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闷不苦,岩茶耐泡不怕闷,老白茶闷一闷更好喝,别偷换概念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常听到有人信誓旦旦:我家的茶不怕闷,好茶不怕闷,怎么闷都不苦。

说的人,唾沫横飞, 满脸油光,志得意满。

听的人,频频点头,似懂非懂,半知半解。

不久在相谈甚欢下, 就将号称“怎么都闷不苦”的茶,买回了家。

不可否认,将“ 久闷不苦”当做茶叶卖点的人,简直是销售天才。

因为这样的说辞,没有言过于实,不会有售后问题。

毕竟掌柜说得没有错,这茶,的的确确怎么都闷不苦,没有苦味。

怎么看,都是皆大欢喜,双方满意。

但是,且慢。

一款怎么都不苦的茶,当真是品质好吗?

当然不是,并且这番话,还很可能彻底说反了。

闷不苦,不是判断茶叶好坏的硬指标。

一杯好茶,要有香,有味,有韵。

入口顺滑,滋味绵柔,茶香细幽,甘润醇厚,回甘生津……

总之,闷不苦≠好茶!

茶界江湖里,所谓的绿茶、岩茶、白茶等久闷不苦的“神话”背后,大有猫腻!

《2》

绿茶闷不苦,是因为什么?

先从茶汤的苦味,开始探寻。

茶叶的苦,主要和咖啡碱等茶树天生自带的物质有关。

咖啡碱含量越高的茶,越容易泡苦。

早春的绿茶,内涵物质丰富。

其中 ,就包含有咖啡碱的存在。

除此外,还有丰富的茶氨酸、芳香物质、 可溶性糖、胶质物等。

它们负责提供清甜、鲜爽、顺滑、饱满、细腻、茶香馥郁等风味。

泡一杯绿茶,当茶与水相遇后, 多重风味物质浸出,综合成一杯鲜爽突出,苦涩不显的茶汤。

一杯吻喉润,一杯便知春。

回到整体,在用玻璃杯泡绿茶时,茶味不容易闷苦。

这背后,究竟又是何原因?

1.遇到内涵物质寡淡的劣质绿茶,咖啡碱含量少,养分单一,乏善可陈。

这样的绿茶,不仅闷不苦。

同样,也闷不出其它滋味。

不论是鲜味、清甜顺滑、爽口清新的风味,一概不能展现。

内容空洞洞,毫无饮茶的趣味可言。

2.投茶量比较少。

听江浙一带的朋友说,他们平时在泡绿茶时,一般是用玻璃杯。

用玻璃杯泡绿茶,投茶量不需要放太多,每次只要一小撮干茶即可。

茶水比例大约是300毫升水,投茶3克左右。

水量多,投茶少,绿茶的茶味被大量稀释。

玻璃杯泡出来的绿茶,在及时饮用的前提下,自然不会尝到明显苦味。

毕竟,往一整锅汤里,放入一片苦瓜。

数量不足,苦涩感当然不会明显。

这是由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造成的影响!

《3》

武夷岩茶里,正岩好茶耐泡不怕闷?

之前的文章当中,翻到一条茶友留言。

他说“好的正岩茶第一冲就可以坐杯, 泡7-8冲左右,好茶耐泡不怕闷。”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想,他一定是误会了耐泡与闷泡的定义。

何为耐泡?

耐泡,可以理解成是一场耐力赛。

竞技比赛,铁人三项里边,唯有体力充沛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而茶叶里,越是内质丰厚的茶,方才越耐泡。

盖碗泡岩茶,根正苗红的正岩茶,在工艺别太糟糕的情况下,不止是能泡七冲、八冲。

很多时候泡到上十冲,也丝毫不在话下。

像是元旦那天,下午刚喝了一泡慧苑老丛水仙。

三个人喝茶, 一泡茶能喝一个下午。

内质足,茶味多次冲泡后,也没变淡。

遇到这样耐泡的茶,一泡顶三泡,特别划算。

如果才泡2、3冲,茶味就彻底落下去, 泡不出什么滋味。

那么这样的岩茶,表现未免太逊了,泡来一比就会让你觉得买亏了。

回到正题,何为闷泡?

闷泡的理解,可以解释为闷+泡。

总之是,让干茶一直浸在热水里,让茶味源源不断的浸出。

冲泡内质丰富的正岩好茶,要是第一冲就选择坐杯,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1.茶味泡得非常浓。

2.茶汤滋味苦涩、浓重、浓酽。

3.茶味物质消耗过快,像是长跑马拉松时在最开始的一公里就飞速疾驰,最后会遇到体力不足的问题。

4.从总体冲泡次数看,一泡好端端的正岩茶,整体会不耐泡。

可能原本可以泡10多冲的茶,闷泡到5、6冲就彻底变弱。

显而易见,泡茶时耐泡≠闷泡。

一开始泡茶就闷着喝,还会影响到好茶的耐泡次数!

《4》

陈放多年的老白茶,闷一闷更好喝?

真相,这是伪命题。

反过来看,什么样的茶需要闷泡才好喝?

从日常的泡茶场景看,可以总结出以下情况。

1.一款茶已经被泡过了七次、八次,过半的茶味已经浸出,滋味被泡淡。

已经被泡淡的茶,在尾水阶段自然要适量闷一会, 让茶味充分浸出。

后几冲泡出来的茶,滋味感才不会变淡。

2.产区平平,内质差劲,茶味物质积累不丰富的茶。

常言道,笨鸟先飞。

内质丰富的好茶,如同一块浸满水的海绵,稍微一挤,便能挤出水分。

而品质差,滋味不丰富的茶,犹如一块干毛巾。

唯有用力搓,大力挤,才能拧出些许水分。

响鼓不用重锤。

至于不响的鼓,当然要重重敲!

3.已经存坏变质,内质严重受损的茶叶。

跑气的茶,香气变弱,滋味感变弱。

泡茶时,多闷一会,才不会出现寡淡无味的情况。

4.工艺差劲,内质受伤的茶。

比如,经历高温烘干,直接暴晒,摊晾不及时,压饼太紧,故意渥堆等制茶缺陷的老白茶。

它的内在茶味积累,早已崩溃,四处分散。

如此这般“内质受损”的老白茶,不多闷一会,还真泡不出什么味道。

对照这几点,显而易见,老白茶不在这个范围内。

原料品质好,制茶加工到位,多年仓储得当的老白茶,内质丰沛,实力强劲。

在密封、干燥、干净、避光、阴凉的储存前提下,老白茶经历了陈化。

白茶的陈化过程,意味着内在的茶味物质,由A转到B。

但从物质守恒的定律看, 好茶丰富的内在物质,总体数量并未改变。

只是从新白茶的清新鲜爽,变化到老白茶的醇厚甘香。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好茶总会内质丰富。

行得正,坐得端,品质挑不出毛病的老白茶,它的内质积累并不孱弱。

在没有历经多次冲泡前,不存在要闷一闷才好喝的说法!

《5》

好茶,是有标准的。

香气细腻,茶香丰富,香型富于变化,茶香落水,是一个。

茶汤细滑,醇厚饱满,甘润清甜,鲜爽清甜,绵柔细软,算一个。

有韵味,回甘生津,满口清凉,浑身舒适,入喉难忘,也是一个。

判断一款茶,品质是好是坏?

这其中,唯独没有“久闷不苦"一说。

相反,怎么都闷不苦的茶,恰恰说明品质有猫腻,有缺陷,有不足。

内质寡淡的茶,闷不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茶叶本身空空洞洞无一物,没有内涵与实力。

自然会,出现闷不苦,闷一闷才好喝的表现。

买茶,选茶,要明辨是非,分清真假。

一款怎么都闷不苦的茶,敬而远之为好!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李麻花,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主笔,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1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