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路堤病害性质探讨及处治

某段公路路堤外侧填方边坡高约18m,内侧为原改路而成为宽约10m的平台。由于暴雨,造成该段路堤发生整体滑移,滑坡后缘位于内侧冲沟,前缘上覆于原地面,路基呈圈椅状整体下错高约1.5~2.0m。且路基内侧呈多个台阶状的山体呈现多个圈椅状下错滑塌,坡体地表富水。

图1 路堤滑坡后缘

图2 滑坡前缘滑体上覆于原地面

从地形地貌上看,该段路基所在的自然斜坡呈相对低凹段,地表汇水面积巨大,且由于绿化开挖形成了多个台坎地形。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该段坡体在暴雨作用下发生了多个台坎滑塌。且多级下错式台坎滑塌之间相距较远,从变形特征上看,它们之间没有相互衔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各个台坎部位发生的滑塌虽然下错高度较大,但各自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是相互独立的病害体,而非一个规模较大滑坡的各个局部变形。

图3 路基后部山体台坎多有滑塌

基于此,公路部位的路堤滑坡也属于单独的滑坡,而与后部的台坎滑塌没有相互关系,故只需对路基部位的滑坡进行处治,而可不对其它部的自然斜坡的滑塌进行处治。
从现场看,滑坡后缘所在的路面部位地下水距孔口2m左右,下部前缘所在部位的地下水与地面平齐,显示坡体富水严重,即本次路堤发生滑坡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后部山体汇水进入路堤所致,这也是后部自然斜坡台坎发生下错滑塌的主要原因。
图4 坡脚滑坡前缘地下水与孔口平齐

图5 路基滑坡后缘填方呈可塑状

故路堤病害的处治应贯彻“治坡先治水”的理念,在有效截断坡后地下水渗入路堤的基础上,对已发生滑坡的路堤进行必要处治。且考虑到路堤前部为基本农田且地下水丰富,故不采用反压处治方案,而宜在坡脚设置微型桩式挡墙进行支挡反压进行处治的方案。即:
1、在路基滑坡后缘的内侧平台部位设置深约6m的截水盲沟,有效截断后部自然山体地下水进入路堤,并在外侧路堤边坡上设置仰斜排水孔对盲沟汇水进行引排。
2、坡脚公路用地范围的平台部位,由于可塑状粉质粘土厚度为4m左右,故采用抗滑桩支挡工程规模偏大而不予采用,采用挡墙由于墙基需开挖深度约5m,导致挖基过大而可能诱发路堤再次变形,故也不予采用。
基于此,在坡脚设置微型桩式挡墙工程进行支挡处治。即在挡墙部位设置两排梅花型布置的微型桩,桩长约12m,桩顶外露地面约4m,进入下伏基岩约4m,其上采用截面较小的挡墙将微型桩浇注为一个整体。利用微型桩提供的地基承载力、挡墙的抗滑、抗倾覆和结构抗剪等,平衡后部路堤滑坡的下滑力。
滑坡处治完成后,对下错后的路面翻挖1.5m,并在设置土工格栅后加铺2m后的透水材料回填至原线路标高。
图6 工程处治断面图
该路基病害通过地质条件合理分析了区内斜坡病害特征,避免了将多个滑塌体或滑坡当作有相互关系的一个整体滑坡进行处治;对路基病害采用“治坡先治水”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支挡工程进行路堤支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