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石学敏针灸治疗高血压经验
石学敏院士结合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创了以“活血散风,疏肝健脾”为治疗原则的针刺降压法。
传统医学无高血压的病名,但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可散见于“头”、“眩晕”等,其病机多归于肝、肾、痰浊等。而石学敏院士首次提出,气海失司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石老指出:“膻中为气海,位近心肺,为宗气所聚之处”。
《灵枢·邪客》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故有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石老认为:“ 宗气可以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是血压形成的基础,而气海失司,宗气失乖,则可以导致血压失常”。
《灵枢·海论》也有相关论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所以石老认为,气海理论是中医学认识、分析及治疗高血压病的根本理论基础。
石学敏院士以中医学的“气海”理论为基础,结合“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所伤者无非气血”(《气血合脉说》)及“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确立了高血压病以“ 活血散风,调和肝脾”为主的治疗原则,创立了以人迎穴为主穴,有明确的、规范的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的针刺手法,从而将针灸治疗学剂量化,临床治疗理论科学化,治疗刺激量精确化,为针灸治疗学奠定了科学化的基础。同时着重强调“重治神”的学术思想—— 崇尚治神,以神统针、以针驭神。石学敏院士对于神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主要总结了四点:
★
1神之所在—脑为元神之府,心藏神;
2神之所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过程;
3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
4神之所治—凡针之法,必先调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
他认为治神包括两方面含义:首先要求医者全神贯注,定精会神,定神气于指端,同时,医者观察患者神态,待患者精神状态安定,心平气和,然后下针。针刺时医者“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幕,如待贵人”。石学敏院士认为,医者能做到如处于“旁若无人”之境医治患者,才是取得良效的前提。
1.“活血散风”针刺降压法的组方
针刺治疗选穴包括双侧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并制定了严格的手法操作规范。留针30min,每日治疗2次,治疗28天为一个疗程。
2.操作手法
人迎穴:直刺1~1.5寸,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施用石氏捻转补法第二定义1min,即小幅度(幅度小于90°)、高频率(频率每分钟120次以上)的捻转补法1min,留针30min;
人迎穴
合谷、太冲:直刺0.8~1寸,施用石氏捻转泻法第一定义1min,即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始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离心,在患者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留针30min;
曲池、足三里:直刺1寸,施用石氏捻转补法第一定义1min,即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始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在患者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捻转,留针30min。
一、高血压病
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中医为肝阳上亢,也就是中风之前驱症。
病因:有生理,有病态,有遗传,有梅毒,有心脏病,有性欲过度,有暴怒气郁,有烟酒过度,总起来说就是阴虚肝旺,水不能涵木所致。
症状:头晕目眩,呼吸急促,轻者脉搏徐缓有力,重者脉现洪大或弦硬,即现头重脚轻。
治疗:调整全身之血行,降低其血压为目的。即滋阴平肝,降火之法。重者先用锋针,刺百会及四神聪出血,后刺手足十二井或手足十宣出血。轻者不用出血,只用毫针针之。
取穴方:
1.百会,风府,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行间。
2.合谷,内关,神门,三阴交,太冲。
3.风池,天柱,大杼,绝骨,昆仑。
4.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
护理:戒除烟酒,不吃辛辣油腻食物,食清淡,避免烦恼气怒、剧烈运动和节制性欲。
预后:易发脑出血的危险,对梅毒、心脏病或遗传性者针灸微效或无效,此外多良。
个人经验:左右血压相差悬殊,易发脑出血。中医为中风中脏,昏迷不语,不省人事,四肢瘫痪,痰声漉漉,遗尿。中腑,神志清醒,左瘫能言语,右痪多不能语,二便失常。中经,语言正常,半身麻痹无力或行动困难,饮食二便正常。中络,口眼斜歪,漏水塞饭,四肢饮食二便正常。
二、高血压症
病因:禀性偏急,事务劳心,常起暗火,大便燥结;精明强干,劳心过度,饮食不节,怒动肝火,常患头痛目眩;再因外事或精神刺激,疲劳紧张,引起肝火逆上。
症状:饮食停滞,胃口不行,大便燥结,心中时常发热,自觉有气上冲,头痛眩晕,夜不成眠,肢体渐觉不利,言语迟钝,其脉左右皆弦硬而长。
诊断:左关脉弦硬而长者,肝胆之火上升。右关脉弦硬而长者,胃气不降而逆行,又兼冲气上冲。实际是阴分有亏损,因而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乃是血随气升,遂至充塞于脑,此《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厥症。
个人经验:凡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有时不用,或肌肉蠕动者,3年之内当有中风之可能。
治法:调气血,降厥逆,理肠胃,滋阴以和阳,俾升降平衡,血行恢复。
(一)处方
1.水沟,神庭,百会,强间,风府,大椎,至阳,命门,长强。
2.天突,膻中(灸),中脘,关元,天枢,气冲,承山。
3.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行间。
4.人迎,天柱,大杼,昆仑,至阴。
5.失眠多梦的,心俞,肝俞,肾俞,大陵,复溜。
6.四总,曲泽,委中,刺太阳出血。
7.刺手足十二井或十宣出血。
8.恐怖,头重脚轻者,神门,少府,涌泉,然谷。
9.心悸不安者,曲池,合谷,神门,内关。
10.心乱无主者,百会,神门,巨骨,心俞。
11.饮食停滞,三脘,气海,对天枢,内关,足三里。(老十针)
12.大便燥结,大横,足三里,阳陵泉,丰隆。
临床实践有特效之穴位介绍:
行间穴:有降高血压之能。
内关穴:降低压最佳。
(二)穴位解释
1.百会穴:是督脉之穴位,一名“维会”。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又是“头气之街”。配风府为脑海,性能调气血,降逆气,醒脑安神。凡头晕目眩,中风失语,昏迷,取之无不奏效。
2.风府:是督脉之穴,是足太阳、阳维、督脉之会。有祛风邪,通窍络,泄火气之功。
3.强间:百会与风府之中取之。治高血压,颈项强痛。
4.大椎:是督脉之穴,别名“百劳穴”。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性属纯阳主表,能疏导三阳表邪,通一身之阳气,清心宁神。治颈椎病及眩晕、昏迷有特效。
5.至阳:是督脉之穴。《黄帝灸法》治疗中风,目不能视,四肢重痛。
6.命门:一名“精俞”。男子藏精,女子蓄血,元气之本。有培元补肾,筋舒和血之效。
7.长强:是督脉之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通调督脉。治脊髓空洞,起作倾倒,且为治疗痔疮之特效穴位。
8.四畔:又名“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置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针2至3分深,也可刺出血,它是治疗头风目眩,有清热、降逆之奇功。
9.十宣:是经外奇穴,针1至3分或点刺出血。有清热,化瘀,醒脑开窍之功。
10.手足十二井:是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的起点或终点穴位。针1至3分或点刺出血,有清醒脑府,降逆通窍的作用。为急救之重要穴位。
11.水沟:是督脉之穴位。又名“人中”。有苏醒厥逆,清神志,能调阴阳之逆气。
12.神庭:是督脉之穴,为督脉与足太阳、阳明之会。《甲乙经》谓禁针。《儒门事亲》谓凡针此勿深。多年临床实践,可针2至3分。对头痛、眩晕兼恶心有效。
13.天突:是任脉之穴,是阴维、任脉之会。能调五脏之气,镇逆降痰,不能言。
14.膻中:是任脉之穴,是手太阳、少阳、足太阴、少阴、任脉等五脉之会。又名“上气海”,为心之募穴,《难经》曰:“气会膻中”。可浅刺3至5分。有调气降逆,清肺化痰,宽胸利膈之效。
15.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穴,是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内部中为延髓,禁深刺。治头痛目眩、耳鸣,可以祛风清热,明眼,且能解表。
16.天柱:为足太阳膀胱之穴。治头痛,眩晕,项强,有祛风邪,通络舒筋的作用。
17.大杼: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之腧穴,是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督脉之别络,八会中之“骨会大杼”。是治疗颈椎病,头晕项强之常用穴。
18.人迎:是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足阳明、少阳之会。《甲乙经》谓禁矣。《气府论》注:刺可入4分,不宜过深。治瘰疬,气瘿,喘息,高血压。
19.肩髃:是手阳明大肠经之穴,是手阳明、阳跷之会。有疏散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及降逆的作用。
20.曲泽:是手厥阴经之合穴。有清心火,除血热,镇痉挛之效用。
21.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它的性能是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亦清血热。
22.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筋之会”。有舒筋利节之功,清肝胆热之效。
23.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有清血泄热,舒筋通络,祛风湿,利腰膝作用。又是四总穴之一,“腰背委中求”。
24.绝骨: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八会之一“髓会绝骨”。能泻胆经之火,清髓热,驱经络之风湿。
25.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用以理气,健腰强肾,专治足跟痛。
26.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之穴。有滋阴,温肾,充髓壮骨作用。对肾虚眩晕有效。
27.气街:是足三阴冲要之穴,所以又叫气冲。配合足三里,为水谷之海,为阴阳总宗筋之会。有舒宗筋,散厥气,和营血作用。
28.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对头痛,眩晕,目痛有效。
29.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有泄肝火,凉血热,治眩晕之功。
30.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有清熄肝火肝阳,疏泄下焦湿热功用。为治头痛,牙痛,眩晕,小儿惊风不可少的穴位。
31.太阳:为经外奇穴。在眼小眦后1寸,针3至5分,不可深刺。也可点刺出血。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等症。
32.云门:为手太阴肺经之穴。针3至5分深,灸5壮。《甲乙经》云:“不可刺太深,令人逆息。”有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之效。
33.期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期门穴不可深刺。其下右侧为肝的右叶前缘,左侧为横结肠及胃底,故不宜深刺。有化痰消瘀,平肝利气,通调经气之用。
34.章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脾之募穴,八会之一“脏会章门”。章门穴不可深刺,因其下右侧为肝右叶前缘,左侧当脾下方。为厥阴、少阳之会。有散五脏之寒气,化中焦之积滞的作用。
35.京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肾之募穴。内部有肾脏及结肠,不宜深刺。有温肾寒,导水湿,降逆作用。
36.少府:是手少阴心经之穴。有开心窍,清神志,泄邪热之功。
37.巨骨: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有降逆,定喘之效。
38.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有清肾热,降阴火,宁神志,苏厥逆之功效。又是保健之穴。
39.然谷:是足少阴肾经之穴。有退肾热,疏厥逆,又具补肾滋阴之效。
原发性高血压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患者终生服用药物,导致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量证据表明,针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回顾了2000年至2018年关于针灸治疗高血压机制的研究,总结了目前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知识。我们发现针灸降低血压的机制与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有关。除了多个系统和多个目标之间可能存在串扰。我们还研究了针灸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这些结果可为针灸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和研究思路。
据报道,大约62%的中风和49%的心肌梗塞是由高血压引起的。此外,其他常见的并发症还有,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性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功能衰竭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花费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社会卫生结构构成了巨大威胁。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药物和改变生活方式。但是因为使用多种药物增加了副作用的风险。同时,还存在包括头痛,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和性功能下降,在内的大量的不良反应。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建议限制使用降压药,非高血压管理建议采用非药物治疗。
针刺对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可以调节血压稳态,血管损伤和修复反应,并与炎症,纤维化和靶器官损害有关。降低血压的效果部分是由于肾素分泌的减少。总之,针灸的抗高血压机制可能与激素的调节,相应的酶和RAAS的受体有关。
针刺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抗氧化治疗可以降低血压升高,但对健康大鼠的血压没有影响; 这证明氧化应激被认为是高血压的一种机制。抗氧化治疗对于高血压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活性氧(ROS)的形成,调节氧化/抗氧化酶系统,并提高身体的抗氧化防御能力。针灸通过调节氧化/抗氧化酶系统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从而减少ROS的形成。
针刺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动物研究证实,高血压动物模型中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受损,这表明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高血压的病因之一。有研究表明,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和血管内皮细胞依赖性收缩因子(EDCF)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必不可少的,如果EDRF和EDCF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会导致血管张力紊乱和血压升高。针灸治疗可以通过恢复血管内皮细胞中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和血管内皮细胞依赖性收缩因子EDCF的平衡来降低血压。
针刺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存在炎症反应。炎症参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与高血压相互作用。炎症的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也被认为与高血压的进展显著相关。所有证据都表明,针灸可以减少炎症因子,这可能会影响RAAS系统和内皮功能,降低血压。
针刺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研究表明,针灸的抗高血压作用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关。下丘脑是降压目标之一,据报道,该室旁核和弓状核下丘脑可调节心血管功能。针灸通过激活室旁核,弓状核和腹外侧导水管周围灰质起作用,共同抑制头端腹外侧髓质(rVLM)并产生抗高血压作用。
针刺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脑功能成像证据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脑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而某些脑区则与血压的变化有关。针灸可以调节皮质水平,下丘脑和脑干,以及其他复杂的脑网络,从而减少自主神经反应和调节心血管系统,因此有抗高血压效果。
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的影响
横断面调查显示,高血压人群中代谢紊乱的患病率几乎为60%。高血压通常与各种代谢异常有关,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葡萄糖耐受不良,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血压可定义为代谢性高血压。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代谢研究尚未广泛开展。上述证据表明,使用针灸在新陈代谢中所见的改善可能是抗高血压的机制之一。
针灸对基因的影响
最近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高血压基因机制的研究。很多基因研究中发现应激诱导的高血压大鼠心脏中某些基因过度表达,这些基因可能是高血压的特异性表达基因。研究还发现,EA可以通过下调一些基因的表达来降低血压。很少有研究关注抗高血压针灸的基因组机制。然而,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针灸有望在所涉及的基因的基础上揭示其机制。
针刺对靶器官损伤的影响
高血压可导致靶器官受损。研究发现,即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由于靶器官受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因此高血压的治疗不仅涉及降低血压,还涉及逆转对靶器官的损害。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RAAS,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来保护(如心脏,肾脏和大脑等)靶器官。
总的来说,针灸治疗高血压在疗效,持续效果,副作用少,保护靶器官,改善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动物研究和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假针刺处理(针刺的非穴位)不能降低血压。因此,穴位选择是影响针灸抗高血压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回顾了2000年至2018年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所有机制研究; 结果发现太冲,足三里和内关是治疗高血压最常用的穴位(图)。除单穴选择(41.86%)外,经常选择多个穴位(58.14%),其中太冲和曲池,内关和间使以及足三里和曲池经常联合使用。然而,不同的穴位应用或不同的多个穴位是否结合使用可能有助于不同的抗高血压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穴位选择。太冲(LR3),足三里(ST36),内关(PC6),间使(PC5),曲池(LI11),百会(GV20),人迎(ST9),神门(HT7),大椎(GV14),上巨虚(ST37) 。
我们还发现电针(EA)是抗高血压研究中常用的干预方法(69.77%)。原因可能是EA的刺激量和强度是稳定和可控的,可以消除手工针灸操作实践的干扰。EA与手法针灸之间是否存在任何不同的抗高血压机制尚不清楚,尚需进一步研究。EA的强度对血压的影响尚不清楚。高血压治疗中EA的频率大多为2Hz(73.33%)。已经证实,低频EA(2Hz)可以诱导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引起全身小动脉扩张,并导致对BP的抑制反应。因此,EA参数的选择是EA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因素。
EA的强度和频率在血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认为,较高强度刺激具有兴奋作用,升高血压; 相反,较低的强度刺激具有抑制作用,降低血压。
总之,目前的机制研究解决了针灸如何治疗高血压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治疗高血压的最佳穴位组合及相应的机制?什么刺激是针对高血压的最佳针灸刺激?相应的机制是什么?未来应该使用新的研究技术来回答的问题。
针灸作为辅助治疗具有降压作用。针刺治疗高血压的机制与RAAS,血管内皮,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因素有关。此外,多个系统和多个目标之间存在串扰。功能图像,基因,代谢等随抗高血压作用而变化。除了减少血压外,针灸还可以保护靶器官。总体而言,基于机制研究,针灸可能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经验
主方一:大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配穴:
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握固加合谷;
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二:小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
副穴及配穴同主方一。
1、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2、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
3、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4、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5、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6、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7、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8、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
9、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10、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后遗症处理
1、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 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 3~0. 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刺络拔罐,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用闪火法拔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2、失语:风池、上星、百会、金津、玉液、廉泉、通里。风池刺法同前,上星平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廉泉直刺1~1. 5寸,施合谷刺法,以胀感达舌根及喉咽部为度;通里直刺0. 5寸,施捻转泻法。
3、手指握固:合谷、八邪、曲池、外关、肩髃。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曲池、肩髃刺法同前;外关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
4、上肢不遂:风池、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合谷、八邪、外关。风池、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手指抽动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示指为度;肩髃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5、下肢不遂: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委中、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环跳直刺2~3寸,以触电感传至足底为度;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昆仑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6、足内翻:解溪、丘墟、照海、筑宾、昆仑。解溪直刺0. 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直刺2. 5~3寸,施捻转泻法;筑宾、昆仑,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
并发症处理
1、假球麻痹::针风池、完骨、天柱、翳风,向喉结方向,深刺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或咽后壁点刺。
2、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吞咽困难:翳风、天柱、风池。针翳风,用2~3寸毫针刺向咽喉方向,用捻转补法施术1~3分钟;天柱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风池手法同前。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3、便秘: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先取双侧丰隆穴,直刺1~1. 5寸,施捻转泻法;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水道外开1. 5寸)、左外归来(左归来外开1. 5寸)均直刺1. 5~3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
4、小便异常:癃闭(尿潴留),针中极、秩边、水道。中极直刺1. 5~2寸,施提插泻法,令胀感传至会阴;秩边直刺2. 5~3寸,针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小便淋漓:取关元、气海、太溪。关元、气海直刺1~1. 5寸,施呼吸补泻之补法,而后,置1寸艾炷于针柄上,施温针灸,每次2~3壮;太溪直刺0. 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尿失禁或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三阴交。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5、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6、失明或复视:失明取风池、天柱。风池,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天柱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复视,上穴加睛明、球后。
7、癫痫:针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
8、肩关节痛或肩周炎,肩关节痛:天鼎、肩髃、肩内陵、肩外陵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天鼎,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直达肩肘或手指;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直刺1~1. 5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肩中俞、肩外俞均横刺1~1. 5寸,施捻转泻法;阿是穴刺络拔罐方法同前。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9、血管性痴呆:针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⑩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最近门诊来了2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都是女性,只不过一位年轻,一位年老。年轻的女患者发病时间相对较短,只给扎了一次,疼痛便缓解了80%。年老的患者,病史已经有10余年了,芸菱目前扎了4次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于是下班后,抓紧翻书查阅资料,跟着石学敏院士一起学学三叉神经痛的经验。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的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最典型的神经痛。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属于中医学“面痛”、“面风痛”、“面颊痛”等范畴。本病起初发作间隔时间较长,而后逐渐缩短,疼痛程度也逐次加重,属临床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愈者少,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外感风邪、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使气血瘀滞。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从而产生“面痛”。其中,三叉神经眼支痛主要属足太阳经病症;上、下颌支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症。
治疗方法
每次先施醒脑开窍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手法1 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5寸,施提插补法,使双下肢抽动3次为度。
然后再施常规针刺法,取穴:远端取穴(双侧)合谷、三间、内庭;局部取穴(患侧)第一支痛取攒竹、阳白、鱼腰;第二支痛取四白、迎香、颧髎、下关;第三支痛取夹承浆、颊车、翳风。
操作:攒竹、阳白、鱼腰、四白、迎香、夹承浆、颊车浅刺0.3~0.5寸,行雀啄刺;颧髎、下关直刺1~1.5寸,合谷直刺1寸,三间、内庭直刺0. 5寸,施提插泻法。
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选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轻微跳动而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针刺先取远端穴,局部穴位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可配合刺络拔罐法,选颊车、地仓、颧髎、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拔罐,出血量约3~5 ml,留罐3~5 min,至瘀血流尽之后起罐,隔日1次。同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
针刺治疗时应注意局部穴宜轻刺而久留针,远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发作时,宜用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治疗期间应注意起居饮食有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适当锻炼。
病例
李某,女,62岁,初诊日期:2011年9月16日
【主诉】右颜面疼痛1月余。
【病史】患者于1个多月前因家中变故,情绪波动较大,出现右颜面疼痛,不能进食及触摸右面部,在院外曾打封闭及口服止痛药,现用药频繁而疼痛加重,故来我针灸科门诊。现症:神清,精神可,呼吸平稳,右颜面疼痛,张口触及颊车穴附近疼痛呈刀割样,头痛,无胸闷憋气,每日进食少量半流食,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少津,脉弦
【西医诊断】三又神经痛(2、3支)
【中医诊断】面痛。
【治疗原则】醒脑开窍,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针灸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阿是穴、地仓、颊车、髁、四神聪、合谷太冲、行间、内庭、风池。
【手法操作】内关(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后起针;人中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双侧)施捻转提插补法1分钟;四神聪平刺,施捻转补法1分钟;余穴均取患侧,采用捻转泻法,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局部穴位轻刺。留针
30分钟。
【中药】柴胡10g、生地黄15g、黄芩10g、升麻6g、黄连6g、菊花10g、山栀10g、薄荷6g、丹皮10g、甘草6g、竹叶3g、厚朴10g
水煎服,日1剂,150ml
【治疗结果】第1天治疗后回家即进食,晚上夜寐较安,治疗过程中止痛药在逐渐减量,进食量在逐渐增加。第2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也可进食坚果及酸辛食品。
【针灸取穴】人中,内关,下关,距下关穴上、下、左、右1寸各穴,四白,颧髅,迎香,鼻通,地仓,上唇旁阿是穴,颊车,地仓至颊车排刺,夹承浆,承浆,合谷。
【手法操作】内关(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后起针;人中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下关(患侧),距下关穴上、下、左、右1寸各1穴,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四白、颧、迎香、鼻通、地仓、颊车(患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上
唇旁阿是穴、地仓至颊车(患侧)每隔1寸1针,共3针,夹承浆(患侧)、承浆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合谷(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电针取穴:下关、迎香组;地仓、颊车一组。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治疗结果】患者第1次治疗后,诉未变化,ⅤAS评分1⑩0分,考虑急性发作宜轻刺激。第2次治疗取穴同前,停电针。患者第3次来诊时诉轻度缓解,VAS评分7分,后续前治疗8次,患者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2分,日发作2次,面部表情自然,夜寐安。
行医这十年来,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咽炎的病人,尤其是冬季气候比较干燥,慢性咽炎极易发作。由于慢性咽炎反反复复,很难治愈,因此很多患者都失去了信心,只要不难受就忍着。咽炎不可怕,可怕的是也许会恶变。
各种咽炎, 我很少去辩证,一是因为我太忙,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二是因为治疗这个病显不出技术含量;我大多用的是父亲教我的北派针法治疗,一针下去,无论是急性或慢性咽炎,都能立即见效,急性咽炎大多一次治愈,慢性经一疗程治疗治愈的也不在少数。再者,这个针法能立竿见影,无论什么咽炎,都能在顷刻间不疼不痒了,能提高医生的声誉。但不要以为很多医生治不了,你掌握了这套针法就可以高收费,我多次强调医德的重要性,病人得了一个小小的咽炎就花一笔不算小的钱,得了大病怎么办?还不得倾家荡产!这点仁心都没有,可想而知遇到没有钱的病人你会不会免费治疗!!!这套独特的治疗咽炎的北派针法其实很简单,一点就透,正说明了“大道至简”的道理。
方法是:在咽部疼痛部位的后侧(也就是脊椎上)找相对点,一针下去,行针一分钟,咽喉各种症状即消失或减轻。这个部位对于新手在针灸的时候注意不能深刺,以免造成危险,浅刺即效,不拘于某一穴位,针灸的最高境界就是灵活运用,才能有所进步。
这套针法已有上千病例验证,对于条件所限,一时手上没有针灸针的朋友,用指针也能即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