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是什么?李守白说“腔调”,黄豆豆说“朝气”

作者:施晨露

推动海派艺术走向大众

海派

海派文化是什么?在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眼里,是“秀雅”。

“一个词,腔调。”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说。

“朝气。”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主席黄豆豆说,“很幸运生活在一座有朝气的城市,作为舞者也要舞出朝气来。”

1月15日下午,延安西路上的亚振海派艺术馆,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以一曲《万马奔腾》拉开首期“海尚”艺术沙龙帷幕。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携手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亚振海派艺术馆共同推出的海派艺术传播传承系列活动,包括线下沙龙活动与线上视频内容,聚焦海派艺术传播与传承,推动艺术融入生活、艺术走进大众。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是海派艺术蓬勃发展的源泉,绚丽多彩的海派艺术是海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丁申阳从海派书法的传承谈起,讲述了既能吸收江南文化精髓又博采众长的海派书法特征。“海派文化受吴越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其精髓就是比较秀丽、典雅、故事性强,有人文性,好似江南水乡,有一种缓缓流淌的感觉。”

“海派文化就是腔调,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深有体会。”李守白解释,腔调就是体面感、事事得体,“小时候我要出门,外婆总是拿出发蜡把我的头发抹成三七开。所谓得体,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海派即无派,不用在乎字眼,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伸出手去触摸,体验这座城市的温度。”谈到海派剪纸,李守白感慨,“不只是窗花的概念,更像是东方的素描,对创作和设计有很高的艺术要求。我从石库门里弄开始用海派剪纸讲述上海的故事,越做越有味,越做越有劲。”

“我是一名新上海人,12岁来到上海就此扎根。”黄豆豆清晰地记得,那是1989年,“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坐了一天一夜的轮船,在十六铺码头上岸,换了好几辆车。就是在延安西路坐上了57路,一路往西郊去。一晃32年,同一条马路变得更有朝气了。”在黄豆豆眼中,“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用青春去奋斗,慢慢成熟、成长,而这座城市却是越发展越年轻,越有朝气,市民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工作效率越来越高。”

据悉,海派艺术传播传承系列活动将以艺术家访谈的形式,展现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民间文艺等不同艺术门类在海派文化中的映射和印记,探讨海派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进一步增强文艺的创造力、传播力、感染力。录制完成的海派艺术访谈视频还将通过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在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播出,推广上海的城市名片。

“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更多传播渠道,让文艺大咖走向大众。”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韩陈青说,“我们希望以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打造更具社会效益的品牌项目,让海派艺术和艺术家破圈跨界,助商惠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