1,书法
吴冠中说:“三十年代我随潘天寿学画,潘老师说:‘有天分,下功夫,学画二十年可见成就,书法则需三十年。’”他后来领悟到,“从描摹、表现物象逐步进入借物抒情,创造造型意境,几乎是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他并且发现,“从塞尚及立体派以后,‘构成’及‘结构’成了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甚至是主宰。于此,很易觉察东、西方艺术长河的汇流趋势。苏拉日(Soulages)、克莱因(Kline)、哈当(Hartung)、莫斯维尔(Motherwell)等西方当代名家更是有意无意地扑向中国的书法疆域。”
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吴冠中触及到了书法的真谛:“书法构架其实就是造型构架,一个独立的字表达了一幅画的美感因素,一篇字的全貌体现了一幅画的总体效果。”他高度评价中国书法,认为“这一独特的艺术体系,包含着形象、意象、抽象等复杂因素,却又体现了概括、洗练的表现形式,…. 她的高龄而青春日渐为全世界瞩目,她是中国独有的,也将是全人类共有的。”我非常认同吴先生的看法,所谓“文化自信”,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我想书法是最应该名列前茅的。
2,摄影与形式美
画家其实不愿意被人说自己的画像照片一样,但实际上,“美术和摄影只是同院的邻居,但现在看来这两家邻居将结成新的亲家了。….. 超级现实主义的绘画大量吸收了摄影的手法,摄影又在吸收油画及水墨大写意的手法,…. 因为目标共同起来了,这个目标就是表达美的境界,因此也就有了共同的甘苦 - 对形式美的追求!”本来摄影完全是客观地写实,但其实在摄影中也可以注入情感。在摄影作品《晨》中,人与物交织,情与景融汇,使人不得不产生遐想,萌发情感。另一幅杰出的摄影作品《秋染桦林》,“表现秋叶斑斓中一群洁白的树干,选材取景与画家们所见略同。”
3,戏曲
吴冠中从戏曲中汲取灵感。“听到《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杜丽娘的唱词‘春如线’触动我的心扉。以线来表达春意,十分贴切,唱腔悠扬的线之抽象正吻合抽象绘画的追求”,春如线,“剪不断,理还乱”,“藕断丝连”,等等,“线,形象地表达了情之缠绵。”后来吴冠中有好几幅作品,即以线造型,都标题为“春之线”。中国戏剧中人物造型、脸谱、水袖等等,也都给了吴冠中很大的启示,他赞赏中国戏剧简单的舞台布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都像是无需涂抹天和地的传统绘画。中国戏剧的一大特色,就是生活中的具象被提炼成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样式。
4,景物
吴冠中以一双慧眼看世界,对许多景物都有感而发。以张家界为例,实际是70年代末,吴冠中应邀到湖南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作湘绣《韶山》的绣稿,抽空去采风,无意间闯入张家界。在那里作了两幅画,回来又写文章:“养在深闺无人识 失落的风景明珠”,从此张家界渐为人知。
吴冠中从风景中体验到常人所感受不到的艺术美。比如他对白桦树的描述:“白桦的黑斑像眼睛,但只有上眼睑,没有下眼睑,她眯着眼窥人,林中处处见秋波。既成林,每株树身便隐现在林中,林成片,片上谁布斑点,是锣鼓之音,是抽象之形,是交响之林。”这样浮想联翩的感悟和生动美丽的文字,只有吴冠中才能获得,才能写出。
《吴冠中谈美》一书洋洋洒洒三十万字,终于读完了,对吴冠中的艺术见解和精神境界有了切近的认识,也好像在一座艺术殿堂中徜徉了一遭,经历了一次艺术的洗礼。许多过去略有所知但又不甚了了的概念得以澄清,特别对现代画风之印象派和抽象派,大大加深了认识。最后,对吴冠中这样一位有品位、有见解、有风骨、有柔情的伟大画家有了新的了解, 也因此更加崇敬我们这位民族的、也是国际的艺术大师。
论有不当,或在所难免,敬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