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影子(终篇):2000多年的做茧与破茧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大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等,以及他们的著作《道德经》、《论语》、《墨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

自秦始皇扫六合,建立起大一统的秦朝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就永远过去了。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封建、立郡县等,对后世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但由此确立的秦制,却也使后来的社会治理发展、文化发展、科技生产力发展等,

都陷入了严重的作茧自缚之中。

自秦始皇成为中国第一个皇帝,到清朝灭亡,共出现了400多个皇帝。所谓“秦始皇的影子”,是说他对后世的影响。

简单从文化、科技、治理三条线来说一下。

前面的文章说过,由于秦制将天下及权力归于皇帝一人,这当然对皇帝是最有吸引力的。

到了清朝时,清朝的皇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皇帝,特别聪明,特别好学,还特别勤奋,于是他们在吸取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终于把在秦治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帝王术、治术,发展到了极致。

然而……

说说文化吧。

自商鞅变法后的几代秦王一致认为,种田和打仗才是根本,什么文化,什么儒家、道家、墨家那些,都是扯犊子的。老百姓懂得了这些,有了文化,只会影响战斗力。

因此他们对百姓采取了隔绝信息的方法,连《诗经》这样纯文学的书也要没收和销毁。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即是这套思路的集大成表现。

但秦朝二世而亡,15年内灰飞烟灭,也使后来的皇帝们认识到,完全靠暴戾也是不行的,还要靠教化,要让百姓知书达礼。

却又不能让他们知道的太多。

应该是经过了综合的缜密考虑,汉武帝时便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放到了正统地位。

相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当然是进步的表现;但“独尊儒术”,只尊一门学问,固然是利于皇家治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无疑是严重的作茧自缚。

于是我们看到,2000多年来,无数人在研究孔子和四书五经,皓首穷经。不知浪费了多少才华,多少笔墨纸张,多少人力物力,成果看似很宏大,

但孔子还是孔子,四书五经还是四书五经,真正的创新、突破是没有的。

再说科技。其实也是一样的。

即使到了晚清时,19世纪中叶了,人们种地的方式与秦朝时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出个门,也还是靠走路,骑马或坐轿。

2000年漫延下来,技术应用的进步是有的,系统的科学理论突破那是真没有。

几百年前,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已经开始反思秦制的消极性的一面。

晚清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们的洋务运动,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而文化的真正破茧与启蒙,是要等到梁启超以及稍后的鲁迅、胡适那一代知识分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