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大变样的滕县老城

日前,认真研究了手头的民国时期1938年手绘的滕县城区地图,对比滕县解放初期的所见的滕县城,变化之大还是很惊人的。
我是1956年滕县和薛城县合并后的第二年,1957年从薛城搬到滕县居住和生活的。当时县直机关没有宿舍,干部和家属都是租住民房。我们家先后在县城东西南北搬过九次家,加上我无论到了哪里,生性爱这里串串,那里走走,所以对滕县城里城外的的街道和两边的建筑,还是比较熟悉的。
绘图者佚名,感谢记录历史的人
对比1938年手绘的民国时期滕县城区老地图,解放初期城里主要街道和城外(如西门里街西面通衢街)的街道,仍保留民国时期原来的名称,西城墙和西城门在1952年被拆除,填平了城墙外的海子(护城河),建起了当时俗称的洋街(新街—现在的新兴路步行街)。
城里街道两旁的建筑,除了东门里街(现府前路)路北的县府(被滕县县人委占用)、书院街南面的天主教堂被2803部队占用,南门里的同仁堂(当时是詹家经营)和西门里的王家祠堂及北门里街路东的黄家铁牌坊及西门里街路南往书院街拐弯交叉口的龙家石牌坊仍然保留原样,其余如北门里街的黄宅、西北隅的生宅、邱宅等被部分保留;城北和东南角的四个坑塘建起了民宅,其它建筑使用单位还是发生不小的变化。
解放后,城南、北、东护城河(海子),除了每年汛季尚有黄山桥以东城郭护城河从荆河分流过来的少量河水之外,其余时间只剩下干涸的沟渠。
我初到滕县看到的北城墙已坍塌,北门以东的城墙几近夷为平地,成了晒大粪干的大粪场。北门以西的北城墙,成了城里人随便翻越的没有任何建筑的土坡高地。
经过1938年滕县战役炮火的摧残,南城墙和东城墙及唯一保留下来的东门城楼等,还残存着部分断垣残壁。当时坍塌后的南门以西的南城墙的一部分,曾一度成为我的母校书院街小学上体育课的活动操场。
解放后,原来的滕县四大家,即:
东门里的姚,西门里的王,南门里的姚,北门里的黄,他们的宅第包括西门里的高宅(高翰林高熙喆宅邸),及城内的十三大家的房产,大部分已被充作公产,只有北门里的黄宅(俗称府门里)及北门外北关大街和天主堂北面部分房屋住着黄姓后人(详情我会在文末铁牌坊章节中作以介绍)。
原来西北隅的邮局搬到西门里街的路北原新市场南部作为邮电局,老邮局原址被县委征用;与其东邻的孔庙,大部分改为县文化馆,北半部建起了县委礼堂;孔庙对面西门里街警报楼旁的典当行改成市民集会和放电影的大广场;县委北邻的戏院地盘被县武装部占用,戏院如果没有象龙泉塔一样标错位置的话,已不在原址,改到城墙西北角的新新戏院。
城西南部的滕文中学地盘被县粮食局占用;西门里街路南的吴宅(现在的电业局宿舍)处,抗战前建起了电灯厂,抗战初期滕县保卫战时曾作为王铭章师长的指挥部,解放后先后由滕县电业局、被服厂等单位使用;书院街的路北孔楼改建成书院街小学(据书院街小学的创建人杨省三校长后人回忆,小学复建原址在火神庙,抗战胜利后搬到书院街)。
城东北部的民国时期的县府、县大队原址,解放后先后由滕县专署、滕县县政府、县人委使用,县公安局搬到县府对面路南的徐府位置;原商会和张锦湖宅第办起县人民医院;原电话局在建国初期被县保险公司(后被取消)占用,对面路南的张家祠北半部解放后先后被滕县酒厂和县委招待所占用;南半部1958年至1961年被【滕县大众】报社占用,1961年报刊因新闻纸供应困难等原因停刊后,改为县直机关宿舍大院,原【滕县大众】报社社长李波调到城关公社任副社长。
城东南部变化不大,除了南门里街保留着詹姓家族仍在营业的同仁堂药店外,南面与南门里街相交的东西向的小巷路北的马车行,解放后改为邮电局宿舍;奎文街,奎文巷仍然保留原样,其它变化不大。
城北与坍塌的城墙和干涸的海子相对的华北神学院(弘道院)改为滕县中学(后来的滕一中,现在的教育局)。
另外北门外北关街路东的黄宅仅有少量房屋被黄氏后人居住,南面紧贴东向出城公路(现杏坛路)改为县公路站,北面的五三小学改为北关小学。
拆迁前的北关大街58号黄姓后人宅第
(1957年初笔者全家曾租住临街的左面两间)
城东的黄山桥解放后仍完好保留,附近东面东关大街(现在善国大道)路东上世纪五十年代办起了县五金厂(后来的无线电八厂)。东关大街的最南端善国门外南河滩洼地的出城向南古驿道旁,还矗立着一座刻有“皇恩浩荡”的龟驮碑。这里的河滩洼地和龙泉塔旁长满野草的塔寺沟,解放后一度作为公安部门枪毙罪犯的刑场。
笔者背后矗立在塔寺沟旁的龙泉塔
至于荆河路两边的建筑,都是随着1958年滕县宾馆的开建,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滕县宾馆竣工使用以后,才先后陆续建起了县被服厂(拐角楼)、鞋厂、印刷厂、工人俱乐部(工人文化宫)、百货公司、邮电大楼、工艺美术大楼……等新的建筑。
六十年代初新街南头新盖的拐角楼(被服厂)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改革开放后的老滕县县城,随着市政建设飞速发展,市容市貌已完全大变,新老城区道路宽阔,高楼林立,连我这老滕县人回去都几乎认不出了,真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感觉。
(2021-9-14)
铁牌坊
铁牌坊位于滕县古城北门里街东侧,坐东朝西,是滕县明清望族黄氏遗存。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前后历经五年建成,毁于文革“破四旧”中。该坊面对明清黄氏历代祖孙祖居“府门里”。
北门里街的黄家铁牌坊
滕县黄氏始祖黄家瑞,系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大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移居滕地,曾任明朝正四品命官---右佥都御史(相当于现在最高检察院助理检察长)。其重孙黄钟在任滕县教谕期间,因感其母李儒人“孝敬公婆、勤俭持家、教子有方”的优良品德,为其建造的牌坊。
该坊铁石结构,坊高一丈八尺,四楹宫殿式结构,下为长二丈七尺,宽九尺,高三尺的彩色水磨石石座,座上立有八根高九尺的抹楞方形石柱,石柱上盖有生铁浇铸的顶盖。顶盖为重檐歇山、飞檐斗拱、重梁起架,铸有精美花饰铭文,居中悬有“圣旨”两字。牌坊石座左右两侧,分别立有铁铸雄狮两只。
整个牌坊造型雄伟奇特,为国内罕见的坊类建筑。
本来与铁牌坊相邻的,原有后建于清嘉庆年间跨北门里街的石质[贞寿坊],与黄氏铁牌坊合称黄氏铁石二坊。
该石坊是黄氏十一世孙黄儒林为其母建造。其母年寿101岁,五世同堂。按例,礼部拨银10两,地方拨银30两,奏请皇上批准,又加拨银10两,并赐名“贞寿”以示嘉奖。此石坊后毁于民国年间。
笔者曽与黄氏后人黄孝光是中学同班同学,解放初期其家里尚保留着先祖上朝的象牙笏板,由此可见其先祖在旧朝中的地位之显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