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堂慢茶16]180年前的孔府录取礼生凭证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6-08-29 10:48

  罗东哲文/摄

  现在的各类录取通知书,一般都是由招聘单位统一印制,填上录取者的姓名,由邮政快递送达。而在古代,录取通知书无论是做工,还是送达,都比现在要复杂、隆重。可是,在没有身份证、互联网,也没有照相机确切记录人的长相的年代,如何才能证明一份录取凭证上的录取人正是自己呢?也许,孔府收藏的一张孔氏南宗家庙录取礼生凭证,能为我们做个解答。

  这份180年前的凭证,讲的是衢州孔庙需要40名礼生,安徽桐城县一位名叫朱焜的人被录用之事。

  此执照题头写有“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五级纪录二次孔”“袭封衍圣公咨准”。在清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系正八品,南宗与北宗各一人。执照表明,朱焜录用为礼生,是顶补孔昭伦之遗缺,其顶戴、服色是按照庠生(相当于秀才)的待遇配给。

  有趣的是,凭证还详细描述了朱焜的模样:“朱焜:年四十四岁,身中、面白、有须……杜绝假冒。”这样的表述绝似中国古代的科举,文童科考,学政唱名时,要严格对照文童的“身高、面色黑白、有须无须”。不同的是,科考时,担保人是廪生,相当于地方上有名望的秀才。而孔氏南宗家庙招收礼生的担保人,不但要写上父亲的名字,朱焜的曾祖父、祖父都要画押。

  这张清末时期的孔府录取礼生凭证,是由我市的收藏爱好者王汉龙发现并收藏的,后交由孔庙保管。孔祥楷先生收到这份凭证后很是开心,还找了市图书馆馆长占剑辨真伪。占剑仔细查看了凭证后,从纸张新旧程度、印刷特点及字迹等方便,证明此凭证为真。

  《礼记》云:“礼者,履也,律也。”礼生,是在中国传统礼仪活动中承担最为重要作用的礼仪专家。他们引导和指挥着“五礼”的进行,参与神明祭拜、祖先祭祀、婚嫁丧葬等礼仪实践,这其中尤其在祭典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礼生在礼仪中承担的职能,最为基本的就是赞相礼仪、引导礼仪、乃至于参与制定礼仪。而孔庙礼生则是在孔庙礼仪活动中负责仪礼方面事宜的生员。

  “虽然是一份简单的录取礼生的凭证,但是我相信,这也足够证明了孔庙当时的地位。”孔祥楷先生感叹,“这份凭证对研究南宗祭孔的礼仪制度、内部管理等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实物依据”

  孔府录取礼生凭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