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著书的愿望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五十四。】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誌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在古代它就没有这些所谓的光环,这些医生第一是没有学历,第二是没有职称,第三是没有医院。古代的名医之所以能成名特别简单,就是因为一件事,它能治好病,所以说他必须得把手艺练精了,练好了之后,为患者治好病之后,他才有活路,才能养家糊口,否则的话没法生活。(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说就是这些内容,其实都是我们在读古代医书的时候你就能感受。所以说有的时候我读医书,我特别重视这些非官方的名医他们所写的书。
官方的名医,因为人家有比如说太医院的背景,比如说本身这个人已经是内阁大学士了,比如说有些古代的名医已经是部长级人物了,已经是户部或者是礼部的侍郎尚书了,他在写书的时候,肯定他的这个影响力就大。还有一些名医,他没有任何所谓的社会的地位,也没有官位,什么都没有,他就是靠着自己的这个手艺。靠着自己的疗效来闯出一片天地,同时他在晚年的时候,他想把自己的这些经验给他传下去,然后他就来写书,写下书来之后传于后世。
我们看到的好多医书都是这样的,这些医生写的书,他就简明扼要,非常的言简意赅,把自己的经验给他总结下来。像我们看到的像黄元御也好,张景岳也好,还有朱丹溪,像这些人,还有金元四大家,像李东垣、张子和、张元素,大多数这些名医,我们现在讲的就是没有任何的社会官位的,体制内的,被认同的,他们都是在民间获得老百姓的爱戴,然后把自己的医书给它记载下来,留于后世。这些就特别值得我们去重视、去学习。所以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中医学也存在功夫上身的问题。
传统的三百六十行、七十二的门,每门每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都有自己的创派祖师。比如说木匠的祖师就是鲁班,对吧?我上次去一个好朋友的公司,他的公司是一个国内知名企业,做家具的。在他公司门口就供奉着祖师爷的像,祖师爷就是鲁班他老人家,咱们中医界的祖师爷就是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这都是我们中医界的祖师爷。
每行每业都有自己祖师爷。你像古代的梨园行,他的祖师爷就是李隆基——唐明皇,这也是有一番典故和故事,在这里不妨跟大家分享,就是每一行都有祖师爷,祖师爷其实就是这个创派的,他把这个这一门的艺给他练到登峰造极了,然后他写下著作,留下书传下手艺,然后后面的继承人开始学习,开始练,都要练到功夫上身,练到功夫上身之后再往下传,这就是什么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中国古代的这个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的就是这些,那么传统文化还讲,德和艺他俩是配合的,既要有艺,还得有德,像医生要要有医术,同时还得有医德,那么各行各业都是一样,士农工商各种行业都是既有术又有德,二者相配才行,这就是传统文化。
《黄帝内经》这部经典,好几个门类都在用,道家也在用,天文学家也在用,社会学家也在用,我们医学家更得用,在医学这块更得用。《黄帝内经》里边讲的好多道理,它是理论,我们在生活中,在应用中必须得让它上身,像养生,你要是功夫没有上身的话,你永远摸不到门,永远觉得还差一口气,你就永远不懂,就不透。所以我们学《黄帝内经》的最重要的就是得让《内经》里边的这些原文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得用起来,用起来之后就活了,活了之后我们就觉得越学越有意思。