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心意拳的由来
斯门派得嫡派源流,曾闻前辈老师们相传曰:实是姬祖师从枪法而变为斯拳法是也。姬祖师回教人(讳寿云),号隆凤,山西蒲洲,地名均村人也。
予历承家学所遗买老祖师所传授之六合心意拳谱,逐日遵古独习,照型摩路,学业有何进步,不敢稍示矜矫,以越武道中之仁惠,从来修学家教,绝嗜禁欲,友谊立身,犯而不较,是予自中者也。自揣吾人立意学成,守定古师遗训,虽不能登峰造极,而升义侠之阶梯,其于益寿延年,健康体格是确有把握的,虽是晦之跡不同,而得道修体之境不误。予提倡武术如疯如魔,愿吾民众多加团练,一进步,即而由简而繁,由浅而深,身体能活泼,于是能便楺,增长胆识,不其然而然矣。
祖师生于明末,精于枪法,见者皆以为神,而祖师犹有虑焉,因旅路身带器械不便,故将枪法改为拳法。以枪有三尖、三照之持要;而斯拳有三节、三心、三弯之对正。枪有左右横取、进退封闭之提拿;拳有四梢具备、五行发动之束展。枪有双膊下垂、双肘相护之顾盼;拳有两肘不离胁、两手不离胸之紧靠。而从心一有动,意必猝然而致,周身束捲三合,帮助全身发挥内劲,雷声枪上哈令呼之气,迅雷急电之精,气合连声之手,如斯合用,方见精神,古称此拳为“神拳”,而以精神敏捷呼之也。又有一名曰“五行拳”,以内五行能发,外五行能应之也。后经买壮图老祖师在祁县传流此拳,传流拳谱内有《十法摘要》,故名之曰“六合心意拳”。
清季咸丰同治年间,祁县心意出名于世者,戴氏大驴、二驴兄弟,学得河南李珍老祖师之传授。范氏得河南鲁山县买壮图老祖师之真传,事出一辙,人所皆知。门本一派,迄今无异,斯艺康乾年间,在南省等地另不以“心意”名之,而买祖师来祁县常说此拳,着着以心意用之,以心意做功,以心意取人,而胜人不见手为真传。按此,姬隆凤老祖师,系首创此拳之鼻祖。
解释:
从枪法而变为斯拳法是也:雍正十一年正月《六合十大要序》(拳论质疑序) 等有记载。但《倚山武论》《六合拳谱序》等记载了祖师脱枪为拳之前的历史。三者结合,才是更完整的创拳历史和全貌:于陕西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鄂王武论) 创出枪法,然后脱枪为拳。
姬祖师回教人:说姬龙凤是回教人,应是误传,但不排除当年姬公与回族有过交往,甚至打成一片的历史。
传流拳谱内有《十法摘要》:可见买壮图传谱与襄县传谱一样,已经有河南新安掌礼沟岁进士王自诚所著的《十法摘要》传谱流传了,不仅是关于姬公脱枪为拳的口传。
在南省等地另不以“心意”名之:这信息表明早期姬氏武学在河南传系,拳名有别。这与乾隆十五年《六合拳序》及《六合拳谱》名称吻合。《倚山武论》记载另有其他名称。经过收集整理,约有四十多种名称,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传人对姬氏武学的理解与丰富。汇集记载姬氏武学的许多古名,是范氏的一大贡献。
本文节选自苗树林先生抄藏的山西祁县范氏《守洞尘技》,该谱问世于一百多年前。
雍正十一年正月,河南新安掌礼沟岁进士王自诚,根据其恩师、姬龙凤的高足南山郑氏(一说曹继武化名) 所传《原序》增删后所作的《六合十大要序》,于乾隆十九年七月传到王琛琳之手,王作题记。又于乾隆四十四年十月传到汝州马定振手里,马定振作题记。后又于道光十二年,传到了状元马殿家的公馆。再后,此谱传到了买壮图手里,在同治、光绪年间,买壮图又传给了山西祁县范万明,此时该谱已残破。清末至民国时期,范氏后人重新整理。再后,太原苗树林先生摘抄之。
范氏谱中的奥妙,在于范氏于一百多年前,就先后比较全面地记载并绘图,公开介绍、详细披露了买氏四把、心法内功等。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