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证体制改革激发鲶鱼效应
督 君 按
“一个星期平均三四天在外面跑,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副主任吴刚如此形容自己的忙碌。两年半前,吴刚和一大批年轻公证员投入到合作制公证处的建设热潮中,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被大大激发。
据悉,2018年年初,上海启动公证体制改革,成立了首批两家合作制公证处,由此在公证行业激发了鲶鱼效应。智慧公证、办理公证“一次都不跑”、区块链存证等一大批全国领先的新技术、新服务脱颖而出。
上海的实践证明,公证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行业服务的质效提升和品牌建设,尤其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质的飞越,两年多来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具有上海辨识度的工作品牌。
压力催生动力
2018年4月,上海市司法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及组织报名遴选工作等事项的通知》。同年6月,新虹桥公证处和张江公证处作为上海市首批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单位被批准设立,正式开启了公证行业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
张江公证处主任张磊带着《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了档案库,一排排高大的档案柜上放满了各式公证文书和文档记录。2020年1月至10月,张江公证处已累计办理公证案件14129件。
“合作制公证处成立之初面临的是生存压力。”张磊坦言,“合作制公证处不享受国家编制和经费,除了公证员的薪酬外,办公家具、机器设备,甚至纸张钢印都要自己购买,完全是自力更生,这就需要公证处拥有更好的服务水平和创收能力。”
此外,传统公证处经过多年耕耘,在自己的领域纷纷站稳了脚跟,年轻的合作制公证处要想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除了做好已有的公证业务外,更要积极探索新型公证业务。
张磊告诉记者,特别对一些疑难复杂的公证案件,合作制公证处都能够积极接手,并想方设法努力做好,以解决当事人的现实困难,树立良好口碑。
如果说压力催生了公证员的动力,那么行业党建则引领着公证员正确前行。新虹桥公证处坐落于上海市闵行区虹桥商务区,尽管公证处面积不大,但公证处主任徐雪梅还是想办法腾出一块空间,精心打造了一个党建角。
据介绍,2019年8月,张江公证处在上海率先开展免费遗嘱公证月活动,党员公证员带头为18岁到80岁的当事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新虹桥公证处开设了“相约星期六公证工作室”,由党员公证员每周六为社区百姓提供公证服务,同时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
“公证改革,党建先行。”上海市公证协会会长杨昌麟说,“合作制公证处是公证行业面向市场化的一次有力探索,鉴于公证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加强行业党建,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筑牢服务意识、便民意识,推动公证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上海市公证协会秘书处与中法中心联合党支部专题学习上海公证行业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意见
监督保障质量
在新虹桥公证处的账本上,有一笔数目不小的质量保证金,无论任何情况,这笔钱的总额保持不变。根据上海市合作制公证机构实施方案,成立合作制公证处,每一位参与合作的公证员除了要按比例承担注册资金外,还要交纳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作为公证质量保证金。
徐雪梅告诉记者,质量保证金一旦入账便不会随意动用,只有当公证员办案出现差错涉及赔付时,才会从中扣除相应的份额,然后再由公证员自己补上缺口,保持总额不变。
“以前办理公证自律不太够,想着只要上头检查没问题就行,进入合作制公证处后,心态发生了变化,因为注册资金是大家共同出的,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休戚与共’的团队担当。”徐雪梅说,质量保证金是每个公证员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种承诺,也是加强自律的一个筹码。
据了解,为了加强对公证机构的监督,除了上海市司法局和上海市公证协会定期开展公证监督专项检查外,各合作制公证处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自我监督机制,确保服务质量。
新虹桥公证处建立的公证案件报告制度规定,若出现同一类型公证申请超过10件之类的异常情形,公证员都要报告公证处进行风险预估。此外,两家合作制公证处还成立了质量监督委员会,定期开展假证、错证和公证瑕疵的检查工作,并规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
“‘公证’和‘公正’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公证质量就无法确保‘公正’服务,因此公证质量是公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推进公证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上海在推进公证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就全盘统筹设计了公证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上海市司法局公证工作管理处处长张承斌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针对合作制公证处的有效投诉、公证复议、撤证数量始终为零。
市场激发活力
近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法律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上海市张江公证处成为首批入驻的单位之一。而早在2019年5月,张江公证处就已通过上海市司法局批准,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公证法律服务中心,该中心也是全国自贸区第一家挂牌的综合性公证法律服务中心。
上海张江公证处挂牌
而新虹桥公证处则在两届进博会期间大显身手,相继组织“精兵强将”坐镇现场,为各路参会者提供一系列综合性公证法律服务,此举一度以“公证服务与市场服务联姻”而被广受好评。
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激发行业活力、如何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品牌价值、如何拓展业务赢得市场尊重,已经成为新时代公证行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而合作制公证机构就是那些春江水暖的“先知鸭”。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发展认知,市场、客户是前提,品牌、服务是根本,互为制约,又相互促进,尤其对于合作制公证处来讲,其拥有先天的市场化属性,需要有足够的创造力和活力来把握市场、赢取客户。”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高剑虹认为,用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当事人的需求,既是公证服务的初衷,也是开拓市场的需要。
两年半来,上海两家合作制公证处一直在积极谋求和其他领域的“联姻”。2019年12月,张江公证处与上海金融法院签订了《公证法律服务中心审判辅助事务服务协议》,实现审判辅助业务全程无缝衔接,助力金融司法审判及执行工作的提速增效;2020年8月,新虹桥公证处与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协议,为律师办理公证提供快捷便利的渠道。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对遗嘱公证作出了新规定,两家合作制公证处都早早地开展了业务研究,希望不断拓宽思路、主动对接、创新服务,力求在未来的遗嘱公证市场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上海公证体制改革备受各方瞩目,尤其是合作制公证处的成立,催生了整个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两年多的改革实践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董海峰说,接下来,公证体制改革要逐渐进入深水区,上海公证行业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措施,加大减证便民力度,更深层次地推进公证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从而推动行业服务理念、制度、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的法律服务需求。
文字:法治日报记者余东明 黄浩栋
编辑:张海燕、王悦
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