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史概述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印章艺术堪称我国特有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们国家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体现了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特有魅力。
印章史概述
我国印章的历史大致可以从商代开始,1936年于安阳发现的商代三古鉨(秦以前印章之名谓“鉨”)似可佐证。之所以讲“似”,是因为此三鉨并非直接出自商墓葬,而是来自于安阳地摊。
篆刻艺术再经过从战国、秦、汉一直到清代这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其数量浩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及艺术处理的独创性,在世界艺术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参与印章制作的人数众多,名家辈出。有的是制陶、制砖瓦的工匠,有的是青铜器的制造者,有的是官廷专职的治印技师,有的是士大夫中的文人学士。到了元明以后,文人更加重视治印,他们大多是业余的,或是从事其他文史研究的学者,或是官吏、隐士、和尚、女史、书画家等等。由于阶级的不同,生活习惯、爱好或信仰的差异,以及审美情趣的高低,致使印章艺术的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风貌。
内容方面,有官印和私印两大类。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手工业的进步,加之各朝代政治力量的影响和审美观的不同,官印和私印的形式、大小、字体、钮式等,都有明显的变化。
观阳县印,铜质
印面纵53、横52毫米
背款“开皇十六年 (596年) 十月十五日造”。清瞿中溶着《集古官印考》疑背款似后人伪刻,列入唐代。二百兰亭斋旧藏。《隋唐以来官印集存》《隋唐官印研究》著录。现藏天津博物馆。
随着时代的演变,印章又可分为文字印与图像印两大类。文字中又有篆、隶、真、行、草等书体之分,其中以篆书印章的流行时间最长,传世的作品也最多。因此,有的人称印章史为“篆刻艺术史”,也有人将元代以前的称为印章史,元代以后称之为篆刻史。
但刘江老师认为这样划分与称呼均不太确切。因为篆刻艺术史并不能包括隶、草、行等书体的刻印史,更不能包括有悠久历史的图像印史。虽然它们之间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艺术性有高低,数量有多少,但都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品种。
双兽纹图形玺
印章起源于实用,同时也有它的审美作用,在实用中求美,求美是为了更好和更广泛的实用。如周秦时期的“印陶”,有“物勒工名',是出于对产品的负责任,不仅要提高质量和商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要提高其艺术性。因此,最早的印章,也多少具有艺术性。同样,在明清以后的篆刻作品中,也有只具实用性,而缺少艺术性的,如有的官印即如此。
印章艺术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是有起伏的,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它与社会的兴衰和其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同步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很多印章的运用手段、方式、种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兴盛发展,也有的随之改变或淘汰。
古印陶 咸¤里致[秦都咸阳遗址]
如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解放,印章艺术兴起,是我国印章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无论官私印、图像印,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而“印陶”和“封泥”等式样,到隋唐以后则消失了。唐代是我国文化如诗歌、书法、绘画等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而印章艺术则处于一个转折期的低谷,显得暗淡无光。宋元以后,由于文人参与,印章艺术开始回升。明清私印中,以审美为主的书画、鉴藏、词句等印,极为发达,而图像印则处于低潮。这种种变化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探究其规律,不仅需要印学史本身的知识,同时,还需借助其他史学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文章知识来源: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