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切除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前段时间收治了一位病人,王大哥,程序员,43岁,他三年前查肠镜发现有乙状结肠息肉,直径约为1.2cm,当时肠镜下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显示为腺瘤性息肉(绒毛状增生),当时嘱咐他过半年后再复查,然后就再也没见他来复查过,然后一个月前见到他来了,见面就说最近有腹泻、便血症状,一开始也是以为是痔疮,自己在药店买了些药,也没啥效果,最近腹泻加重,没办法就来就诊了,然后给他查了个肠镜,显示乙状结肠及横结肠可见多发息肉,最大的直径约3cm,呈条状,表面可见糜烂溃疡,病理结果显示腺癌,然后在做了一系列检查后,进行了结肠癌根治术,比较幸运的是王大哥的这个癌变息肉只有顶部癌变,根部没见癌变,后来在和王大哥和他的家属聊天中问到为何没见再来复查的问题,他们说觉得自然切过了应该就不会有问题了吧,觉得医生们只是危言耸听罢了,没想到还会再长,还会癌变.....

从上面这个病例可以看到,很多人都认为有大肠息肉,切除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这篇文章就给大家谈一下大肠息肉比较常见的一些认知误区以及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很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根据目前一些研究资料证实,大肠息肉和大肠癌关系密切,其可以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等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几率较高,属于癌前病变,应当引起重视。所以下面将详细谈下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的病理分型分为三种:

1、管状腺瘤(最多见的腺瘤性息肉)

外观:呈圆形、椭圆形,大多数表面光滑或者呈分叶状

大小:大小不等,大多数直径不超过1cm

癌变几率:直径小于1cm癌变几率约为1%~20%;直径大于2cm的话癌变可达30%以上。

2、绒毛状腺瘤(比管状腺瘤少见)

外观:一般为单发的息肉,体积较大

大小:直径大多数为1cm以上,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其中直肠更多见。

癌变几率:较管状腺瘤癌变率更高,约为管状腺瘤的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外观:形态同时具有以上两者结构

大小:同时以上两者特点

癌变率: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注:另外还有一种息肉病属于癌变率100%就是家族性息肉,此疾病属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常有家族史,属于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疾病,当然偶尔也可见一些没有家族史的人群,外观上: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图片可以自行搜索,密集恐惧症者请谨慎搜索),笔者曾经在进修的时候见过一例,那位患者就是家族遗传的家族性息肉病,其父亲就是因此病癌变而去世,其儿子和女儿均有此疾病,据当时的带教老师给我说,这位患者每年都来定期切除息肉,我看过一次,肠道密密麻麻的全是息肉,印象深刻。‘

关于大肠息肉的常见误区及复查时间

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的可能性,所以应当引起重视,且大肠息肉容易复发,所以就是大肠息肉被切除了,也应当定期复查,而不应该“高枕无忧”,觉得一切除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了,下面我将详细谈下大肠息肉切除后的复查。

除腺瘤性息肉以外复查时间如下

单发性息肉:一般建议每2年复查一次

多发性息肉:建议每1年复查一次,如果没有发现新息肉的话可以改为2到3年一次

以上两种情况如果期间出现大便带血应当及时复查肠镜,以明确是否息肉复发,以及有无其他病变,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复查方案

1、低危组:①单发;②带蒂;③小于2cm的广基管状腺瘤;④伴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者。随访内容和时间:治疗后1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如为阴性,则每年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查,每隔3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连续3次肠镜检查阴性者,延长至每隔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间隔期间,必须每年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查。

2、高危组:①多发腺瘤;②腺瘤直径≥2cm;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腺瘤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随访内容和时间:高危组治疗后3~6个月内做一次结肠镜检。如为阴性,6~9个月再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仍为阴性者,1年后再做一次结肠镜检查;连续2次结肠镜检查都是阴性者,每隔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间隔期间必须每年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查。

注:如果是我上面说的那种家族性息肉的患者应当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如发现息肉及时切除避免癌变。

关于大肠息肉的治疗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微创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这三种方法,对应各种类型的患者。

一、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治疗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对其他的治疗方法经济、安全,并发症和创伤比较小,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氩气切除术(APC),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根据息肉的大小、性质、类型不同选者相应的治疗方法,不同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氩气治疗(APC)、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根据腺瘤的大小、形状及性质不同,须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注:所有切除的病理标本,除非特殊情况,均应该进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二、手术治疗

如果在发现息肉后,活检病理诊断后发现癌变或者怀疑癌变,并且较大的或者密集分布于某一段肠腔内,无法进行内镜下切除的话,就只能选择手术治疗,但是目前腹腔镜可以代替部分情况下的开腹手术治疗,创伤相对开腹手术小一些。

三、药物治疗

目前有些病例有记载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阿司匹林一类的药物)有一定效果,但是目前争议较大,副作用也较大,一般不推荐使用,如果有必要,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总结:大肠息肉的癌变是可控的,只要有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治疗方案,是可以避免息肉的癌变的,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