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文研】关学与陕西书院的互动关系

​关学与陕西书院的互动关系,可从“关学对陕西书院的影响和作用”以及“陕西书院对关学传播的作用与意义”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关学对陕西书院的影响和作用

书院萌芽于唐,真正兴起是在宋。宋代书院之所以兴盛,除了朝廷重文兴教政策的持续影响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新形式-理学的兴起。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理学从产生到式微,大体上经历了七百余年的历史。此间,先后产生了“濂、洛、关、闽”四大流派。这些流派的命名大多缘于书院之名,或书院所处当地之地名,如濂学,缘于濂溪书院。周敦颐一生在学术上实无太大开创,但其生前创办多处书院,四处讲学,借助书院形式弘扬理学,确有开创之功。仅此一点,也可以看出理学与书院之间的关系。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者,他是华山隐士陈抟老祖的再传弟子。张载、“二程”是理学的奠基人。“二程”师事濂门,一脉相承。张载自创学说、自立门派。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并改造了四大学说,开后世理学之主流。理学继承古代儒学,融会佛老,深入探讨了宇宙本源、人类本性等重大哲学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哲学体系。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都起过重大作用,其影响远远超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以及明清考据之学。理学被宋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捧为官方哲学。关中自古就是理学之邦。张载作为理学奠基人、关学创始人居功甚伟。张载生前“关学之盛,不下洛学”,弟子众多,影响深远。张载一生主要生活在陕西凤翔府辖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乡),除去赴长安、京师等地讲学外,他主要在家乡著书立说,授徒讲学。

他讲学的地方即为横渠书院。关于横渠书院的创建,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书院为张载本人生前所建,一种是说书院为后人纪念张载而建。张载15岁时居家横渠大镇谷为父守陵。当时,他一边耕田种地,一边去横渠崇寿院读书。从15岁到38岁考中进士,张载一直就读于崇寿院。考中进士后,他曾先后在开封、长安以及武功绿野书院、扶风仙山寺等地讲学,门徒聚集。宋熙宁三年(1070),张载辞去朝中崇文校书,回到横渠,正式设馆讲学,关学也正是形成于此时。张载去世后,他的门徒们为了怀念他的功绩,将崇寿院正式改名为横渠书院。横渠书院教泽延绵,一直持续到清末。

张载身后,由于政治因素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关学不如其他学派那样盛行于世,但张载关学为宋以后关中理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以降的关中学人纷纷以张载为榜样,在学术研究中吸收张载创立的关学营养,进而形成富有传统与特色的陕西区域思想文化。客观地讲,陕西的书院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相对于江浙沿海一带,仍然属于书院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正是由于关学与书院独一无二、天衣无缝的对接,才使得陕西书院在宋代及其以后有了跨越式发展,从而使得陕西书院最终表现出与全国书院大致相同的情形。

陕西自唐代以后日渐沦为全国书院发展落后之区域,书院的发展数量和普及明显落后于江南一带。但是,正是由于关学的重振,大大地提高了陕西书院在全国书院中的知名度。可以说,陕西书院在全国书院史上的地位与关学在全国学术史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关学的发展使得书院制度走向成熟,书院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与因素。关学自张载创立起,历经元、明、清各朝,始终与书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书院因关学而有了精神、灵魂,书院的功能、性质更趋于明朗,书院的组织、制度更趋于成熟、发展。

二、陕西书院对关学传播的作用与意义

陕西书院成熟形成于宋代。在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大师们的亲身践行和大力倡导下,教育与学术完全融入书院,书院因教育和学术而蓬勃发展。关学大师们的这种积极倡导与身体力行,使得关学在其诞生之初就与书院结缘。
此后,以张载为代表的历代关学大师们,都很好地利用了书院这一创新形式,聚徒讲学、传道授业,以此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书院讲学成为弘扬关学最主要的途径和形式之一。很多关学大师生前都在各大书院讲学,有的甚至自己创办书院,如冯从吾、刘古愚等。书院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关学的传播、发展。陕西书院在关学的传播与发展中起到了凝聚、引领、辐射的作用。陕西书院的学术主旨与办学风尚都承续了关学传统。
总之,关学为书院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书院使得关学得以更好地传播,两者相得益彰,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