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局》秦国迅速强大和魏国逐渐衰弱的道理让人心惊
读《鬼谷子的局》让人感触最深的是秦国由弱变强,而魏国却由强变弱,这一强一弱体现出来的道理,却是让人心惊。
在封建制度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领导人的,即一国君主。
魏国是在魏惠王手里由强变弱的,而秦国由弱变强是从秦孝公开始的,秦惠文王继续强大,以致使列国忌惮,需要六国合纵才能抵抗的地步。
01
首先看两个国家君主的性格和治国力度。
魏国,魏惠王继位前,他的祖父魏文候和父亲魏武候都是铁腕君主,任用李悝变法,率先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打破了门阀政治,使得政权集中于君主手中,然后选贤任能,赏罚严明,魏国由此而富强。
魏国又有一个七十四战无一败绩的著名统帅吴起,他率领着魏国军卒东征西战,使得魏国的地盘扩大了三倍多,魏国已明显荣登霸主国地位。
魏惠王接手这么一个强国,理应继承先祖遗风,继续强大魏国。
可是魏惠王是一个享乐君主,酷爱金银珠宝,对人才的渴求只在嘴上,倒并不上心,有点随缘的意思。
魏惠王曾对齐威王炫耀,说魏国有许多半径好几寸的珍珠,都用来玩了,夜光宝石都用来当作蜡烛照明,有象牙宝塔用来镇纸,更有天山乳玉当作枕头来用。
从魏惠王的话中可见魏国宫室已经奢靡到什么程度,上行下效,魏国的朝臣们也都个顶个的奢靡,魏国君臣都把心思用在奢华享受上了,还有多少心思用在治国理政上,鬼知道。
魏惠王除了爱享受,性格上也并不像父辈那样铁腕治国,而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往往遇到可这样也可那样的事情时,总拿不定主意,任由办事臣子左右。
这样一来,办事的臣子总要由着自己的想法,或者任由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办事,这样办事的后果就是把事情办的稀里糊涂。
反观秦国,秦孝公即位,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秦国穷弱的让人无法想象,国库的库银不足五千金,兵力十万,可能战的也就五万骑兵。
秦孝公是一个铁腕君主,极有定力和主见,对秦国的未来发展策略非常清楚,一旦定下国策绝不更改,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坚决顶住。
秦孝公一上任,立即任用商鞅变法,无论世族元老多么极力反对,也决不退缩,为了推行新法,把阻碍变法的儿子赢驷扔到山野让其自生自灭,更是割了哥哥赢虔的鼻子,以儆效尤,使得变法顺利的推行下去。
秦惠文王也和父亲一样,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君主,心思坚定,极有谋略,一上台,就实施了一系列的手段,车裂了商鞅,铲除了甘龙、杜挚、公孙贾等一众阻碍自己的老臣,然后制定秦国的国策,坚定的执行。
魏惠王只知享乐,治国就是随缘,臣下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而秦国的两任君主都是心志坚定,极有手腕,一旦确定了国策就坚定执行的主,这一对比,秦国不强都难,而魏国不弱也不容易。
02
一个国家想要富强,只靠君主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批能干大事的人才,才能把国家治理强壮。
魏国地处中原,人才济济,商鞅、公孙衍、孙膑这些国家栋梁都是一开始选定魏国的,可是最后一个一个都离去了。
商鞅原名公孙鞅,是魏国丞相公叔痤府里的中庶子,公叔痤多次向魏惠王推荐,魏惠王就是不任用,公叔痤在临死时,更是极力推荐,更说出如果不用公孙鞅,魏惠王一定会后悔这样先见之明的话,可是魏惠王就是不用,最后公孙鞅去了秦国,进行变法,强大了秦国。
公孙衍也是魏国丞相白圭的门人,也曾被白圭多次推荐,不被魏惠王任用,白圭死后,司徒朱威继续向魏惠王推荐,可是魏惠王好像对人才免疫一样,死活不用,最后公孙衍被秦国挖走,任为大良造(相当于魏国丞相)。
孙膑一代杰出的军事家,最开始也是在魏国效力,可是遭庞涓陷害,魏惠王不辩是非,随便就定了孙膑的罪,挖了孙膑的膝盖,结果孙膑被齐国救走并重用了,反过来帮助齐国重创了魏国。
反观秦国,魏惠王死活不用的人才,秦国是想尽办法把这些人招过来,甚至挖墙角。
秦孝公一上任,就向列国发出招贤令,急切的招募人才。
公孙鞅就是秦国设法挖走的第一个墙角,秦国的副将景监在魏国就想方设法结交公孙鞅,向其伸出橄榄枝,最后公孙鞅舍魏去了秦国,进行变法,使得秦国一举成为经济和军事强国。
公孙衍是秦国设法挖走的第二个墙角,秦惠文王派出了公子华和公子疾来魏国,一方面接触公孙衍,另一方面与魏国权臣设陷阱陷害公孙衍,公子华再出面营救公孙衍,把他带往秦国,这一系列操作,秦国把公孙衍挖走,成为秦国的大良造。
后来的孙膑、纵横家张仪和苏秦,秦国都曾派出使者,千方百计想把这些人才拉去秦国,只是孙膑被齐国拉走了,苏秦致力于合纵,只有张仪被秦国拉走,张仪为秦国出谋划策,先是吞灭了巴蜀,后进行连横以对抗苏秦的合纵,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人才的任用上,魏国基本是把国家大才都赶走了,而秦国是想方设法的把这些国家大才拉到秦国,这一赶一拉,高低立见。
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不仅把魏国的河西之地夺走了,还把楚国的商於也占领了,张仪更是一出手把巴蜀给吞了,秦国的地盘不仅扩大了,更打出了一个巴蜀粮仓,而魏国的地盘则是在缩小,兵力在衰弱。
03
一个国家想要强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做事,只有君臣的心朝着一处想,力朝着一处使,才能真正使得国家富强。
魏惠王本身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君主,朝臣们也就三心二意,各为自己谋利益,无论任何事情,只要在朝堂上讨论,大家就是各种心思,都是想着怎么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至于是否有利于魏国,那就不是他们全面考虑的事情,在有利他们的同时,能有利魏国更好,不能有利魏国,好象也没有多大关系。
陈轸为了能坐上魏国丞相的第一把交椅,勾结公子卬,两个人狼狈为奸,陈轸帮助公子卬成为上将军,公子卬帮助陈轸踩丞相白圭,处处和白圭唱反调。
更是揣摩魏惠王的心思,两个人与秦国使者公孙鞅合谋劝谏魏惠侯称王,一会弄出一套王服献给魏惠侯,一会弄出一个凤鸣龙吟,把魏惠侯称王的心思彻底拱起来,在孟津称王,而根本不考虑魏惠侯称王会对魏国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更不会考虑是否会把魏国孤立起来。
结果,不出意料,魏惠侯称王成了闹剧,魏惠王脸上下不来,顺应公子卬的请求伐卫,结果齐、韩、赵三国救援,秦国更是趁机夜袭河西,占领了临晋关许多城邑,魏国四面受敌,一时间,魏国变得岌岌可危。
这一场灾难,就是魏国朝臣各自的小心思引起的大动乱。
有一就有二,白圭死后,陈轸依然为了丞相宝座,陷害公孙衍,让魏国失了这一个大才。
有二就有三,庞涓陷害孙膑,使魏国失了这一个军事家,后来庞涓又联合张仪,赶走了丞相惠施,司徒白虎,两人把魏国弄成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魏国迅速衰弱下去。
反观秦国,秦孝公上位,任用公孙鞅变法,压制反对变法的老臣,起用支持变法的景监、车希贤等贤才良将,君臣的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都是为了秦国强大而努力。
到了秦惠文王上位,立即搬掉阻碍自己为政的商鞅、公孙贾、甘龙、杜挚等人,任用公孙衍、赢疾、司马错这些能臣良将,又是一个君臣同心,无论是后来的张仪还是其他丞相,秦惠文王都能够力排众议,任用能合力在一起的一干朝臣。
这样一比较,魏国的君臣是三心二意,一盘散沙,而秦国君臣则能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结果不言自明。
04
不用再对比其他,仅这三点,君王性格、治国态度,人才的任用,君臣一心,上下高低立马显现,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国逐渐衰弱就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情,而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实,不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团队也是这样,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一个团队,人再多,没有人才,没有能干大事的人才,也是无法成功的,所以,人才是一个团队的根本。
团队是什么,是团结一心,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只有一心,才能成事。
所以,想要成事,想要强大,就要有一个好的领导,有能干大事的人才,还要所有人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只要有了这三个条件,想不成功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