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中常见的三种起笔方法
王羲之《兰亭序》中常见的三种起笔方法
启明按:因为不少书友提到李炯峰老师的点评里很多次提到起笔、行笔、收笔的概念,但是很多书友搞不明白李老师多次强调起笔、行笔、收笔的意义何在,今天启明就分享360个人图书馆的这个文章给大家,原题为《“九用”之起笔——《兰亭序》中常见的三种起笔方法》,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了解兰亭序的起笔,对李老师说的起行收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内容是笔者在观看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黄简老师关于笔法解析的视频时所做的笔记(少部分是自己的理解),笔者觉得黄老师讲得特别好,所以把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唐朝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玉堂禁经》中谈到了张旭的笔法“九用”,当代书法家黄简老师对这九用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现先将“九用”摘录如下,然后再结合它们在起笔、行笔和收笔中的运用,进行逐个解释。
一曰顿笔,摧锋骤衄(n)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乛”是也。
五曰踆(cún)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多音字,在此处念tì)者,必先踆之。
六曰衄(n)锋,住锋暗挼(ruó)是也,烈火用之。
七曰趯(此处念yuè)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
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这九用中,凡是叫“锋”的,都是指某一个使用笔锋的动作;凡是称之为“笔”的,指完成一个笔画的动作,也就是说“笔”可能包含好几个动作,它是一个过程。
起笔中常用到的有驭锋,蹲锋,衄锋。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驭锋就是直撞,如果和其他笔画相连,就叫做暗筑。“目”、“其”两个字中用到了驭锋。
驭锋是垂直下笔(即笔管与纸面垂直),尖锋直撞纸面,即是一个点。《兰亭序》中的“目”字,中间的两个横画,因为和竖相接,看不到起笔的变化,所以书写这两笔的起笔时,可以直撞下笔,即驭锋。
驭锋下笔后,因为是垂直入笔,所以只有一个点,如果想把线条写得粗一些,可以在落笔后,来回摩擦一下,使笔毫散得开一些,这样的动作叫做开锋。(启明按:其实应该也可以称为铺毫)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用的技法叫衄锋(下面将要讲到)。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一”、“乛”是也。”弯曲笔毫的动作叫做“蹲”,也就是落笔后下按用侧锋的动作。
古时“蹲”有“踞”的意思,踞坐指的就是坐着,两条腿分开,像洗脚时的坐姿。因为下按后,尖锋会分开,像踞坐时两腿的动作一样。所以落笔后下按用侧锋的动作叫蹲锋。
所以这句话的意识是:蹲锋就是缓缓下按笔毫,根据要写的线条的粗细,而决定下按的力度大小。“一”、“乛”中用到了蹲锋。
从尖锋入纸到笔锋完全入纸(笔锋的竖直长度为笔头的三分之一),又可分为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关于三分笔,大家可以参考之前启明发布的文章《什么是三分笔?为什么说明白了三分笔就懂得了运锋?》)力度加大,分数增加,线条渐粗。侧下行笔,可用蹲锋取分数,蹲即弯曲笔毫,笔毫的弯曲程度决定写出的线条的粗细。
蹲锋与驭锋不同的是,驭锋是垂直下笔,尖锋撞纸,而蹲锋下笔前,要微倾侧笔管。
《兰亭序》中的“人”字,捺画的起笔用到了蹲锋。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也就是使用蹲锋。这一捺起笔取的是一分笔。
“六曰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衄”古时有扭转的意思,衄锋其实就是扭锋。“住锋”指的就是“驻锋”,也就是笔锋稍微停一下的意思。“暗挼”指的是调整一下笔心。“烈火”指的是烈火势,也就是行草书中的竹字头。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衄锋,就是笔锋稍稍停一下,调整一下笔心,然后把笔管扭向你想要的方向,行笔方向就改过来了。行草书中的竹字头用到了这一方法。
衄锋就是变换行笔方向。把笔管方向扭向你将要行笔的方向,也即常说的换面(这个过程常常是通过摆动手腕实现的),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行笔了。
入笔后,一次扭转
入笔后,两次扭转
“九用”之起笔——《兰亭序》中常见的三种起笔方法
入笔后,三次扭转
“九用”之起笔——《兰亭序》中常见的三种起笔方法
藏锋起笔的笔画,也用到了衄锋。
衄锋在起笔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行草书中,起笔时,蹲锋和衄锋常常会配合使用,即入笔时使用蹲锋,取得合适的几分笔,然后根据需要衄锋,把笔锋方向调到你接下来要行笔的方向。蹲锋入笔后,可能会扭转一次,或者两次,甚至是三次方向。如《兰亭序》中的“诸”、“引”、“右”等字。藏锋起笔的点画中,也用到了衄锋,如“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